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44 T 286-2005 利用70嘧磺隆粉剂防除薇甘菊技术规程
ICS65.020B1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17811-2006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286—2005利用70%嘧磺隆粉剂防除薇甘菊技术规程TheTechnicalRegulationsofPreventingandkillingMikaniamicranthaH.B.K.inHerbicidesSulfometuron-methyl2005-12-26发布2006-01-26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DB44DB44DB44DB44/T286—2005I目次前言...................................................................................II1范围..................................................................................12危害情况调查方法......................................................................13防治效果指标..........................................................................24防除方法..............................................................................2附录A(规范性附录)薇甘菊危害情况表..................................................5附录B(资料性附录)薇甘菊生理生态特征................................................9附录C(资料性附录)薇甘菊防除工作年表...............................................11DB44/T286—2005II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局科技与对外合作处提出。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昝启杰、王勇军、廖文波、徐华林、孙延军。DB44/T286—20051利用70%嘧磺隆粉剂防除薇甘菊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调查方法、防除技术方法及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农林生态系统外来有害杂草薇甘菊的防除。2危害情况调查方法2.1一般分布调查每年进行1次,在开花期调查薇甘菊分布广度和分布面积。2.1.1开花期调查调查时间在11月至次年1月间,最佳时间在12月。每年在薇甘菊开花期调查薇甘菊的分布广度和分布面积。2.1.1.1花期识别薇甘菊的花一般以4朵(少见3朵或5朵)小花集中聚生成头状花序,花序白色。在花期,薇甘菊白花覆盖面积占群落面积的60%以上,花的颜色及较大的花量是识别特征。2.1.1.2花期调查方法根据开花期成片的白色小花特征,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2.1.2分布广度调查2.1.2.1分布等级划分根据薇甘菊出现的频度确定薇甘菊的分布等级,划分为4级:Ⅰ级:分布极广泛,大多数区域可见,频度大于50%;Ⅱ级:分布较广泛,较多数的区域可见,频度为30%~50%;Ⅲ级:分布不广泛,局部区域可见,频度为大于10%~30%;Ⅳ级:零星分布,偶见有分布,频度不超过10%。2.1.2.2发生频度调查以薇甘菊的发生频度作为薇甘菊分布的广度指标。