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51 T 666-2007 牧草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ICS备案号:20526-2007DB51/T666—2007牧草区域试验技术规程Technicalrulesforforagesofregionaltest2007-03-17发布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7-05-01实施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DB51/T666-2007I目次前言.........................................................................II1范围...........................................................................12术语和定义.....................................................................13试验目的.......................................................................24试验方案设计...................................................................25田间实施.......................................................................46数据收集.......................................................................57汇总分析总结...................................................................6附录A(规范性附录)豆科(双子叶类)牧草区域试验物候期观察记载表................8附录B(规范性附录)禾本科牧草区域试验物候期观察记载表..........................9附录C(规范性附录)牧草高度观察记载表.........................................10附录D(规范性附录)牧草区域试验基本情况统计表.................................11附录E(规范性附录)牧草区域试验日常观察记载表.................................12附录F(规范性附录)牧草产量测定表.............................................13附录G(规范性附录)牧草品种茎叶比测定表.......................................14附录H(规范性附录)牧草产量汇总表.............................................15附录I(规范性附录)牧草种子产量测定表.........................................16DB51/T666-2007II前言牧草区域试验是牧草品种在选育和引进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前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检测牧草品种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为了规范牧草区域试验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程。本标准附录A、B、C、D、E、F、G、H、I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编写。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负责起草;达州市饲草饲料站、广元市饲草饲料站、四川长江草业研究中心、甘孜州草原工作站参与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瑞珍、张新跃、何光武、王元清、杨成勇、何丕阳、李太强、陈国祥、吴立伦、李元华、陈艳宇、谢永良DB51/T666-20071牧草区域试验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牧草区域试验的范围、术语和定义、试验目的、试验方案设计、田间实施、数据收集和试验分析总结等各项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牧草区域试验。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区域试验指在一定范围内不同自然区域,选择能代表该区域土壤特点、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生产水平的地点,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规程鉴定试验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稳产性、饲用价值、抗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从而确定品种的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的试验。2.2试验材料参与试验的牧草品种(系)。2.3物候期指牧草的生长发育时期。2.4茎叶比植株叶片重量与茎重量的比值。茎叶比=植株叶片重量÷植株茎秆重量2.5生育期从出苗到种子(果实)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牧草的一个生长季。2.6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经选择和培育而创造的某种植物的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定遗传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在一定地区和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在产量、品质和抗性方面,符合生产的要求。2.7试验因子试验中有目的的进行测定和分析的,与牧草生产性能和适应性有关的因素,称为试验因子。一般有气候、土壤、品种、栽培技术、抗逆性(含抗病、虫性)等。DB51/T666-200723试验目的根据参试的材料具体确定,主要是对牧草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进行测定。4试验方案设计4.1试验材料的选择根据育种和拟引进牧草品种的需要具体选择试验材料。一般是国家相关部门审定通过的、国内外引进的牧草品种及品系材料,也可以是育种者选育出的有良好势头或具有某些特性的材料,但都不得带检疫性病虫害。