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春节”话题作文-PPT课件
“春节”话题作文聊一聊“春节”(一)、春节的特点: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它起源于很早时期年头年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二)、春节的时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三)、春节的重要节日:小年—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三)大年———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初一———一年中的第一天元宵——正月十五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四)春节的习俗:1、祭灶神:二十三送灶神上天,除夕再接回来2、贴春联:桃符(避邪)——对联3、贴门神:尉迟恭、秦叔宝画像(驱灾压邪)4、贴“福”字:倒贴“福”字5、放鞭炮:把“年”赶走6、吃年夜饭:家人团聚、共话家常;饭菜有讲究7、守岁: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8、拜年:尊老爱老、联络感情除夕上坟、旺火、初一忌扫地泼水……(一)写什么内容?1、讲述过节的经历。自己,家人,同学,朋友等等过春节的经历都是选择考虑的内容。因此,我们只要写下春节期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及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就可以了。如《春节的街头》《难忘的春节》《春节的滋味》《除夕之夜》《红红的春节》2、感悟节日里的情感。在春节节日过程中体会到了某种感悟,某种思绪,某种情感,这可以写抒情性的散文。如记叙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或者通过节日的某件事情理解了到某种关爱。如《幸福的年饭》《年饭大比拼》《年味渐淡的春节》3、点击社会现实。社会上某些腐败分子借这个机会,到处走访,送礼来达到个人目的等不良的现象。我们可以揭露节日中的这些黑暗的现象来反映社会。当然,也可以描写普通的劳动者或者优秀的领导干部在节假日任劳任怨的为社会,为国家默默工作,揭示出他们可贵的精神面貌。如《过年》《拜年记》4、介绍节日来历或习俗。对这个节日的来龙出脉讲清楚,如习俗是什么,哪些地方和其他节日相比有独到之处,有什么精彩的故事传说等,这些是写作的重点。如《家乡的春节》(二)写什么文体?1、写成记叙文:⑴日记式:记过节过程中的人和事,以及引发的感想。⑵书信式:告诉你的朋友,你过节的体验或节日的传说故事。⑶散文式:通过记叙某件事情,揭露有些人利用节日之便到处走访、送礼等不良现象这一主题。记叙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2、写成议论文:就节日里放鞭炮,污染环境,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展开议论。3、写成说明文:向不了解节日的人们介绍节日的来历和习俗。(三)有什么要求?1、立意新颖。《把温暖带回家》《今年过节不收礼》《那一抹神伤》《害怕过年》《春节的烦恼》《这也叫过年?》《过年的味道》2、选材典型。3、条理清晰、详略得当。4、语言准确、简洁。5、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严禁抄袭。范文欣赏:1、《过年》2、《家乡的年味》3、老舍《北京的春节》过年爸爸在区人事局当了十年的头儿。去年七月,上级决定把爸爸调到另一个部门,虽说是平调,官阶和待遇都没变,但比以前的单位清闲多了,权力指数自然也随着下跌。这种变化在年关表现得更明显。以往过年,家里的门坎都快被踏平了,可谓门庭若市,家里的电话,爸爸的手机也成了热线,而今年,都年三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给爸爸拜年,家里除了电视机中春节晚会的歌声、笑声之外,所有的人都在沉默之中。奶奶和妈妈忙着做年夜饭,爷爷在一旁侍弄他的花,爸爸一个人在客厅沙发上大口大口地吸着烟,电视机的频道两分钟之内,换了三四个来回。此时,家中的电话和爸爸的手机也异常地安静。“哎呀,怎么没有醋呀?过年吃饺子不能没有醋呀,我到楼下小店子去买一瓶。”奶奶说着就出去了。“叮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打破了家里的沉寂,爸爸抓过电话,我听得出声音有些颤抖。“喂,找哪位?”“我找李局长。”“打错了!”爸爸狠狠地把电话挂断了,嘴里嘟嚷着,“人心烦电话也跟着捣乱。”“叮铃……”电话铃又响了。“喂,找哪位?”