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4T 910.2-2009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ICSDB34安徽省备案号: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910.2—2009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2009-04-14发布2009-04-14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910.2—2009I前言本准则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提出。本准则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蚌埠市绿色食品办公室起草。本准则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本准则主要起草人:何秀岚、曹承富、潘虹、李世国、李庄等。DB34/T910.2—20091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1范围本准则规定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基地环境,栽培管理,收获、运输、储藏,组织监督管理,技术培训服务以及产业化经营等的要求。本准则适用于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71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2绿色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421绿色食品小麦粉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3.2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4基地环境4.1环境条件DB34/T910.2—200924.1.1大气生产基地空气清新,方圆5km和上风向20km范围不得有污染源的企业,距医院和主要铁路、公路干线等有明显污染源地域1km以上,空气质量达GB3095-1996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4.1.2灌溉水灌水清洁,排灌方便。基地用水严格控制污染。农田灌水质量符合GB5084-1992标准要求。4.1.3土壤基地土壤肥沃,不含残毒和有害物质,PH值6.0-7.5,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4.1.4环境检测基地环境质量报告规范,监测布点能覆盖整个基地。4.1.5养殖场基地内畜禽养殖场粪水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4.2农田基础设施基地集中连片,规划合理,规模种植。基地路、桥、涵、站、闸设置合理,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田间路面整洁平坦,有绿化,生态环境优良。4.3边界和保护基地与外界设立明显的边际界限,界限可以是林带、河流、围墙等有形的物理障碍物形成的隔离带。基地及各生产单元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识牌美观、规范、牢固,标识内容齐全(至少应包括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创建单位、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等)。对基地地块进行统一编号,基地分布图、地块分布图详细明了。5栽培管理5.1品种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且应通过安徽省或国家审定,适宜所在生态区域种植。良种普及率95%以上。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5.2种子处理未经包衣的种子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处理(参见附录B)。5.3整地旱茬麦: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耕深20cm~25cm,畦面平整,无明暗坷垃,耕后耙碎保墒,达到上松下实。播前土壤墒情不足的应造墒,坚持足墒播种,保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5%。提倡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稻茬麦:应在水稻成熟前10d~15d断水,在适耕期内进行浅旋耕松土,要求田内“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配套。5.4施肥5.4.1施肥原则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氮、磷、钾肥配合,补施锌肥。肥料使用应符合NY/T394-2000。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高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下同)5.4.2施肥总量淮北旱茬中高产(500kg/667m2)施肥量:每667m2施有机肥3000kg、纯N10kg~12kg、P2O55kg~6kg、K2O6kg~8kg、硫酸锌1kg。钾肥使用硫酸钾。DB34/T910.2—20093沿淮、江淮稻茬中高产(400kg/667m2)施肥量:每667m2施有机肥3000kg、纯N8kg~10kg、P2O55kg~6kg、K2O6kg~8kg、硫酸锌1kg。钾肥使用硫酸钾。5.4.3肥料分配有机肥、磷、钾化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旱茬麦:氮肥的55%±5%做基肥,45%±5%拔节期追施。稻茬麦:氮肥的65%±5%做基肥,35%±5%拔节期追施。5.4.4施肥方法基肥:可采用犁沟深施、旋播施肥机机施或撒肥深翻。干旱年份采用犁沟深施,即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土壤湿度较大,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埋入土中。追肥:机施,或趁雨撒施,或喷施。5.5播种5.5.1播期淮北地区播种适期:弱冬性品种10月上中旬;半冬性品种10月中旬;春性品种10月下旬。江淮之间播种适期:半冬性品种10月中下旬;春性品种10月下旬~11月上旬。5.5.2播量每667m2计划基本苗数×千粒重(g)播种量(kg/667m2)=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6适宜播期范围内,淮北:弱冬性品种基本苗13万~15万/667m2,半冬性品种14万~16万/667m2,春性品种16万~18万/667m2。江淮之间:半冬性品种16万~18万/667m2,春性品种18万~20万/667m2。密度的确定还应根据播种时期、土壤肥力及整地质量进行必要调整,播期推迟、整地质量差、土壤肥力水平较低时均应适当增加播种量。5.5.3播种质量机械条播,行距20cm~23cm,播种深度3cm~5cm。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播后镇压,地头整齐。5.6田间管理技术5.6.1冬前管理查苗、补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匀。缺苗断垄或漏播地段及时浸种带水补种,杜绝10cm以上的缺苗和断垄现象。中耕松土。中耕划锄具有增温、提墒、破板结,促进根系发育和冬前分蘖的作用。对弱苗适当浅锄,促其转化升级;对肥水较高和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适当深锄,以控制旺长和无效分蘖。及时浇好越冬水。小麦播种后30d~50d,依据土壤墒情、苗势强弱,浇足越冬水。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适量追肥。5.6.2中后期管理中耕镇压防倒伏。