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明之光•原始彩陶•青铜器•瓷器(一)原始陶器艺术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马家窑(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庙地沟类型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2、马家窑文化•《涡旋纹彩陶瓶》•旋纹罐,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望,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被誉为“彩陶之王”•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型,最有特点的是长颈(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最成功的造型之一。•利用了纹样和底子相互成型的手法,获得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奇异美妙效果。彩陶蛙纹瓮,新石器时代,容器,马厂类型,青海柳湾出土,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彩陶蛙纹瓮大汶口、龙山(素面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陶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新石器时代.白陶双层口鬶,大汶口文化,这是个鸟形的鬶,最特别的是它的双层口沿,口沿四周还饰有三角形镂孔,双层的口很少见,既可阻挡灰尘杂物,又是很强的装饰效果。白陶双层口鬶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先秦青铜艺术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2、青铜器分类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食器有簋”(Guǐ)、盂、豆等品种。酒器有觚[gū]、爵、斝[jiǎ]、兕觥(sìgōng)、尊、卣[yǒu]、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kuí]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huǐ]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后母戊方鼎商代后期,青铜,高133.2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后母戊鼎商代高133厘米,重875千克鼎耳:双虎与人头图案四足:兽面纹饰带:双龙组成的兽面纹口耳腹足西周最著名的青铜器——毛公鼎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利簋(guǐ)西周口耳腹圈足座利簋(guǐ)西周簋腹内底部4行32字铭文记载了武王伐商“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双兽头耳及垂珥方座饰有兽面纹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夔纹组成的兽面纹莲鹤方壶春秋高118厘米,重64.28千克通体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立体飞龙。两侧用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盛开的双层莲瓣,中立一鹤,昂首舒翅。圈足下两个卷尾兽侧首吐舌。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吕氏春秋·先识》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描述这个形象,谈谈你的感受。夔纹凤纹龙纹尝试描述这些纹饰的造型特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商朝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四羊方尊商代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形成丰富精细的视觉效果。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边缘的棱脊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簋(西周中期)卣爵西周晚期散氏盘散氏盘,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古老而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文化(商代人像雕塑)距今3000余年前,蜀地先民创造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青铜雕塑艺术品。1986年在四川县广汉县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地大量青铜人头像,反映了蜀文化的艺术成就及其地域特点。三星堆千里眼三星堆大型铜立人像青铜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2厘米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立人像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的兽面纹和回字纹高冠,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衣左侧有两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我国已出土的青铜器中大部分是礼器,主要用于祭祀。中国青铜器青铜与青铜器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至战国晚期,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基本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秦汉呈现出一段美丽余辉后,青铜时代彻底结束。利簋散氏盘(西周)四羊方尊(商)虎食人卣(商)斝(商)方彝(商)觥(商)觥是古代汉族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鉴(东周)鉴,盛水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越王勾践剑长信宫灯(汉)博山炉(汉)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china-中国china-瓷器陶器瓷器胎料普通的粘土瓷土(高岭土)温度一般在1000度以下一般在1100度以上表层不施釉或施低温釉多施釉吸水性胎质粗松,断面吸水率高胎体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之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响对陶瓷的认识古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陶。而china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第一次高潮。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江西景德镇、湖南醴(li)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原始的古拙秦汉的雄强唐的大度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优雅清的精巧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钧窑三足洗宋代钧窑为古代北方瓷窑,窑址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州),故名。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瓷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哥窑贯耳炉宋代哥窑瓷器器型庄重稳定又不乏生动的变化。通体龟裂的开片纹自然天成,裂纹颜色黑黄交错,故有“金丝铁线”之称。汝窑特点胎体薄、满施玛瑙釉鱼鳞状开片、天青色官窑特点胎薄釉厚、网状大开片、多铁足。定窑特点源自唐代邢窑白瓷器形薄刻花、画花或印花主要瓷器釉彩种类青花瓷。釉里红、粉彩、五彩、粉彩: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五彩瓷器,明嘉靖时期产生,有五彩和青花五彩。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五色彩料为主等带有玻璃质的彩料,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锫烧而成,其特点是创造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的装饰方法。釉里红瓷器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的特点朴素大方、庄重典雅,清新隽永,风格独特。布置作业根据青花瓷的图案和色彩特征设计一个瓷器纹样或画一幅装饰画。
本文标题:第一课--文明之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9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