这次是妈妈接的电话。“找你的。”妈妈把电话递给爸爸。爸爸抬起头,接过电话,电话的另一端声音很苍老:“李局长,我是老余,今儿个是年三十,我们全家给您拜个年,希望您工作顺利,心情也愉快……”待爸爸放下电话,我发现他的眼里含满了泪水……过了一会儿,奶奶乐呵呵地拿着醋回来,爸爸一把抓住奶奶的手说:“您老都这么大岁数了,为了让我高兴还出去装别人打电话给我拜年,哎……”“哎呀,孩子,你全都知道了,一定是妈妈手段不高明,可妈今晚看你情绪不好,所以……”这时爷爷在一旁说:“你这老太婆,也亏你想得出来。不过,小子,通过这件事,你也要好好省察一下自己,当官一定要为百姓多办实事,这样人家才不会忘记你啊!”爸爸点点头,脸色不再那么难看了,但变得更红了……家乡的年味小孩都盼望过年,这其中的奥妙,是很多很多的:可以享受一些平时难以吃到的点心、可以放烟花爆竹、还可以得到压岁钱。如果在农村,年味就更十足了。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刚刚体验了乡村的春节。今年,一放寒假我就到爷爷家了,并且一直住到开学。爷爷住在苏北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对过年可重视啦,置办年货、准备年夜饭、争拜早年……欢欢喜喜,忙忙碌碌,那情景,真让人兴奋。年货是要提前置办的。早在年前十天左右,各家各户就开始忙活开了,烙煎饼、蒸馒头、包包子、做豆腐……做豆腐时,我一步不离地跟着奶奶,争着帮爷爷往灶间送把草。当然,我的目的是为了能早点喝上一碗豆浆。那豆浆,特鲜特香。光自家做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东西还得到集市上选购,大家称这种活动为“赶集”。在这里,五天逢一次集,年前赶集购年货的机会大约就两天。因此,逢集时,街上往往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在大街上,个个喜笑颜开,买点这个,挑挑那个。他们买的种类可多了,鸡啊鱼啊、牛肉、羊肉、狗肉、乌子、虾米……以及各种时新蔬菜,数也数不过来;而小孩子却不光要吃的,一个劲地牵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去买烟花、鞭炮。多么热闹的场面呀!奶奶说,看大伙这劲头,就知道虎年大发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最忙。一大早,各家都在忙着炒菜。今天,家家都要给祖先烧纸,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按照当地的习俗,十点左右要在各个门窗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或福字(如果哪家最近两年有长辈去世,那是不能贴红色的,只能贴蓝色的)。有意思的是,“福”字要倒贴,寓意“福到”。贴好春联后去烧纸,大多数人家是不上坟场烧的,就在村头找块地方,朝着祖坟的方向烧,然后磕头,这种方式称为“望烧”,一边烧一边说一些祭奠祖先的话。一般情况下,都是男的去烧纸,不让女的去。烧完纸后,就回家吃饭。这顿饭是最丰盛的,不管人多人少,都要摆满一桌。那天中午我吃了许多,非常开心!晚上,我们一家包饺子,包汤圆。包饺子和包汤圆都是有意义的,饺子称为“弯弯顺”,汤圆称为“团团圆圆”,多么有趣呀!晚上我们的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守岁。守岁很不容易,老是打瞌睡。于是,爷爷就给我讲一些关于“过年”的传说。听着故事,想着放鞭,我终于熬到了零点,高高兴兴地和爷爷出去点燃了鞭炮。王安石说:“爆竹声声一岁除”。真是的,我又长大一岁。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吃饺子和汤圆,预示虎年团团圆圆,顺顺利利。实际上,奶奶不说“吃”,而说“揣元宝”,就是把元宝揣在肚里,表明虎年发财。揣完元宝,奶奶就催我出去给家族里的长辈拜年,说是跑得越勤,来年福气越多。正催着,就有几个哥哥来给爷爷奶奶拜年了。拜年主要是给长辈磕头,如果年龄小的,还可得到些压岁钱。形势逼人啊,我赶紧去给各家长辈拜年。这个寒假我充分体会了农村的过年风俗,学到了许多新鲜的名词,更多地感受到家乡叔叔婶婶的火热的精神风貌。这精神感染着我,催我奋进。老舍: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历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宵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
本文标题:“春节”话题作文-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12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