在返青后拔节前,对群体较大,每667m2茎蘖数超过110万的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或镇压等措施控制旺长,预防后期倒伏。追施拔节肥。追肥时间一般掌握在群体叶色退淡,小分蘖开始死亡,分蘖高峰己过,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蘖数不足的可适当提早到起身期施用;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进行追施。追肥可采用机施,或见雨撒施,遇旱时要追肥与浇水相结合。追施氮肥量为总施氮量的40%±5%。叶面喷肥。叶面喷肥是防止小麦生育后期早衰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灌浆后期可用1%~1.5%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对缺磷麦田,可加喷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水分管理。沿淮、江淮稻茬麦地区要疏通田间“三沟”,保证排(灌)畅通,防治渍害。淮北地区小麦拔节~孕穗期遇旱,应及时灌溉。DB34/T910.2—200945.7病虫草害防治5.7.1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原则,针对当地近年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和防治重点对象,在优先采取农业措施综合防治基础上,鼓励采用诱杀、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无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病虫害测报,对于防治对象达到或超过防治标准的田块,适时应用符合NY/T393标准要求的药剂品种和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生产允许的范围之内。麦田除草遵循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综合防除杂草的原则,以人工除草为主,化学除草为辅,可结合中耕进行除草。如果必须使用除草剂化除时,要选择符合GB8321、NY/T393标准要求的除草剂品种和除草方法(见附录B)。5.7.2农药选择和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选用符合NY/T393标准要求的低毒农药和中等毒性农药(小麦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允许使用农药及方法详见附录B)。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每种可使用的有机合成农药在小麦的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6收获、运输、储藏收获适期掌握在腊熟末期,收获前去杂去劣,选用联合收割机。做到单收、单贮,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放。收获后及时晾晒,以防霉变降低品质。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晾晒。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混运。产品不应露天堆放,应贮存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无鼠害、毒害和虫害的成品库房中。不应与有毒、有害、腐败变质、有不良气味或潮湿的物品同库存放。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3%。运输和储藏应符合NY/T1056标准。标准化基地原料经加工后的产品质量及包装应符合NY/T421和NY/T658的标准。小麦生产的副产品包括秸秆、麦糠等应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提倡秸秆还田,严禁焚烧、乱堆乱放、丢弃和污染环境。7组织监督管理7.1组织机构成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基地建设办公室,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基地管理办法、生产操作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基地建立县(市、区)、乡(镇)、村、户生产管理机构,基地各有关生产单元(乡、镇,村)有明确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办法,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7.2管理制度7.2.1文档管理基地办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并将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农户档案齐全、规范,内容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附录c)农户田间生产记录填写规范、真实,内容应包括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及来源、种植面积、播种或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7.2.2投入品管理DB34/T910.2—20095制定专门的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公告制度、市场准入制、监督管理制度,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定期公布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逐步开始对基地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基地专门出台政策,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7.2.3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县、乡(镇)、村三级监管队伍,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等实行监督检查或抽查。7.3基地管理制定基地保护区管理办法,内部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建立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制度,制定使用“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字样的管理制度,保证未经认证的基地原料产品包装上不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基地建立检验监测体系或依托具有一定资质的监测机构,加强基地投入品、基地原料产品和基地环境的检验监测。7.4信息平台建立基地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与中国绿色食品网()链接,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信息网上查询。8技术培训服务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小组,小组职责明确;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队伍,人员确定,有效运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攻关和技术指
本文标题:DB34T 910.2-2009 安徽省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准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23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