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利他主义浅析摘要利他主义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善的标准。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一般来说,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一方面,利他主义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往往还利用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的这种观点来证明利他本能的存在。关键词:利他主义;利己主义;无私利他;利他行为;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真实的反映(适应)社会存在,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是社会意识歪曲反映(背离)社会存在,就会阻碍社会存在的正常发展。利他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下我国正面临着社会道德退化的风险,青年人利他行为的心理意识开始弱化,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鼓励该行为的涌现。一、利他主义的涵义及特征1、利他主义的涵义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很早就有利他主义思想的内容,但是,都浓浓地打上封建专制思想的烙印,比如“三从四德”,臣子对君主的利他思想已经上升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程度。这是很狭隘的利他主义思想。近代哲学思想对利他主义一词的研究源于孔德。利他主义一词最早是孔德创造的,他希望用这个词来说明一个人给与他人的无私行为【1】。后来,社会生物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都对利他主义进行了研究,并且各自从自己的学科对利他主义给与了界定。下面是几位学者对于利他主义的界定: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惟一准则的伦理观,便是把无私利他奉为道德总原则的伦理观。(王海明)将牺牲个体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性的行为原则视为道德总原则。(威尔逊)把在利益的分配中优先考虑的是他人,并努力使他人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使利益天平更倾向于他人的行为原则奉为伦理观。(亚当·斯密)站在这几位巨人的肩膀上,我对利他主义也进行了诠释,我的观点是:利他主义是行为主体在内心形成的希望通过行为活动能够在物质或精神上对被行为人产生好(有利)效果的思想意识。就是把将他人利益作为行为目标且不求任何回报视的原则作为区别善恶标准的伦理观。2、利他主义的特征(1)利他主义是行为主体的内心感受和需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人类在进行某行为时,更多是在以前(前人)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因而,往往会在内心产生一些对即将或正在进行的行为的心理期许。利他主义的行为者在实施行为前在内心里希望即将进行的行为对被行2为人有利。(2)利他主义是行为主体自愿或主动追求意向目的。利他主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指导着行为者实施行为,并且是自觉自愿的、主动的进行行为。当然,人的意识的作用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是,不管利他主义行为者实施行为的结果如何,在行为前的主体意愿是明确指向对被行为方有利一面的。(3)利他主义者的利他意向具有物质或精神两方面。人类自古以来就是靠相互依赖而生存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脱离别人而单独存在,美国心理学家路克斯认为,无论从生物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帮助别人和原谅别人等利他主义行为有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1】。利他主义行为必然会给被行为方产生物质或精神上的影响。比如对弱智的物质捐助,对心理障碍者的心理干预等。二、利他主义的相关概念比较1、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1)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影响。人类产生意识以后,人的意识形态发展也便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状态。作为人的意识形态内容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更主要的反映在人的价值实现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价值的实现主要地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对社会或群体、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对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不同侧面:首先,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人存在的条件;其次,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最后,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由此,我们看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人在一定程度上要具有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意识。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时候,需要利他行为才能使个人活动对社会、他人有价值。而要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在行为时必须要有一定的利己思想,才能得到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2)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在实现人的价值时,需要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同时影响和作用于行为人,才能在行为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所以,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是不矛盾的。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个人在追求人的价值实现过程无非是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的过程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无序或者无节制的利用社会资源往往会损害到社会资源的平衡和合理分配。比如汽车的使用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如果无节制的使用汽车,那么必然的会造成环境污染、燃料资源缺乏、交通拥堵等问题的产生,也必然的会影响到个人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2、利他行为和利他主义利他行为是一种行为动作,指个人出于自愿且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人的意识的外化表现。由此看来,利他行为是利他主义思想的外化表现,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自觉行为把内心的利他主义思想运用到实践中。研究表明利他行为具有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利他主义思想支撑和外化的利他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行为稳定性,在人的行为价值实现过程中发生着重要作用。现代生物学和经济学等的研究表明人类利他主义如此强有力并且在动物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人类社会是以在大群基因无关的个体之间的非常细的劳动和社会3分工为基础的,而即使像蚂蚁、蜜蜂等所谓社会昆虫的合作也是以大量的基因相关群落为基础。实验证明,我们任意从现代社会找出两个陌生人并且把他们放在一块,他们将很有可能自发地呈现出互利的利他主义行为【2】。