薇甘菊发生频度的调查统计方法为:以县级行政区为调查统计单位,以行政村辖区为调查单元,发生薇甘菊的行政村个数占被调查的行政区内行政村总数的百分比即是薇甘菊发生频度,作为分布的广度指标,确定分布面积,将调查结果按附录A表1的要求填写。面积统计标准:以零星分布为统计起点,分布面积1m2以上纳入统计范围。2.2系统灾情调查2.2.1调查时间每年进行2次,1月和12月各进行一次,主要调查薇甘菊造成危害的程度。2.2.2危害等级划分根据薇甘菊危害其它植物的程度,划分为4级:无危害:薇甘菊不攀援、不覆盖其它植物,其它植物与薇甘菊竞争不处劣势,记为“0”;轻度危害:其它植物较少受薇甘菊攀援或覆盖,被薇甘菊覆盖度20%,生长受到较小或不明显的影响,记为“+”;中度危害:其它植物较多被薇甘菊攀援或覆盖,被薇甘菊覆盖度达20%~60%,生长明显受到较大DB44/T286—20052的影响,生长状态较差,记为“++”;重度危害:其它植物被薇甘菊覆盖度60%,被覆盖植物生长严重受阻或濒临死亡或致死,记为“+++”。2.2.3标准地调查在薇甘菊分布和发生区,在每个行政村的不同林相群落中,选取有代表性林分设立固定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乔木林不小于1600m2,灌木林不小于400m2,草灌丛不少于25m2。2.2.4薇甘菊调查2.2.4.1危害调查在每年1月和12月对每个行政村的每块标准地进行相邻小格子样方法取样,乔木林小格子面积为10m×10m,灌木林或草灌丛小格子样方面积5m×5m,草丛地小格子样方面积为1m×1m,测量每个小样方中薇甘菊的盖度,统计植物被危害等级,填入附录A表2。2.2.4.2发展趋势调查比较同一样方每年1月和12月的薇甘菊覆盖度调查数据,计算薇甘菊覆盖度变化,作为薇甘菊近距离扩展的速度。比较同一县级行政区的薇甘菊在同年1月和12月的分布面积、是否发生危害及危害程度的变化,作为发展趋势进度,统计出现的分布面积和覆盖度变化,填入附录A表3。2.2.4.3危害状况调查在薇甘菊分布区,调查薇甘菊覆盖其它植物群落的面积、其它植物被薇甘菊覆盖而致死的植物种类和数量,统计出薇甘菊的危害程度变化情况,填入附录A表4。2.2.5资料的汇总根据调查结束后,对分布的频度、广度、面积、危害轻重等情况及时汇总,根据附录A表1或附录A表2汇总,按附录A表5的要求填写。根据附A表3、附A表4的调查结果,按附A表6要求汇总;每年12月汇总本年度调查资料,将附录A的表1、表2、表3、表4汇总,填入表7、表8,防治情况调查结果填入表9。在各地调查结束后5天内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年底报告全年工作总结和汇总表。3防治效果指标根据70%嘧磺隆粉剂防除薇甘菊后,薇甘菊根部是否死亡及薇甘菊是否再次发生的频次,确定薇甘菊的根死亡率及薇甘菊再次发生的频次2个指标作为防治效果指标。3.1根部死亡率指标薇甘菊根部杀灭率的指标为95%以上。3.2再次发生的频次指标薇甘菊再次发生的频次以防除薇甘菊90天后,抽样检查的总样点中出现薇甘菊的样点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乔木林和灌木林中薇甘菊再次发生的频次为5%以下,草丛林中薇甘菊再次发生的频次为10%以下。4防除方法4.1防除原则用70%嘧磺隆粉剂彻底杀死薇甘菊根部,进而达到完全杀灭薇甘菊种群为目标,以尽量早地完全清除薇甘菊地下根部为原则。当薇甘菊零星出现时,就必须进行防除。70%嘧磺隆粉剂化防薇甘菊的技术关键一是早期防除,二是彻底杀灭根部。4.2安全问题4.2.1生态环境安全70%嘧磺隆粉剂限用于森林林地中防治薇甘菊,在农田、菜地、花卉基地及其附近2km的范围内,DB44/T286—20053严禁使用非定向喷药法喷洒70%嘧磺隆粉剂,但可采用根施法喷洒70%嘧磺隆粉剂。应用70%嘧磺隆粉剂防治薇甘菊的区域应距离水源区和居民区的距离应在100m以上,以尽可能地减少70%嘧磺隆粉剂的负面影响。4.2.2植物群落安全个别树种对70%嘧磺隆粉剂比较敏感,在使用70%嘧磺隆粉剂前,需要考察施药区内的植物,特别要注意调查臂形草、马缨丹、少花龙葵、野苦荬、三裂叶野葛、对叶榕、类芦、紫薇、野苎麻、地桃花、酢酱草、野蕉等植物及菊科其它植物、十字花科、禾本科等植物,施药前应重点识别这些敏感植物,避免对这些植物喷药。