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3 T 842-2011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ICS13.020Z52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842—2011村庄绿化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forvillagegreening2011-11-02发布2011-12-02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842—2011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山市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国坚、陆献峰、陈林洪、杨华、陈卓梅、宋绪忠、宋其岩。DB33/T842—20112村庄绿化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村庄绿化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建立档案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行政村的绿化。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使用安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GB5044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DB33/T379.4-2002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DB33/T640-2007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村庄绿化村域范围内栽种树木、花卉等绿色植物,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村民居住条件的措施。3.2村庄建成区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范围。3.3林木覆盖率村域范围内乔木、小乔木、竹林、经济灌木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范围总面积的百分比。3.4绿化率某类用地已绿化的面积(长度)占该类用地宜林总面积(长度)的百分比。DB33/T842—201133.5庭院绿化率村域范围内庭院林木覆盖率达25%以上的农户数占该村农户总数的百分比。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占该村常住人口总数的百分比。3.7公园绿地村庄建成区内,向公众开放,以游憩、健身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山地公园、休闲公园、湿地公园等。3.8生产绿地指村庄建成区内,提供花卉苗木的圃地、生产果品的经济林、竹园、茶园、桑园等。3.9道路绿地村域范围内主要道路两侧绿化用地。3.10河岸绿地村域范围内河道两岸绿化用地。3.11庭院绿地村域范围内农户屋前屋后的绿化用地。3.12其他绿地以上绿地类型外的绿地,包括在村庄建成区内对环境改善和居民生产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如防护绿地、风景林地、湿地等;在村庄建成区外的专类绿地,如河渠堤绿化、农田林网、山体绿化等。3.13河渠堤绿地村域范围内的河流、大型沟渠、海堤坝等绿化用地。DB33/T842—201143.14农田林网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农田的机耕路及沟、渠、小河岸绿化。3.15山体绿化村域范围的山地绿化。3.16立体绿化利用除地面资源以外的其他空间资源进行绿化的方式。包括棚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4总则4.1村庄绿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整洁、美观、舒适、健康、自然。4.2村庄绿化理念应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景观效果,突出江南乡村的风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家园。4.3村庄类型可根据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划分为山区村、半山区村、平原村、海岛村及城郊村5种类型。4.4村庄绿地类型可根据绿地的主要功能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河岸绿地、庭院绿地及其他绿地等。5规划5.1原则5.1.1整体协调,统一规划村庄绿化规划应纳入县、镇(乡)、村等各层次的规划,村庄绿化用地和布局应与其它专项规划进行整体协调,统一规划。5.1.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应根据村庄类型和经济水平,分类指导,并立足实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5.1.3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应优先考虑绿化的生态效益,营建以乔木为主森林村庄;同时结合村庄特点建立小果园、小药园、小花园、小竹园、小桑园等,发挥绿化的经济和美化作用。5.1.4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村庄绿化整体上应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相协调,保护、发掘、继承和发展各地村庄的特色,采用多样化的绿地布局,避免千村同面、千篇一律,充分体现乡村风光。DB33/T842—201155.1.5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应合理布局村庄的生产、生活区绿地,形成分布均衡、富有层次的绿地系统;同时,应节约用地,见缝插绿。5.2技术指标5.2.1林木覆盖率山区村和海岛村建成区的林木覆盖率应达15%以上;半山区村建成区的林木覆盖率应达20%以上;城郊村和平原村建成区的林木覆盖率应达25%以上。5.2.2公园绿地村庄建成区范围内(或村庄周边)至少有一处不小于300m2供居民休闲的公园或广场绿地,村庄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3m2。5.2.3道路绿地村庄建成区内道路绿化率应达100%,村庄建成区外的道路绿化率应达90%以上。5.2.4河岸绿地村庄建成区内河岸绿化率应达100%,村庄建成区外的河岸绿化率应达90%以上。5.2.5庭院绿地山区县农户庭院绿化率应达60%以上,半山区县和海岛县农户庭院绿化率应达70%以上,平原县和城郊型农户庭院绿化率应达80%以上。5.2.6其他绿地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的主要河、渠、堤的绿化率应达90%以上;距离村庄500m范围内第一层山脊面村坡的宜林山地,绿化率应达100%,火烧、采伐等迹地应及时更新,林分林相整齐;平原农田林网化率应大于90%,网格面积小于20hm2。6设计6.1设计要求6.1.1调查了解村庄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绿化现状、植被与景观、相关规划等。调查方法参见DB33/T640-2007。