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3T 2009-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
ICS65.020.40B65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2009—2016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constructionofbelt-basedbio-controlofforestfires2016-05-12发布2016-06-12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2009—2016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市林火监测信息中心、衢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淳安县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国坚、李修鹏、陈友吾、宋其岩、倪荣新、杨华、唐陆法、程诗明、陈卓梅、吴智敏、翁永发、李红俊、余启国、杨在娟。DB33/T2009—20161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术语和定义、规划、设计、营建与管护、检查验收、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782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LYJ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T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DB33/T17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DB33/T653.1林业容器育苗第1部分:苗木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生物防火林带在林区内,采用抗火、耐火树种人工营造或利用现有林分改造培育的,具有阻隔林火蔓延功能的带状或块状(以下简称带状)林分。3.2主生物防火林带沿省、市、县行政界及重点防火区山脚、山脊线或与主风方向垂直建设的生物防火林带。3.3副生物防火林带沿乡镇行政界及阻隔林火蔓延的小区分隔带建设的生物防火林带。3.4新建型防火林带DB33/T2009—20162在宜林的林地上,采用人工造林的方法新建而成的防火林带。3.5改建型防火林带在有林地上,通过分年伐除非目的树种,保留抗火、耐火树种,并在林中空地补植防火树种进行改造培育而成的防火林带。3.6培育提高型防火林带对现有生物防火林带采取拓展宽度、修复断带、补植及垦抚、施肥、清除林内易燃杂草灌木等措施,促进防火树种生长,提高林带质量和防火功能而建成的防火林带。3.7直接界定型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防火规划范围内,具有阻隔林火蔓延功能的现有带状林分的生物防火林带。3.8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由经济树种、珍贵用材树种组成,能提供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珍贵木材及其它林副特产品,具有阻隔林火蔓延功能的带状林分。3.9生态型生物防火林带以防火功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为主的带状林分。3.10景观型生物防火林带具有防火功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景观功能的带状林分。4总则4.1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以县为单位进行总体规划。4.2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类型分为主防火林带和副防火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按建设方式分为新建型、改建型、培育提高型和直接界定型。4.3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措施和经营管理活动应有利于增强防火林带的防火功能、环境保护和生态效能。4.4加强生物防火林带的管理,严禁商业性的采伐利用。在林带的抗火阻隔功能严重下降时,应及时进行更新。5规划DB33/T2009—201635.1规划任务明确建设范围、目标、内容、规模与重点;统筹安排工程布局与进度;估算投资规模,合理安排建设资金,明确筹资渠道,分析与评价实施的综合效益。5.2基本原则5.2.1统筹规划、生态优先。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生物防火林带规划,县属国有林场或其它经营单位纳入所在县统一编制。在需要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林地内造林的,应与其它营造林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5.2.2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生物防火林带应优先布设在森林火灾易发、频发的重点地段。防火网格规划控制由大到小,建设顺序应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5.2.3封闭成网、效果最优。生物防火林带的布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生物、非生物阻隔带,尽量封闭成网,以最短的林带长度(密度)获得最大的防护面积与效益。5.2.4防火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在山脚林田(地)交界处、立地条件较好的下坡、沟谷区域,可发展常绿、抗火、耐火的经济型防火林带。5.2.5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防火树种应有抗燃、阻燃性,并适应所在立地条件。同时,应根据不同林地条件和防火林带建设类型及建设方式,因地制宜地选择防火树种。5.3林带区划5.3.1重点建设区域生物防火林带重点建设区域包括交通干线两侧视线可见范围内的山林、自然保护区(小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镇村周边山体、大型水库库区范围山体、重点公益林区、重要林特产业区、易燃针叶林大面积连片分布区、集中墓葬区、军事基地及油库、仓库等其他重地。5.3.2一般建设区域重点建设区域以外的其他森林火灾易发区域,包括县乡村级公路两侧山体、一般公益林、乡村林场、中型水库或水源保护区等。5.4林带规划类型5.4.1新建型地类现状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地、生土带,或为由阳性乔灌木树种组成的有林地,或为疏林地,或为造林成活率低于40%的生物防火林带可规划建设新建型生物防火林带。