4.2.3药物安全沼泽地、溪沟、小溪流及其它阴湿区域中的薇甘菊,一般不宜使用70%嘧磺隆粉剂进行防除。药物包装袋集中销毁,沾过药的用具、容器及其清洗水,禁止乱倒、乱扔,防止污染农田、菜地、水源地。4.3施药操作4.3.1施药量根据薇甘菊的生长时间、覆盖厚度及覆盖面积等生境类型来确定施药量(表1)。用药量范围为0.05g•m-2~0.1g•m-2(即每公顷500g~1000g的用量,每100m2用量为5g~10g70%嘧磺隆粉剂)。如果薇甘菊生长时间短(3年以下)、覆盖较薄(10cm以下),一般用低限量;如果薇甘菊生长时间长(5年以上)、覆盖较厚(20cm以上),或薇甘菊生长在阴湿的地方,一般用高限量;一般情况可以用平均药量,即每100m2用7g~8g70%嘧磺隆粉剂。表1薇甘菊生境类型及用药量4.3.2配药按每100m2用5g~10g药的比例配药。配药比例计算按照15kg~25kg水喷洒在100m2的面积(通常能喷洒比较均匀的最佳水量)计算,需要药物为5g~10g,如果将药物配在水箱内,则比例为:15kg~20kg水箱加药5g~10g(平均7g~8g)。具体有两种配药法:A法:取70%嘧磺隆粉剂5g~10g和2.5g洗衣粉,用1kg水在容器中搅拌至全部溶解,然后通过滤网倒入喷雾器种,加15kg~20kg水稀释,稍加搅拌使药液与水混匀,按照上述施药方式均匀喷洒100m2。B法:取70%嘧磺隆粉剂50g和2.5g洗衣粉,用10kg水在容器中搅拌至白色固体全部溶解,然后装入带盖的容器中备用,用时取1kg药液,通过滤网倒入喷雾器中,加入5kg~20kg水稀释并混匀后,按照上述方式均匀喷洒100m2。4.3.3施药方法施药时保持喷雾器的喷头上有雾状,对不同类型群落采用不同的喷药方法。生境类型特征描述最佳用药量(g/m2)备注A薇甘菊大面积覆盖灌草丛,薇甘菊生长3年以上,覆盖度大于50%、杂草高50cm以上的生境0.1B薇甘菊大面积覆盖灌草丛,薇甘菊生长2年以下,盖度50%以下,杂草高50cm以下的生境0.05C一般灌草丛,薇甘菊生长约2年以下0.05D一般灌木林,薇甘菊生长约3年以上0.1E一般灌木林,薇甘菊生长约2年以下,盖度小于50%0.05F高度在4米以上的乔木林,被薇甘菊覆盖0.05G高度在4米以下的乔木林,被薇甘菊覆盖0.1H湿润或潮湿生境中的薇甘菊0.2DB44/T286—200544.3.3.1非定向喷雾法对几乎没有其它植物生长的大面积薇甘菊区域,采用高浓度限量(即10g•m-2药量),采用非定向施药法,对茎和叶面喷洒,直到薇甘菊的茎或叶片有水流淌为标准。4.3.3.2定向喷雾法对薇甘菊覆盖其它植物或与其它植物混合生长在一起的区域,采用只对薇甘菊的茎、叶定向喷药方法。对于被薇甘菊攀援的灌木和乔木,在攀援树干离地面50cm以上的约30cm宽的薇甘菊茎部内外均匀喷洒药液至刚好开始流淌为止。4.3.3.3根部施药法对薇甘菊攀上高大乔木或灌木的树冠层,可以在地面寻找薇甘菊的地面茎和根,对其根和地面老茎进行喷药来回3次喷洒,直到茎上有药液流淌为止,也可以对其根部的土壤喷药,直到土壤表面湿润为止。4.3.4施药时间最佳用药时间是在薇甘菊生长较旺盛的时期,以5月~9月为最佳施药期。施药前注意天气预报,最好选择无风或微风无雨的天气施药,施药后24小时内不遇中雨和大雨天气,最好有小雨。4.3.5施药工具要达到既防除薇甘菊又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且工作高效,一般使用背负式喷雾机。4.3.6施药次数3次施药,即一普遍喷,二补漏,三杀灭。大面积化学防治薇甘菊,时常发生漏喷药及喷后复生的问题,需要喷药3次,第一次普遍喷药,2个月~3个月后补漏(即对第一次漏打药的地方重新再打一次),一年后,第一次和第二次打药后,又重新复生的区域,进行第三次打药,第三次和第二次的时间间隔,以薇甘菊的重新生长繁茂为标准,一般间隔6个月~12个月。4.3.7施药效果不同生境中的薇甘菊使用不同的施药量,其效果也不同,具体见表2。表2不同生境
本文标题:DB44 T 286-2005 利用70嘧磺隆粉剂防除薇甘菊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28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