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龙源期刊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者:林璐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6期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论述生态文明的含义及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问题与生态破坏等问题。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为生态文明提供重要载体。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生态环境是承受人类活动的各种作用结果。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1]。近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一些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面对严峻的形势,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不断完善,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这一目标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提升,而且需要生态文明的协同并进。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对其概念、特征和地位进行大量研究。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期,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转折期,一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只有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早日建成美丽中国[2]。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重点部署,梳理了五年来取得的新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3]。本文结合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基本内涵进行解读,指出生态文明观是传统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并提出生态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以及具体政策建议。二、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龙源期刊网人类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4]。“生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明,指环境与家。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5]。“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协调共生的结果。生态文明指以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引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它是人类文明理念、探索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重大进步[6]。三、生态文明观理论的来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创立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我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我国自古就有“天地人合一”等蕴含自然生态意识的传统思想理论,如儒家曾经提出“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要求人们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无限制的破坏性开发;到宋朝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资源思想。由此看来,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由来已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总结和升华[7]。(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运用历史唯物观思考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辩证法的思维,将生产力和生态理论有机结合[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饱含着辩证法的思维,明确表示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努力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延续和继承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点,更重要的是将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提升为高度和深刻的理论题域[9]。四、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題有所缓解,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污染问题龙源期刊网高速发展进程带来了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面临一些问题:全国40多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与此同时,水体污染加重。虽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其人均水资源是全球贫乏国家之一,此外水污染加剧造成国家水资源匮乏[10]。75%以上的湖泊因氮、磷污染造成富营养化,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水质较差。(三)生物物种数量问题据统计,我国15%—20%的植物物种正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的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资料表明,高鼻羚羊、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物种保护压力。(四)森林资源问题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占2.08×1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63%,森林蓄积1.5×1011立方米。但由于燃料消耗、毁林开荒及掠夺性开发,造成森林的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林业发展面临挑战[11]。(五)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影响经济的发展。我国多数省区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2%。(六)荒漠化问题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7%,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而且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与之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弃耕等问题。五、我国生态环境中面临问题的成因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是综合性因素叠加的结果,这既是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结果,又有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轻重工业区域分布,未能充分考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加剧了污染的空间转移。(二)生态科技水平滞后龙源期刊网生态科技是指人类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将科技运用于生态保护领域,能有效处理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但由于受到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目前的生态科技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仍有限,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三)市场活动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包括主管部门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往往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减少,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主管部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但其环境决策也存在局限性。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制定环境保护政策部门往往从自身立场出发,造成部门间政策交织,难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四)生态意识陈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由于人们生态意识的陈旧引起的。在这种生态意识之下,竭泽而渔、竭矿而采。消费主义盛行,加剧自然资源、能源供应矛盾,生态平衡遭到损害。六、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对策与措施(一)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理念将指引我们更好地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富强、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推动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就要多策并举、标本兼治,这样才能筑牢根基、行稳致远。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利用绿色产业培育形成更多市场主体和新的增长点[13]。(二)加大生態系统保护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积极推进休耕政策的实施,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理念,实行绿色种植,可以最大限度地涵养水源、保护耕地,为生态系统的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14]。(三)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龙源期刊网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利用水平低。为此,国家提出要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结构。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尤其要在油气资源、电网技术等领域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技术改造。七、结语我国已迈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创新与探索[1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在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拓展中不断完善,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为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贡献中国方案。参考文献:[1]曹光杰.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临沂师专学报,1999(3):23-26.[2]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义明[J].求是,2009(22):30-32.[3]走进新时代十九大精神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5]郑冬梅.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厦门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11):64-70.[6]刘海清,刘绛华.论建设生态义明.理论导报,2008(2):44-6.[7]刘耀彬,郑维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历史形成、逻辑主线及实践创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68-76.龙源期刊网[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2001.[11]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36(19):6328-6335.[12]赵建军,杨永浦.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解析[J].环境保护,2017(22):32-34.[13]陈伟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01):82-84.[14]胡鞍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林业经济,2017(12):3-5.[15]胡鞍钢,张新.建设美丽中国;加快迈进生态强国时代[J].国际税收,2018(01):6-12.
本文标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43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