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实现沙门崛起(初稿)
-1-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实现沙门崛起——沙门中心镇发展战略思考(初稿)沙门镇于2009年12月列入台州市重点扶持培育的中心镇,这是事关沙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有着深远而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本文尝试通过对沙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调研和思考,并对今后推进中心镇建设提出了一些粗浅认识,供领导决策参考。一、沙门加快中心镇建设的现实背景沙门镇位于玉环东北部,东南濒海,北接温岭。辖区总面积38.9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79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丰”字型框架。现下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2.52万,建成区常住人口7884人,外来人口超过5000人。首先从区位交通条件来看:滨港工业城于2005年被列入台州市沿海产业带开发的12个工业区块之一,工业城启动建设以来,新区建设进展迅速、成果斐然,成为目前我县最重要的工业区块之一。而且近年来随着76省道复线的建成通车和甬台温高速复线的规划建设,沙门的交通区位由末端变为枢纽,处在温台沿海产业带中段的有利区位。再者,随着全岛城市化战略的提出,我县区域发展战略重心逐步从“本岛时代”跨向“环漩门湾时代”,重点构建“六区两城一廊”工业产业集群平台,滨港工业城的区-2-位优势十分明显。其次从产业转型升级来看:在滨港工业城启动建设之前,沙门传统经济以农渔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工业总规模不足3亿元,而且工业在经济构成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徘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县陆上乡镇中居于末席。而启动了滨港工业城的开发建设之后,沙门有效承接了周边乡镇的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发展后劲十足。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同比增长54.8%;地方财政收入1700万元,同比增长98.4%。目前,工业经济比重提升到了82%,并吸纳了当地5000多人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从城镇发展空间来看:滨港工业城的开发建设大大加速了沙门城市化的进程,沙门城镇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改变。沙门2003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仅0.48平方公里,建成区用地结构中居住约占77.48%,人均居住用地70多平方米,而工业用地仅占规划建设用地的3.28%,远低于15-25%的工业用地标准,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农村集镇。而现在建成区规模发展到当前的4.79平方公里,形成了以桐兴路、开发路、白山路、果丽路为主体的“丰”字型建成区框架,“四纵五横、八面出境”的路网体系渐趋完善,一个新兴工业城镇的框架基本建成。城市化的推进促使全镇人口逐渐向建成区集聚,2008年建成区常住人口为7884人,外来人口接近5000人,全镇的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51.2%。同时,随着人-3-口聚集,以桐兴路为主干的商业街道基本形成,高档酒店、海鲜排挡、大型超市、综合市场的相继规划建设,沙门的三产迅速蓬勃发展起来。第四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随着滨港工业城企业的落户投产,沙门的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2008年农渔民人均收入7374元,增长近一倍。尤其是近几年,工业城开发激发了沙门创业创新热情,自主创业者日益增多,呈现了“优二进三”新趋势。另外,工业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08年全镇城乡储蓄存款达1.14亿元,储蓄额较5年前提高了230%,自来水普及率91.3%,有线电视入户率58%,镇区互联网入户率23.2%,固定电话装机数量6000部,全镇公路通车里程62公里,公交通车线路3条。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沙门的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2009年实现参加城乡医疗保险1.9万人次,实行参保农民免费体检;为被征地农民和失海渔民提供保障,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平安家庭数参与率超过90%,在基层创建村级文化俱乐部23个,义务教育率100%,初升高比率95.8%。二、沙门中心镇发展制约因素我镇列入市级中心镇培育扶持,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发展的新动力,但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形态没有根本改观,仍然是一个起步较晚、设施落后、观念-4-陈旧、经济转型不彻底的现状,与中心镇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城镇规模偏小制约中心镇建设的功能辐射。专家研究表明:建城区常住人口在5万以上,全镇人口在10万以上,建城区面积不少于5平方公里的中心镇,才是一个较强功能和集聚效应的城镇。而我镇目前常住人口仅2.5万,城镇空间布局主要是南北两个区片,南以桐兴街为主街道形成的“丰”字型城区架构,北以中心街为轴中心村带动,但总体上全镇建成区框架偏小,人口集聚能力不强、城镇集聚规模不足,建成区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另外,我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尚欠发达,水、电、路等设施尚未形成体系,而且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连锁超市、主题公园、电影院等设施匹配,这些不足将难以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需求,制约着中心镇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影响中心镇建设的产业集聚。目前我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先发地区而言偏低,尤其是村级经济十分薄弱,三产服务业尚未充分发育,产业联动效应不明显,总体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转化期。而且产业发展层次也不高,落户工业城的大多为水暖阀门、五金工具、汽车配件等制造业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代价型为主,在产业链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另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强、企业集中度也不够,抗风险的能力不强。比如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中大多的水暖阀门、五金工具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存在出口订单大幅下滑、开-5-工率不足的状况。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多数工业企业由于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普遍偏低,相互协作程度不高,拥有自主品牌企业偏少,产品附加值较低,在下一轮以技术为主导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再者,产业集聚程度尚有差距,滨港工业城一期规模4800多亩,与县内水平竞争的漩门二期的3.5万亩、漩门三期的6.8万亩开发面积相比不是一个量级,若下涂开发和西沙门围垦推进速度不快,则有被边缘化的趋向。三是人口素质偏低削弱中心镇建设的自发动力。沙门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尽管滨港工业城的开发就近转移吸纳了部分农业劳动力,但技术和管理的先天不足使此类人员并不能充分享有产业转型的利益,造成本地就业和企业招工双重困境。