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九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及港澳台地区礼仪本章学习目标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及港澳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饮食、起居、节庆、婚姻、礼仪、禁忌等方面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特点的习惯。接待好各民族客人和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旅游接待与交际中,应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礼俗和各种禁忌。第一节蒙古族一、蒙古族简介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人口约480万。使用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蒙古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也从事半农半牧业和农业。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成立。二、蒙古族礼俗(一)传统节日蒙古族以春节为上节。节日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贴门联、年画,缝制新衣,买糖,打酒,制作各种奶食,许多人家还杀牛宰羊。大年三十,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全家围坐一起,吃“手抓肉”。晚上“守岁”时,全家老小围坐短桌旁,桌上摆满香喷喷的肉、奶食品及糖果、美酒。饭后有各种娱乐活动。有的去亲友家拜年做客,互赠哈达、礼品。麦德尔节又称麦德尔经会,是蒙古族人民的宗教节日,大都于农历正月或六月举行。麦德尔是佛教菩萨的名称。麦德尔经会是蒙古族地区喇嘛庙中的重要宗教活动。每逢节日,喇嘛们除在麦德尔像前焚香燃灯、诵经祈祷外,还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届时,各地农牧民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赴会。如今,麦德尔节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烧香敬神的农牧民已不多,而是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彼此互祝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意思是“娱乐、游玩”,主要项目是摔跤、射箭和赛马。会期三五天、六七天不等。每到节日那一天,从清晨开始,蒙古族男女老少,穿着色彩缤纷的新装,乘车、骑马,一同向会场奔去。如今,那达慕大会已成为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踊跃参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娱乐、物资交流的隆重集会。马奶节是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牧民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和吉祥,以洁白神圣的马奶命名这个收获的节日。大会开始时,先由主持人向客人及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祝大家节日愉快,然后在人们轻声哼出的歌声中,朗诵马奶节的献词,接着琴师们便拉起扎有彩绸的马头琴,歌手则纵情唱起节日的献歌,随后举行赛马活动。参加比赛的骏马,全是两岁的小马,它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和蓬勃,也唤起了人们对马奶哺育的情感。(二)礼貌礼节蒙古民族很讲究礼貌。他们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来总是出帐篷迎接。客人进帐,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定,用“艾拉克”(酸马奶)招待客人。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已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之后主人还会请客人品尝香甜的黄油、奶皮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羊肉”。尽管有些食品客人吃不惯,但也不要拒绝,应尝一尝,并点头称好以表谢意。蒙古族人民把酒看作是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谊的歌曲来劝酒。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祝客人一路平安。2向到蒙古包做客的人递鼻烟壶闻嗅,是蒙古族很普遍的相见礼,同汉族人的握手、西方人的拥抱一样。牧民们若能得到一个漂亮的鼻烟壶,会视为珍品保存。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处,品闻烟味,品毕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下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跪一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在节日或喜庆日子也有献哈达的礼节。蒙古族人很尊重长者,接受长者赠予的东西,必须屈身去接或跪下一条腿伸右手接。问候请安是蒙古族必不可少的见面礼。同辈相遇都要问好,遇到长辈则首先请安,如果骑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示尊敬。男子请安,单屈右膝。无论何人,对比自己年龄大的都称“您”。无论是走路、入座,还是吃饭、喝茶,一定让老人或长辈在先。在老人或长辈面前,年轻人说话十分客气,恭恭敬敬。蒙古族人很重视命名,名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常常表达人民对人生的美好企盼和祝福。蒙古尚白,白色代表纯洁、吉祥,具有丰富、平安之意。所以,用察罕(白)为人名的很多,如察罕不哈、察罕巴拜等。蒙古族人也喜用“结实”来命名,如巴图、拔都等。(三)饮食习惯蒙古族饮食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茶食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夏、秋两季,很多人习惯多饮茶、少吃饭。茶食分为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炒米,也叫蒙古米,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之一,系用糜子米经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蒙古族的奶食分食品和饮料。食品主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除奶茶外,还有酸奶和奶酒。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最爱吃的食品。最负盛名的有手扒羊肉、全羊大席等。除羊肉外,牛肉、鹿肉、兔肉、野羊肉等很受喜爱。蒙古族同胞热情而好客,尤其是接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时,都要以全羊大席或八珍肴宴请。(四)主要禁忌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忌骑着快马到别人家门口,认为是报丧或带来其他不吉利的消息。所以一般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忌手持马鞭进入毡房,认为这是前来挑衅,所以鞭子应放在门外。进门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时也要走原来的路线。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主人躬身端来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朝着接到者。