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德育原理讲授提纲学校德育的背景、现状学校德育中的元素:教师与学生学校德育实施的过程传统学校德育及其发展趋势教育旨在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对于怎样做人,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道德教育遂成为公众话题。德育原理致力于构建一种基于健全常识而超越习俗见解的德育陈述体系。德育原理,即“原”德育之“理”,探究道德教育的学理。其中,探讨学校德育中“是什么”和“曾经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所形成的事实陈述,属于科学范畴;讨论学校德育中“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之类的问题,所形成的价值—规范陈述,属于哲学范畴。科学原理描述德育现象,揭示德育规律;哲学原理树立学校德育的信念或价值取向,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总之,德育原理属于基础理论。它从实际的德育问题出发,但不囿于具体问题,不提供解决具体德育问题的处方,而努力超越具体问题,寻求观察德育问题的各种视角,构建分析问题的理性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第一章学校德育的时代背景第一节社会变迁与社会变革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1)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物质增长方式的持续革新日新月异的物质生产技术持续推进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一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区民族,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思想价值,共处、、共享、共生、合作、竞争、互补)(2)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对社会道德的影响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丰富了社会道德的需要高速运转的社会形成了对道德与教育的迫切需要以物质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道德的挤压二、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1)复杂的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即指社会变化的过程,也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其含义丰富,并具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广泛而快速的人口迁徙复杂而细致的社会分工人际关系的重构现代家庭对社会的独立与依赖的矛盾(2)社会变迁对现代道德的影响1、社会变迁对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开放与多元社会道德从以血缘家族为中心走向以业缘为中心社会道德的监督作用与约束作用逐渐减弱专业道德约束的日益丰富与发展局部区域的道德问题全社会化2、社会变迁在改变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小型家庭需求的变化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家庭能力的变化三、社会信息流通的飙升及其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1)信息保存与流通的文明意义信息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发展资源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与信息的流通过程密切相关(2)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张了思想道德影响的传播途径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影响(1)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巩固了开放与平等的思想观念(2)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了人们的主动参与性(3)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高速便捷的获取信息,也增加了信息鉴别的难度第二节冲突与融合中的价值理念一、人本思想的不断深化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交织(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2)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碰撞中寻找生机与活力的中国文化三、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矛盾与融合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分离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四、价值多元的矛盾与发展道路多元价值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部分,由于文化的多元,我们应该在承认与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冲突与歧视,培养对差异观点的尊重和包容,消除优势群体的偏见与刻板印象,提升弱势族群的自我概念,但是笼统的多元文化容易造成道德相对主义即毫无原则的容忍,使得个人无法辨认判断而致随手取之、随手用之。五、共同理想与信仰的缺失人类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仰,人类就不会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人如何发展,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的价值体现在哪方面,如何去体现,这都不得而知,每个人生活的目的就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从不考虑他人,更不会从国家这个整体出发去看待事情,那么这个社会会糟糕到什么样子可想而知:蔑视道德、无视生命、道德薄弱、行为偏颇、社会缺乏凝聚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存缓受到严重影响。六、社会责任的泛化与不确定庞大的社会责任领域与社会主体社会责任的分散与不确定第三节个人道德发展的矛盾不确定的道德观念确保共性与崇尚个性的融合平等权利与责任的日益重视社会与个人的艰难选择(1)现代社会宽广的选择范围带来了选择的困境1、选择的责任与必然承担责任的要求2、更多选择带来选择困境(2)如何确立正确的选择态度社会道德的发展和个人道德的养成都不是孤立封闭进行的,道德作为社会理想、价值和规范的集合,必须要将现实和问题投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察,以期望找到我们继续发展和改革与变革的思路和资源。同时青少年需增强选择执行能力,提高有效选择的比率,即培养起持之以恒努力的意志和能力。第二章学校德育面临的冲突第一节德育理想的失落一、价值关怀的缺失学校知性论德育范式对人生价值的忽视社会焦躁与功利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忽视矛盾的价值观念对明确的人生观的损害二、德育层次性的模糊道德教育是道德理想与道德规范的结合,而学校德育只找到了道德规范的教育途径,而对教育理想的引导常常是出于缺失的状态忽视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层次性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未相结合,学生缺乏道德实践三、教师的“去圣化”(1)教师称呼的泛化暗示教师“去圣化”(2)教师的工具化与技术化的负面影响教师的“去圣化”与去”权威化“的混淆教师的工具化技术化取向致使教师片面发展专业片面发展的教师缺乏立志崇高的愿望教师缺乏承担起崇高职责的信心第二节德育与生活的背离一、陈旧的德育观念二、着力于遵守规范的德育目标三、孤立的道德课程设置被分科出来的学科德育课程陈旧的学校德育内容四、孤独的德育专业教师五、苍白的德育情景(家庭与学校)第三节德育中师生关系的失衡一、“强势老师”与“白板学生”的误解对教育功能的自大造就“强势老师”“强势老师”设定下的师生关系教师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身份地位常常与”道“相联系,教师就是掌握了”道“的人,而学生就是“白板”任人随意绘制,教师强调用道德规范充实学生头脑,却与校外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当学生对教师强大作用产生怀疑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而教师的规范框架更会加剧对学生的愤怒情绪,致使关系恶化。