另外,我镇的第三产业发展目前虽有起色,但城市化的推进相对滞后,未能形成跟进联动效应,加上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开工率不足,人口的集聚效应尚未显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的源动力不足。四是资本流入不足阻滞中心镇建设的前进步伐。目前,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的道路,政府投资仍然占较大比重,尤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政府财政仍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设”和“借资建设”三种办法。“集资和借资“的形式对解决公建项目大体可行,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看,关键还是要靠内生-6-的市场自发机制解决要素制约。沙门目前就存在一种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城市空间的拓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另一方面城市化不足又反向制约了资本的流入,其破解问题的根子还在于城市化推进的理念、规划和成效。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滞后阻碍中心镇建设的有序推进。随着我镇被列入中心镇发展,镇的规模和功能将发展成为具备了小城市的性质,但镇政府缺乏规划、土地、建设、环保和城管等对等的管理执法权限,无法从目前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中突围,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置,使中心镇的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能管理到位的没有管理权,有管理权的管理难到位,不适应新形势下中心镇的管理要求。三、沙门中心镇发展思考沙门当前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抓住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战略枢纽”有利时机,尤其是抓住市级中心镇建设这个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滨港工业城向纵深开发,合力破解沙门工业经济发展的要素制约,最终实现沙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这是镇党委、政府目前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需要重点思考以下3个问题:(一)沙门镇未来发展的定位思考历年来我们把沙门发展是做为港北副中心城镇定位的,要主动接受楚门中心城镇的辐射和带动,承接其产业转移和功能补充,居于配角的地位。沙门的发展定位必须要考虑玉环城市建设-7-发展的未来走向,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发展定位。近阶段,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的“V+1”战略(所谓的“V”就是沙门、龙溪、芦浦和楚门、清港形成两大带状区块的“V”型架构,“1”就是指大麦屿港),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功能布局,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提升,从而加速中心城市板块由“三位一体”向“五体一化”扩张,逐步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重心从“本岛时代”向“环漩门湾时代”跨越。我们可以明确地解读沙门、干江和龙溪三镇组团相向发展,构建沿海“工业长廊”,成为“V”型架构的重要一翼,沙门将与楚门势必形成互为犄角之势,并成为我县今后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的重要示范区和核心区。另外,中心镇应该是县域的次中心,因此把沙门作为港北副中心城镇的定位显然值得商榷。“沙门的发展靠滨港,沙门的明天在滨港”。这是沙门能迎头赶超、后发制人的关键所在。台市委[2008]19号《关于大力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对中心镇发展模式有明确的划分,沙门滨港工业城的开发,对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非常适合走特色功能、产业集聚开发的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典型的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另外,通过工业化带动,注重综合开发,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宽发展空间,优化城乡环境,把滨港工业城及其周边城镇组团打造成为漩门湾以东的具有制造业集聚充分、城市化设施完备、社会服务功能齐全的中心小城市。-8-(二)沙门镇的未来发展的路径思考沙门未来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心镇建设发展的总体方针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沿海产业带开发为战略,走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统筹兼顾的发展路径,努力把沙门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集镇。一是必须坚持工业化主导的发展路径。坚持走创新转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快滨港工业城向纵深推进步伐,推进沿海工业长廊的相向发展和融合,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沙门、干江和龙溪先进制造业集群平台,推进“玉环制造”向“玉环创造”转变。二是必须坚持城市化并进的发展路径。积极发挥滨港工业新城辐射带动沙门老城区及周边城镇作用,大力推进沙门、干江和龙溪城镇组团的整合步伐,实现区域要素优化配置和资源互补共享,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水平。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路径。要把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产服务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完善城镇功能,做优做美城镇形象,增强沙门吸纳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城乡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问题,加快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变城镇经济社会形态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加速小康和谐社会推进进程。-9-(三)沙门镇的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滨港工业城三期将开发完成,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4万亩,其中工业用地面积约1.1万亩。滨港工业城全部开发建设完成之后,工业经济完成质的飞越,企业、人口、资金、物流等资源要素迅速向沙门聚集,从而也快速推动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沙门将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真正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枢纽。具体发展指标如下:沙门镇中心镇总体发展指标类别项目发展指标2010年2020年经济发展指标全社会总产值其中:工业总产值三产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发展指标建成区面积建成区人数建成区人口占比人均居住面积平均寿命环境发展指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污水垃圾处理率-10-四、沙门中心镇建设重点中心镇建设是台州新一轮发展的新抓手,是扩内需、保增长、促稳定的重要载体。下阶段我镇要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互
本文标题: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实现沙门崛起(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06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