忌用碗在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井台上跨过。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下。蒙古族喜爱犬,认为它是忠诚、信义的象征。客人来,狗叫叫,但客人不能打狗,否则会遭到主人冷眼相待。蒙古族人,特别是牧区的蒙民,一般不食鱼类、鸡鸭、虾蟹和动物的内脏等,他们认为“水族鸟类”的内脏和血液不洁净,会招致灾难和病患。蒙古族人忌讳别人当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和牲畜,认为这会给孩子和牲畜带来不幸;忌讳用手或棍棒指着清点人数,因为这意味着清点牲畜。第二节回族一、回族简介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回族人口约981万。主要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新疆、河南、山东、云南、辽宁、安徽,北京等11个省市也有较多回族杂居,其他各省都有回族散居,呈大分散,小杂居。主要与汉族杂居。回族是古代东西亚文明的中介民族之一,通用汉语和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保留有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在口语中称伊斯兰教为“伊斯俩目的教门”或简称“教门”。3二、回族礼俗(一)传统节日回族的传统节日以圣纪日、开斋节和宰牲节三大节日最为隆重,均源于伊斯兰教。圣纪日是在每年回历三月十二日,相传这一天是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日。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最为崇高的节日,在新疆地区也称肉孜节。每年回历九月为穆斯林斋月,凡成年穆斯林,从每日破晓到日落,整个白天不吃不喝,但照常工作、学习,直到晚霞消失、开斋的钟声响起时,人们才能自由吃喝。待斋月期满后,即回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宣告斋月结束。清晨,清真寺的钟声响过之后,回民男子要穿上新衣服、带上洁白的小帽,妇女要换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参加礼拜,开茶话会、联欢会,进行扫墓、赛马、刁羊等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天,之后,还要互相祝贺、互赠油香,气氛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宰牲节,即古尔邦节,也称忠孝节。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是教徒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时期。在朝觐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要宰杀牛羊共餐庆祝,这就是古尔邦节。这一习俗来源于阿拉伯的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先知伊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要他的儿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其子遵命俯首时,安拉为其虔诚感动,特遣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羊代替。从此,阿拉伯人便有了宰牲献祭的习俗。后来,伊斯兰教仍尊称伊卜拉欣为“圣祖”之一,并继承了这一礼仪,把古尔邦节定为宗教节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十分重视这一节日,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宗教祈祷,宰杀牛羊献祭,表示对安拉的顺从。在中国,节日这一天,穆斯林群众身着新衣相互拜节,互致节日祝贺。(二)礼貌礼节回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阿訇是清真寺主持教务的人,极受穆斯林及回族人的尊敬。当他们在祈祷时,千万不要打扰他们。回族人之间彼此相遇,十分友善,深受《古兰经》中“穆斯林皆兄弟”的教义影响。回族人讲究卫生,室内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三)饮食习惯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清真”一词在宗教意义上是指回族成员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其相关的宗教行为;在个人生活行为意义上是指讲求心净、身净、居处净和饮食净。回族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及节制性,民间概括为“饮食净”。在动物的可食性方面,受伊斯兰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食可养性”观念影响,通过“审物之形象、察物之义理”,一般选择“禽食谷、兽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贪婪懒惰、蹄分两瓣能反刍的牛、羊、驼、兔、鹿、獐、鸡、鸭、鹅、雁、雀、鱼、虾等为食,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念“台思米”,断喉宰之方可食用。狼虫虎豹熊、驴马骡猪狗、狐猫鼠蟒蛇、鹰鹞鸷鲨鲸等与酒、动物之血属禁食之物。回族喜欢饮茶。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三炮台”“八宝盖碗茶”)。回族的主食为蒸馍、包子、饺子、馄饨、汤面、拌面、牛羊肉泡馍和油炸馓子。回族人正宗宴席十分考究。宴席名“九碗三行”,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碗摆成每边三只的正方形。宴席不仅讲究摆法,上菜程序、菜肴配置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且烹饪方法只用蒸、煮、拌三种形式。由于所有菜肴都不用油炸,所以十分清淡、爽口,别有风味。(四)主要禁忌回族人在饮食方民的禁忌,是不吃猪肉、狗肉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和无鳞鱼类,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谈话时也忌讳“猪”字或同音字。那些可食用的畜禽,也不能随便拿4来即食,必须经过阿訇诵经后宰杀,然后方可进食。否则就是对真主的不恭,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回族人忌讳使用禁忌的食品开玩笑,不能用忌讳的东西作比喻,如不能说某某东西向血一样红。一些地方的回族人还禁酒。忌别人在背后议论其民族风俗。回族人外出必须戴帽子,严禁露顶。回族人在家宴客,还忌主人单独陪客,通常请族中男性长者或亲朋好友作陪。忌用左手递送物品。第三节维吾尔族一、维吾尔族简介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文共有36个字母,是从右向左写的。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新疆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二、维吾尔族礼俗(一)传统节日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与回族相似。主要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其中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最为隆重。(二)礼貌礼节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走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做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
本文标题:少数民族礼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7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