对照品种应选用通过国家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稳定性好,适应性广或在相应生态类型区内,当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同类型主推品种。4.2试验点选择根据试验目的,选择能够代表该区域的生产状况、气候特点、土壤特点、耕作制度和生产水平的地点;所选试验点的试验具有可重复性。试验点的数量根据试验目的所涉及范围的具体气候、土壤等情况确定。4.3试验因子根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因子。4.4试验期限根据试验目的、试验材料确定试验期限。通常一年生牧草不少于2个生长年度,多年生牧草不少3个生长年度。4.6田间区划4.6.1试验小区试验小区面积大小因参试牧草种类、试验目的确定,一般每个小区面积不得小于10m2(5m×2m)。4.6.2重复次数根据试验目的中对试验的准确性要求确定。一般每份参试材料设4次重复,其中1个重复作物候期观察区,3个重复为试验测定区。高秆牧草与矮秆牧草,一年生牧草与多年生牧草的小区分别集中。4.6.3小区排列根据试验目的、试验材料数量、试验因子的多少,确定田间试验中的排列方式。一般多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的方式。4.6.4保护行和走道在整个试验区四周应设保护行,保护行的宽度不少于1m(高大型牧草应相应增加宽度,至少能种植4行以上试验的同类牧草)。区组间、小区间及试验与保护行间应设走道,宽度应不大于50cm,便于田间观察记载和界线划分。DB51/T666-200734.6.5田间区划布置图根据以上设计,绘制出田间区划布置图。4.7播种4.7.1条播根据具体的试验材料栽培技术要求确定行距,同时应在方案中写明每个小区播多少行,边行距、行间距,画出小区播种图。4.7.2穴播根据试验材料栽培技术要求确定穴播的密度。4.7.3撒播要求小区内播种均匀。4.7.4播种量按照材料的栽培技术要求,根据以下公式具体计算。播种量(kg/hm2)=理论播种量(种子用价100%)÷净度÷发芽率在试验方案中注明各试验材料每个小区的播种量。4.7.5播种时间根据试验目的和试验材料的栽培技术要求,结合当地气候状况具体确定,一般春播3月~4月、夏播4月~6月、秋播9月~11月。同一组试验必须在同一天完成播种。4.8田间管理4.8.1苗期管理制定出苗期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比较的同类牧草品种(系)的供试小区采用同一管理水平。4.8.2施肥制定出具体施肥方案,规定施肥的种类、方法和数量。方案设计中一般施肥水平以当地大田牧草生产的中等水平为宜,牧草每次刈割后应施一次肥料。4.8.3灌溉根据试验目的进行设计。4.8.4病虫害防治根据试验目的进行设计,注明重点观察防治的病虫害。4.9观察记载4.9.1物候期观测项目主要有:双子叶牧草: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叶丛期、抽苔期、分枝期、孕蕾期、开花期、结实期、收获期和枯黄期(见附录A)。禾本科牧草: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收获期、枯黄期(见附录B)。DB51/T666-200744.9.2生长数据主要是生长高度、分蘖(分枝)数变化等。主要根据牧草种类,在田间选取一定的植株数挂牌定时测量。一般高度取10株进行测定(见附录E);分蘖(分枝)数取30株进行测定(见附录C)。4.9.3鲜草产量要求注明测产方法,测产时间,留茬高度等。一般以整个小区测产,然后换算成公顷产量。其计算方法与项目如下:单株产量(生产力)用小区内青草重量(干草重量)除以割草时单株数。鲜草产量收割时立刻称量整个小区面积上青草产量。鲜草产量(kg/hm2)=小区产量÷小区面积×100004.9.4干草产量从收获的青草中取500g,风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8%以下,计算出干草比率。干草比率(%)=500g鲜草的风干重量÷500g鲜草×100%干草产量(kg/hm2)=鲜草产量×干草比率%4.9.5茎叶比一般1个生长季测定2次茎叶比。4.9.6种子产量根据试验材料确定种子样方框大小进行测产。一般用物候观察小区测定,其方法为种子成熟后,将样方框内的植株全部收获进行脱粒,并将种子风干后测定其产量,换算出公顷产量。种子产量(kg/hm2)=小区产量÷小区面积×100004.9.7饲用价值测定根据试验目的在主要利用阶段的可利用部分中均匀取样,对其营养成份进行测定,设计方案中应写出测定时期、测定次数及测定项目。测定项目根据试验目的具体确定4.10日志记载4.10.1基本资料主要是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4.10.2其它资料主要有干旱、冻害、病害、虫害、杂草的发生及防除方法;中耕的时间、次数,施肥情况等。4.11管理记载表见规范性附录A、B、C、D、E、F、G、H、I。5田间实施5.1试验地选择按试验设计进行选择,一般要求开阔、通风、光照充足、耕层深厚、湿润、质地中等、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中等,pH值在5.5~8.5之间,排灌方便的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应选择在阳坡或半阳坡上,坡度平缓,交通方便的地方。5.2试验地准备根据试验要求除杂、清除石块杂物、施基肥、翻耕、平整地面,所施基肥要均匀,并按田间区划布置图要求,整理出试验小区。DB51/T666-200755.3播种5.3.1材料准备根据试验设计,按小区播种量称好播种材料,分别装入信封编号备用。5.3.2播种按试验设计的播种时间、播种方式进行播种。一般大粒种子要覆土3㎝~5cm,小粒种子1㎝~2cm。5.4田间管理5.4.1苗期管理根据试验方案中苗期管理措施,牧草苗期抵抗力差,杂草容易侵占,要及时中耕除杂。缺苗10%左右的小区,要及时查苗补苗。5.4.2施肥管理按照试验方案中田间设计要求的施肥措施进行。5.4.3灌溉按照试验方案的水分要求确定。一般依照牧草的品种的需水规律、当地气候状况和灌溉设施条件酌情灌溉。5.4.4病虫害防治根据试验设计对试验的病虫害进行观察,按方案要求或当地大田生产方式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防止鼠、鸟、畜、禽等对试验的危害。6数据收集6.1基本数据6.1.1气象数据在试验结束后到当地气象部门索取试验阶段的相关气象资料,具体有年均温度(℃)、一月平均温度(℃)、七月平均(℃)、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年日照时数(h)、无霜期(d)、年降雨量(mm)以及试验阶段的气温变化和降水情况等(见附录D)。6.1.2试验地情况主要测定项目有海拔高度(m)、地形、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前茬等情况(见附录D)。6.1.3
本文标题:DB51 T 666-2007 牧草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28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