因而,利他行为作为行为表现必须要在利他主义的意识形态引领下才能产生行为效果。3、为己利他和无私利他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为意识形态的利他主义,在对社会存在发生作用的时候也会产生两方面的行为效果,即为己利他和无私利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机制下,资料的利用和整合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价值规律的要求等价交换,操作中提倡平等易,就是平等互利,也就是“为己利他”【3】。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为己”的目的,加上“利他”的行为。如果“为己”的目的是自私的,就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行为,这时候,“为己利他”就是仅仅为己而为;第二,“为己”的目的,采用“利他”的行为并且产生“利他”利益,这时候,就是正确理解的“为己利他”。“无私利他”是利他主义的一种极端。在几千年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下形成了封建统治整体集团利益绝对高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在国家社稷中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利益只有被纳入整体利益之后才能存在【3】。这些“无私利他”的积淀,有的现在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比如男尊女卑、大公无私等,把人性中的平等、关爱、良知都忽略了,去强调对他人和对社稷江山的无私奉献。我们还可以从孔德最初创造“利他主义”这个词来看,孔德从人性的本能和本性出发抽象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一方面,利他主义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往往还利用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的这种观点来证明利他本能的存在【3】。所以,绝对的“无私利他”是不存在的。4.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利他主义是私有制社会统一的利益形式相互对立的产物;而集体主义则是消除这种利益对立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利他主义从人的抽象本能出发来颂扬人的利他精神、牺牲精神;而集体主义则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从人的彻底解放、社会的彻底解放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利他精神和对集体作出牺牲的本质。利他主义在谈论人的利他精神时,往往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因而往往容易流于禁欲主义;而集体主义在讨论人的牺牲精神时,并不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而是在正确理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的牺牲看成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利他主义包含的利他精神往往流于一句空话;而集体主义所强调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建立在道德自由基础之上的一种崇高的道德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把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集体主义的涵义,正确地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严肃地把集体主义同利他主义区分开来,反复申明集体主义虽然包含着利他精神,但决不归结为利他主义,以捍卫集体主义原则的纯洁性。三、利他主义的现实意义1、利他主义的现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重要的历史时期,201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6767美元(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资源匮乏,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瓶颈加剧,环境污染严重,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不足,精神文明建设尚需加强,等等。而4这些问题除了制度、管理、法制、发展观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利己主义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为上大行其道,而利他主义行为严重缺失。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制度增加了利他主义行为主体的行为成本;人性弱点和社会机制加剧了利他主义行为缺乏;市场化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竞争规则和个人发展规律;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初、中期,利他主义行为数量正处于U型曲线的最底部。而从社会学原因分析看来是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人才培养和教育存在误区;社会多元化【4】等方面。所以,我们要正视目前我国的现状,正确看待利他主义的现实效用。2、正确引导利他主义的行为实现(1)利他主义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对于我国现在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几个主体精神,现在正在形成为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并逐渐影响着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那么在引导人们实现着和践行着这样价值体系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分析和思考这个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含着的几个价值观层次和类别:共产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利他主义价值观。不难看出,要真正建立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精神和完全意思上的价值实现,必须要把利他主义的实现机制建立起来。(2)从价值实现的难易程度来看,实现利他主义的现实价值要比实现利己主义的现实价值容易。比如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位和叫别人把座位让出,这是简单的利他和利己行为,而要别人让出显然是难于把位置让给别人,因为你不能无端地掌控别人的行为,但可以自主地掌控自己的行为。鉴于此,要真正实现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就要从小事着手,把一直被人们口头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5】大力推行,在此起点上,弘扬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是,会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所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理解利他主义,推行利他主义价值观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也会经历曲折的过程。市场经济在中国运行了这么多年,追求利益价值观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会在很大领域盛行;改革开放30多年,外来的异域的新思潮也不断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再加上西方国家某些政治和利益集团一直没有放松过对我国思想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利他主义的现实价值实现。参考文献:【1】王雁
本文标题:利他主义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09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