5.4.2改建型现有林分组成树种中有较多的抗火、耐火树种的有林地可规划建设改建型生物防火林带。5.4.3培育提高型地类现状为生物防火林带,造林保存率低于80%,郁闭度小于0.5但大于0.2,或林带宽度不够或生长不好,具有培育成林的潜力可规划为培育提高型生物防火林带。5.4.4直接界定型DB33/T2009—20164林分具有较好的阻隔林火蔓延的功能,结构稳定,生长健康,无重大病虫危害,郁闭度0.7以上,或经营管理集约,林地内易燃的枯落物及杂草、灌木较少可直接界定为生物防火林带。5.5林带密度根据自然条件、树种组成、经营强度、火险等级合理确定林带密度。重点建设区域防火带阻隔网格不大于100hm2;一般建设区域防火带阻隔网格可控制在500hm2~1000hm2。5.6林带宽度林带宽度应以满足阻隔林火蔓延为原则,一般不小于被保护林分成熟林木的最大树高。重点防火区域主防火林带≥20m,副防火林带≥10m;一般防火区域主防火林带≥15m,副防火林带≥10m。陡坡和峡谷地段的林带应适当加宽。6设计6.1设计要求6.1.1应在规划批复的基础上,根据建设内容和特点,进行详细的专业调查。6.1.2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林业勘察设计(调查规划)或绿化造林设计单位负责编制。6.1.3设计方案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原批准部门同意后,委托原设计单位作出相应修改并报原批准部门重新审批。6.2总体设计6.2.1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按批文要求进行总体设计。6.2.2文件由总体设计说明书、设计图、附表和附件四大部分组成。6.2.3文件的编制质量应符合GB/T15782的规定。6.3林带布设应根据不同区域实际需要及防火要求布设林带,宜以最短的林带将现有的林火阻隔系统相连,并封闭成圈。同时,林带宜沿山脊、沟谷等阻火的有利地形及火灾频繁、易发的林田(地)、林墓、林村、林路等交界处、森林与加油站、仓库等重点火险控制点的交界地带进行布设。林带走向宜与行政区域界线、山林权属界线及山脊、沟谷、道路、各类交界带等的走向相一致。6.4作业设计6.4.1建设单位根据批复的总体设计文件,组织编制作业设计文件。作业设计以施工作业区(小班)为单元编制,对每个作业区做出具体技术规定,指导施工。6.4.2作业设计内容包括林地清理、栽植密度、整地、基肥、树种苗木、栽植、抚育管理等营造林技术设计及环境保护措施设计。6.4.3作业设计文件的编制应符合LY/T1607的规定。7营建与管护7.1树种选择DB33/T2009—201657.1.1应选择常绿阔叶、抗火耐火能力强、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萌芽力高、枯落物分解快、抗病虫害的树种。7.1.2在满足抗火阻燃功能的前提下,宜选择具有经济、用材、景观或生态等多种用途的树种。7.1.3新建林带造林树种与改建林带补植树种,可根据立地条件与林带特点来选择,参见附录A。在林带改建过程中,应保留具有较好抗火耐火能力的树种。7.2林带配置模式生物防火林带应根据立地条件及林带特点来选择适宜的林带配置模式,参见附录B。土层深厚、肥沃的立地宜发展防火性能好的经济型生物防火林带;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宜营建防火性能好、耐干旱瘠薄的生态型生物防火林带;风景区可选用观赏效果较好的景观型生物防火林带。7.3林带营建7.3.1新建型7.3.1.1林地清理对造林地进行全面割草除灌,清除易燃的杂灌草,保留抗火耐火能力较强的乔灌木树种。采用机械整地的,可在整地后清除林地内的枝丫、树根、杂草、灌木等。7.3.1.2整地坡度≤15°的缓坡地可采用机械进行全面整地,坡度>15°的,应进行人工带状或块状整地。全面或带状整地的深度约40cm;块状整地深度约30cm,挖穴规格宜为40cm×40cm×30cm。栽前施基肥,宜施用有机肥,其次是复合肥,施肥量因不同树种、不同苗木规格而定。7.3.1.3造林采用容器苗、带土球大苗或裸根苗造林,苗木应符合DB33/T177、DB33/T653.1的规定要求。造林密度依立地条件、林带类型、配置模式、苗木规格等而定,应符合LYJ127的规定要求,参见附录B。营造模式以纯林为主,混交林为辅。混交方式宜采用行间混交、块状混交等。造林时间宜在冬、春季。7.3.1.4抚育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5年,造林当年抚育1次,追肥1次;第2年~第5年,每年抚育1次~2次,可结合抚育追肥1次。7.3.2改建型7.3.2.1林地清理清除林带内的倒木、枯立木、濒死木及易燃杂草和乔灌木。7.3.2.2疏伐分1次~2次伐除林带内易燃树种,保留防火树种;第1次的疏伐强度不得大于50%,疏伐后林分的郁闭度应保持在0.4以上。7.3.2.3整地与施肥采用块状整地,穴的规格宜为40cm×40cm×30cm。施肥按7.3.1.2规定执行。DB33/T2009—201667.3.2.4补植对达不到新建防火林带造林密度标准的应补植防火树种,补植数量以不出现林窗为原则。苗木选用按7.3.1.3规定执行。7.3.2.5抚育按7.3.1.4规定执行。7.3.3培育提高型对林带宽度达不到防火要求的,应补植拓宽;对林带郁闭度小于0.5的地段和林中空地,应补植防火乔木或灌木,逐步培育成郁闭度0.7以上的防火林带。补植方法按7.3.2.4规定执行。7.3.4直接界定型符合直接界定型标准的林带营建方法按7.3.3规定执行。7.4林带管护7.4.1林带巡护林带建成并结束抚育期后即进入管护期。结合护林防火,定期巡护,防止人畜破坏和乱砍滥伐。发生自然灾害后,及时清理、补植。7.4.2疏伐林带由于初植密度较大,林木经多年生长并逐步郁闭后,林层中下部枝桠出现枯死,影响林木健康生长时,可向林业主管部门申请林带疏伐,整株挖移或伐除多余林木。疏伐应分年实施,疏伐后的林带郁闭度在0.7以上。7.4.3林带更新当林带生长衰退,防火功能严重下降,年龄已达防护过熟龄或频死木超过30%时应进行更新,更新可采用人工促进萌芽更新或人工造林更新。7.4.4有害生物防治7.4.4.1根据“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管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林带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7.4.4.2加强林木培育,增强树体对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7.4.4.3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8检查验收8.1检查验收的依据8.1.1相关文件总体设计(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文件(作业设计说明书、设计图)、年度计划任务及批复文件等。8.1.2相关资料DB33/T2009—20167各级检查验收报告、相关技术规程、种苗检验检疫证书与合格证、统计报表、招投标及施工监理报告等。8.2检查验收内容主要包括造林设计和规划的实施、苗木标准、造林技术应用、经营管理、林带长度与宽度、面积、造林密度、整地
本文标题:DB33T 2009-2016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5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