二、“中立老师”与德育的放任无为(一)“中立教师”的特点承认文化多元,在德育问题上保持中立相信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需介入相信学生有基本的道德观念,缺乏对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引导(二)“中立教师”设定下的师生关系P30思考:对以上两种师生关系进行评价:第四节德育评价的失调一、德育标准的多元活多重二、德育评价主体的分裂每个评价的主体对每个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单独评价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各个评价主体存在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各个主体的评价过程因所持态度立场不一样而使得被评价者产生价值和目标的混乱三、德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态度与道德能力不能够协调发展带来难题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态度与道德能力不能够单独量化道德情感、道德态度与道德能力容易偏向转入知识的考察中来第三章德育原理课程建设的回顾与反思第一节德育课程建设的回顾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宏观德育论德育内容最广泛,涉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概念是教育行政部门从德育工作的教育对德育进行的界定,但有明显的弊端,从理论上讲,德育工作化错把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内容中的德、智、体、美、劳的划分逻辑框架当做学校分工的依据,从实践上讲,德育工作化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专职工作,妨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教育,存在对德育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中观德育论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如辞典里对“德育”的解释,学界对“德育”的认识,这些概念揭示了德育是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不是自发的而是一种自觉施加影响的活动,指出了德育是把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教育。微观德育论内容只限于道德教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就是个体道德自主构建的价值引导活动,主张在理论上把德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分别开来,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规律,但在实践上强调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的相互联系。层次德育论主张把德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如广义的德育是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而狭义的德育仅仅是指道德教育。二、关于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德育现象或活动及其规律:主张学校德育原理是研究学校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学校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规律方法的教育理论。研究德育规律研究德育问题三、学校德育课程的变迁(一)学校德育课程的变迁古代学校课程内容与德育的融合近代人文学科的兴起于学校德育的昌盛(理性主义: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恢复古典学科中德育的崇高地位)近代科学的繁荣与现代学校德育的衰落(二)进三十年来德育原理建设的状况第二节德育课程建设反思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对德育原理研究对象的认识对德育过程的认识第四章教师的角色审视及德育修养第一节学校德育中的教师角色一、角色概述什么是角色教师角色界说二、教师角色的历史变迁与演变(一)传统德育中的教师角色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表者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导者(二)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即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教师即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教师即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第二节学校德育中的教师修养一、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一)教师的道德与道德修养教师道德界定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二)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意义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教师道德对教师事业具有促进作用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道德对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三)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内涵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专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四)教师自身德育修养的方法学习与实践自省与交流认同与发展二、教师的德育素养(一)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教师的德育意识教师的德育知识教师的德育能力教师的德育行为(二)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自修教师的实践第五章学生的身心特点及道德发展第一节学生道德发展的生理基础与心理特征一、学生道德发展的生理基础生理成熟与道德发展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二、学生道德发展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水平与道德认知不同发展阶段的道德认知特点三、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特点做人与成长明理与习德长期与反复第二节个体道德发展的观念论成熟论阶段论扩展论内生论外铄论内化论建构论第三节个体道德发展的相关理论一、道德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1-12岁)(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四)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研究教育真诚接受和信任移情性理解主动倾听(三)凯根的五种基本道德情感(四)霍夫曼的移情理论三、道德行为的发展(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抗拒诱惑赏罚控制模仿学习(二)雅科布松论调节道德行为的心里机制四、道德学习的意识水平的分类第六章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关系第一节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理论一、学校德育主题界说二、师生关系的额主体间性三、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权威说教师中立说师生对话说第二节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性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之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创造之生成教师和学生的情理之互动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之协同第三节学校德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个性冲突目标冲突规范冲突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目标趋同原则尊重信任的原则心理相容的原则智能互补的原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策略教师要向学生表达教师之爱教
本文标题:德育原理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35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