6.1.2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绿化方案。6.1.3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绿化总平面图、绿化栽植平面图、竖向设计图、地上地下管线图等)、经费预算表和文字说明,并附植物品种名称、规格和数量。6.2地形设计6.2.1地形设计应尊重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地形的基本走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2.2水体设计应以自然软底为主,保持水质清洁。水体的深度应结合功能并注意安全。水体的驳岸应因地制宜结合岸边绿化自然布置,宜采用植被或植物材料驳岸。DB33/T842—201166.2.3山石设计提倡以自然置石的土包石为主,可结合地形采用卧石与立石有机结合的方式。6.3种植设计6.3.1树种选择6.3.1.1以体现地域性植被景观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6.3.1.2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相结合,兼顾保健植物、鸟嗜植物、蜜源植物、固氮植物等。6.3.1.3河岸绿化应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6.3.1.4村庄内的道路绿化以落叶乔木为主,应选择冠大浓密、树干通直、养护管理便利的树种。6.3.1.5农田林网防护林应选择防护性强、树体高大、树干通直、树冠窄、少威胁地的树种。6.3.1.6山地绿化采用乡土珍贵用材、优良经济林树种。6.3.1.7生产性绿化可根据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树种选择,宜选择对环境改善和村民生活有益的树种。6.3.1.8主要绿化树种参见附录A。6.3.2树种配置6.3.2.1合理配置不同植物类型的比例,以快长树为主,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比例为3:2,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例为1:2~1:3。6.3.2.2植物群落结构配置,以乔木为绿化骨架,乔木种植量不少于5株/100m2绿地,不宜大面积的草坪绿化。6.3.2.3乔木、灌木有机结合,建立合理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群落结构单层与复层的选择应以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为依据,复层的人工植物群落面积不少于40%~50%绿化总面积。6.3.2.4植物配植应合理组织空间,平面疏密有致,结合环境创造优美流畅的林缘线。立面高低错落,结合地形创造起伏变化的林冠线。6.3.2.5建筑南面种植应保证建筑的通风采光要求和创造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选择喜阳、耐旱,花、叶、果、姿优美的乔灌木。建筑北面应布置防护性绿带,选择耐荫、抗寒的乔灌木。建筑的西面、东面应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要求,选择抗风、耐寒、抗逆性强的常绿乔灌木。6.3.2.6高于1m的各种隔离围墙或栏杆,可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攀援植物,开展垂直绿化。6.3.2.7以活动、休憩为主的绿地,宜采用乔木地坪的布置形式,以种植落叶乔木为主,枝下高应大于2.5m。6.3.2.8行道树配植形式可规则种植,也可不等距自然种植,株行距一般为4m~6m,行道树之间宜种植花灌木,绿带的宽度不少于1m。6.3.2.9在道路弯道内侧栽植行道树不得影响行车的安全视线。树木成型后,分枝点的高度应大于3.5m。6.3.2.10道路地坪设计应符合GB50445要求。6.3.2.11村庄绿化植物配置具体内容参见附录B。6.3.3种苗规格6.3.3.1应控制大树移植,确属需要可少量点缀胸径在20cm~25cm的乔木。6.3.3.2公园、道路、河岸、庭院绿化,采用胸径在10cm以下的苗木。6.3.3.3山地、农网、河渠堤绿化,采用胸径在5cm以下的苗木。6.4设施小品设计6.4.1设施小品造型应简洁大方、尺度宜人,与村庄环境、住宅建筑相协调,应有地方特色。DB33/T842—201176.4.2设施小品应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材料和节能、环保的3R材料。6.4.3凉亭、花架、棚架、长廊应注意结构牢固,体量合理,并设置休息座椅。6.4.4设置座椅、桌凳应选择适当的位置,即上有树木遮荫,前有宜人景观可赏,后有树丛依托。6.5绿化模式6.5.1公园绿地6.5.1.1山地公园利用现有村头、村边森林植被较好的低山丘陵进行改建成山地公园。应修建步道、凳椅、棋桌、亭台等。步道两边补植乔木、花灌木。适用于山区、半山区、海岛村庄。6.5.1.2休闲公园利用村庄现有的树林或空地修建公园,配备凳椅、棋桌、棚架等,丛植、孤植乔木,配植花灌木,园路两边种植低矮地被植物,可选常绿藤本进行棚架式绿化。6.5.1.3湿地公园利用村头、村边河流、水塘、低洼地块改建湿地公园。修建步道、凳椅、棋桌、亭台、棚架等。步道两侧、河堤、塘堤栽植观赏植物。河坡、塘坡栽植耐水湿植物。河边、塘边栽种水生植物。适用于平原村庄。6.5.2生产绿地生产性绿地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科学经营。6.5.3道路绿地6.5.3.1乔灌型采用常绿乔灌、落叶乔灌、常绿落叶乔灌等模式。一般选择1~2个乔木树种栽植,灌木带状栽植或球状造型分球栽植。6.5.3.2小乔灌木型对高压线下或空间窄小的道路绿化,可选择1~2种小乔木栽植,配植灌木。6.5.3.3灌木型对村庄内空间窄小道路两侧绿化,可选择1~2种灌木进行绿篱型、球型栽植。6.5.4河岸绿地6.5.4.1生态经济型结合原有的林业生产习惯,栽植经济树种或用材树种。6.5.4.2生态自然型河道两侧植物相对较丰富,通过整理、修剪、补植等改造措施,提升河岸绿化水平。6.5.4.3休闲观赏型DB33/T842—20118选用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栽植,修建供人们散步、休息的步道、凳椅,建成休闲观赏型绿地。6.5.4.4桥头绿化小品型桥头绿化宜栽种枝条柔软的乔木或花灌木,桥墩绿化可采用攀援植物,桥旁设置棋桌、凳椅或亭台等。适用于平原村庄。6.5.5庭院绿地6.5.5.1经济型可选择1~3种经济果木,一般栽种3株以上。6.5.5.2乔木观赏型面积较大的庭院绿化以乔木为主,配置观赏性强的花灌木。6.5.5.3灌木观赏型面积较小的庭院绿化以观赏性强的灌木、花卉为主,可采用花坛、花池等方式。6.5.5.4立体绿化选用攀援植物对庭院围墙、房屋墙面进行立体绿化,庭院内采用棚架式绿化。6.5.5.5特色庭院古建筑绿化应遵循严格保护、因地制宜、景观与古建筑相协调、人文与自然相统一原则。植物配置形式采用规则式布局、自然式布局,树种选择要因建筑而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藤则藤。6.5.6其他绿地6.5.6.1名木、古树群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古树群,应加强保护,禁止深挖深埋,尽量维持原有地际线。应通过设置护栏、树牌、砌石等方法加以保护。配置灌、草、花,形成森林文化特色景观。6.5.6.2纪念林城镇周围村庄,开辟专门的地块建立纪念林、纪念树,
本文标题:DB33 T 842-2011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26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