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第一模块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
主讲人:卢珊第一模块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目标学生掌握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背景条件和基本精神。能力目标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国学者德克·普德说:“中国对西方世界作出了很多贡献,这些贡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18世纪以来,西方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歌德无一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显示:0102030405060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可以去看看非常讨厌喜欢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显示:01020304050607080古典的文学书籍偶尔翻阅敬而远之深恶痛绝爱不释手“还有多少中国味”的问卷调查显示:05101520253035传统节日喜欢过春节喜欢过中秋节喜欢过国庆节“还有多少中国味”的问卷调查显示:01020304050607080不知道座右铭不知道文房四宝不会写毛笔字一、走近历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原意是耕作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中国历史学家朱寰指出其原义为“耕种和栽培,引申有开拓、教化、培养、修炼之意”。※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仰韶文化遗址“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是相对的,天文蕴涵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创造的文化。中国文化不仅是指汉文化,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指封建社会的文化。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创造与发展的新型文化。顾伟列先生在《中国文化通论》中指出:“传统与现代之间本无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可寻,文化转型也绝不意味着文化断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三玄”、“四书”、“五经”;百家争鸣,但儒、道两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东晋至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足鼎立,构成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二、守望星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饱蘸深情的爱国精神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孔子“天地之性人为贵”3.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和合精神包括天人合一精神和和谐思想。生产中,有二十四节气和“不违农时”的说法;祭祀中有祭天、祭地、祭山、祭河的习俗;艺术活动中,强调“情景合一”、“象外之象”,诞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山水画。4.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孔子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孟子强调“不忍之心”,行王道,施仁政。6.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儒家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的正是关注现实的务实精神。三、背景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经济结构上——农耕型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上——血缘宗法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相应的历史地理环境,都是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中蕴育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其提供基本的空间和条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发展古埃及、巴比伦文明——毁灭海洋地理优势沙漠中国?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地处亚欧大陆东端东临茫茫沧海背靠高山大漠西南山高水险中国中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令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行闭关锁国政策。首先,这种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良好的气候,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发达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人文哲学思想生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它促成了中华文化的自发性、独立性和一贯性。尽管异族入侵,但其文化却不曾中断。而且,在文化的融合和吸收中铸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形成了其特有的自成体系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再次,它助长了华夏中心主义的思想,把“天下”视为中国,把环绕华夏的邻邦视为夷狄蛮戎。“中国”一词的内涵就是中国人富于尊严感的“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映机制”,历史上虽有外族入侵,幅员辽阔回旋余地宽广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纵使丧失了部分国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所以唯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风格和系统完整,并使之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农耕型的经济模式自先秦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将农业生产作为立国之本,重农轻商成为各种社会、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潜意识。历代王朝把重农作为治国之道,以农立国的国策、农耕工具的改造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而且是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务实精神、中庸之道、尚农与重农思想、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共存、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等,都与这种农业经济背景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3.宗法制的伦理社会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种制度。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中国的社会制度可以称之为“家邦”,在中国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们是通过家族来理解国家的,“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四、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作“东方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容格指出:应该转换西方人已经偏执化了的心灵,学习整体性领悟世界的东方智慧。当代西方“过程哲学”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一些著名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国。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华民族文化中那种“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的情谊以及“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至今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竞争。中国热中国文化热如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呢一是要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关于“韩流”的思考)二是要发掘文化内涵,熔铸时代精神。三是要根植民族土壤,不断走向世界。龙图腾与龙文化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因为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飞龙在天、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成语就形象地描述了龙的这种活力。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文化载体,一种从古到今被当作神物崇拜的祥瑞之物,龙的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的哪些心理特征呢?1.畏惧龙的出现源于先民们对自然界的畏惧。进入阶级社会后,君主帝王们看中了龙身上所具备的通天、善变、示威等神性,纷纷以龙自比,龙身上就增加了象征帝王皇权的神性。2.飞离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异常艰辛的环境里,自然界灾害频繁,氏族间你争我斗,自身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痛,还有来自专制皇权的压力和封建道德伦理束缚,为了挣开绳索、超脱尘世、追求自由,人们期冀着、幻想着过一种能使天性充分释放的生活。龙可以舒畅地在水中游,可以矫健地在地上走,更可以潇洒地在天上飞,因此能多多少少地满足人们这一心理。3.悖逆龙有吉祥嘉瑞的一面,也有凶恶狞厉的一面,在增加了象征帝王皇权的神性之后,这后一面便得以强化和扩展。但是,那些有一定学识的“文化人”在心理上和专制皇权是相对峙、相悖逆的。这种心理的外化方式:屈从-行韬晦之计;隐逸逃遁-一副和专制王朝不合作的态度;艺术天才-向皇权帝制射出响箭。4.合和龙文化是典型的合和文化。作为一种神物,龙是多种动物和多种自然天象的模糊集合,众多的对象“合”成一个生动神奇的形象,这个形象又进而同诸多的天象、动物、人事相和谐,这便构成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链环。5.彰力龙是力量的象征,它集中了动物界的力合自然天象的力。纹龙、穿龙服、龙舟竞渡,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彰力。将龙的图案刺印在自己的身上,心理上就觉得自己已经秉赋了龙的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的神力,穿龙服也是同样的心理。至于龙舟竞渡,更是力的较量与显示。6.求吉中国人都希望能够平安顺畅地度过一生,求吉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传统。龙的出现,是求吉心理的满足。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和”文化。它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自身诸方面关系时,重人的价值、重整体、重和谐,以期达到共存共生的目的。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情怀;而最形象、生动的表述,则是两条阴阳鱼合抱、互含,内边天衣无缝,外边为正圆的“太极图”。太极和谐原理“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朝鲜——采用汉姓;长期借用汉字并学习汉文书法;仿效中国的教育;崇尚佛教。韩国——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韩国被西方国家成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日本——文字、书法。2.谈谈中国某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思考讨论:3.求职竞争中要不要坚守传统道德?4.古代的铜钱蕴涵着怎样的文化内涵?1.章子怡能代表中国文化吗?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参与!
本文标题:第一模块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02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