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企业家深造项目中国企业家深造项目(简称CEDP),是由北京百丈文化咨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开发的高端培训项目。该项目于2006年在清华大学立项,并于2007年正式启动招生,是中国化管理思想在管理教育培训领域的具体应用。截至2010年12月,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深造项目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共有二十位企业家参与了这个为期两年近80天的课程学习。CEDP,是面向“有德、有心、有才、有钱、有闲”的五有企业家,倾心打造的“太和学苑”模式,为中国企业家抽钉拔楔、解纷去扰、提升底蕴、引爆激情、顿开智慧,提供丰富的人文滋养和智慧启发,引导他们开创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不断地破旧立新、超越自我,在成就企业、成就社会、成就祖国的同时成就自己。CEDP,是继MBA、EMBA、EDP之后的终身学习项目,致力于打造中国企业家“安心立命”的道场,融“学习、生活与工作”三位于一体,造就天地人精神,成就天地人事业。CEDP敦聘海内外“明师”大家,根据当今中国企业家的现实需求,量身订制了一份深造学习计划:以“禅”为法,以“儒、道、释、经、史、子、集”为方,锻造企业家经营之术与用心之道。参考文献:从MBA、EMBA到CEDP——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智闲禅师开悟后,曾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禅师闻听,对仰山禅师说:此子澈也。仰山禅师道:“待我亲自勘过。”遂去南阳觅问智闲:“闻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香严复举前颂。仰山禅师说:“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更说看。”智闲又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禅师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智闲复颂道:“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回报沩山:“闲师弟会祖师禅了。”——《指月录》《指月录》的这则公案,不了解禅文化的人读起来可能比较费解。白话的大致意思是:有个禅师(某甲)开悟了,另一个禅师(某乙)不相信,要去验证。一开始,某甲用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开悟的感受,某乙说:“不过是背诵出来的,不算什么!”于是,某甲又信手拈来一句话表达感受,某乙说:“不过是如来禅而已!”某甲又即席赋诗一首,此时,某乙才认可某甲悟道“祖师禅”了。这则禅宗公案中反映了学佛——或悟道——的三重境界,首先是“学习佛知识”,不过是“背诵”而已,借光照亮,尚不明白“为什么发光”,自然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是了悟“如来禅”,反光照亮,明白“为什么发光”,却不能自己发光。心中虽然明白,实际却做不到;最后,当证悟“祖师禅”时,“自己发光”照亮,故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发生在一千年前唐代的这则公案与当今中国的管理教育有何关系?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这样重复上演几乎相同的故事。最近二十年来,以MBA教育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教育,开始大举进入中国。中国各行各业深受这股来自西方的、号称“科学的”管理浪潮的影响。这股浪潮就像当年“佛教”一样,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威力向我们汹涌而来。浪潮洗礼之下,赫然分出三类人群:MBA、EMBA、CEDP。中国的MBA,如同“学佛”的佛教徒,虽说学佛,却不明就里,轻信轻听,不仅不能掌握西方管理理论的核心精髓,反而深受束缚,不能自拔;中国的EMBA,如同了悟“如来禅”,对于西方管理知识,能够感同身受,深刻理解,却因理论脱离实际,故很难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中国的CEDP,致力于顿悟“祖师禅”,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中国化,并在自身的管理实践中顿悟管理之道,故能妙用无穷,事事无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之一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教授在其专著《管理者而非MBA》中预言:“现在到了认清传统MBA项目的真实面目——或是让它们关门大吉——的时候了。”对于中国的管理者而言,现在到了认清西方管理教育真实面目的时候了。一、混沌未开——MBA与学佛3将MBA学生与学佛之人相提并论,很多人不会同意,笔者却认为十分妥贴,表现在四个方面的相似。首先,两者都是学习外来文化,而且都是学习所谓的“先进文化”。其次,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的榜样相去甚远,MBA学生大多是没有管理经验的年轻人,而学佛的大多是些涉世不深的善男子善女子。第三,经验不足的人遇见庞大而完备的理论,学习的结果往往是——迷信。迷信MBA,如同迷信佛;迷信佛,如同迷信MBA。第四,思想和行为不能统一,均被所学的理论束缚了、“害”了。MBA毕业生不懂管理,学佛的人离“佛”最远,这种现象,岂不令人痛心疾首?西方对MBA教育的审视与反思MBA教育本身在西方已经开始饱受批评。明茨伯格教授指出MBA教育的三个错误: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式,产生了错误的后果。他在《管理者而非MBA》中描述道:“仅仅在美国,每十年就有差不多100万个拿着所谓的MBA证书的人成为经济领域的不速之客,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关于顾客和工人、产品和流程的第一手知识几乎一无所知。而他们希望管理那些通过惟一的可能途径——深入的个人经验——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但是由于少了那张证书,有个人经验的人却越来越多地被驱逐到‘慢车道’上去,而在那里他们要服从一些缺乏统率资格的人的‘领导’”。同时,他尖锐地指出“我们教育领导者的方式正在破坏我们的领导能力,而且将要带来可怕的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MBA教育带来什么后果呢?其一,导致教育过程的堕落——商业上成功,教育上失败;其二,导致管理实践的堕落——缺乏艺术的失衡管理,失败者居多;其三,导致公司组织的堕落——官僚主义盛行;其四,导致社会制度的堕落——经济的、道德的、法律的腐败,一个充满恶意的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MBA在中国的现状从1986年,第一批中国MBA在美国拿到学位至今,中国MBA教育已经推行二十一年了。西方的MBA教育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毕竟是自圆其说的体系,就像一座冰山,既有露出水面的部分,也有深藏于水底的部分,他们构成一个整体,自然地生长于西方的历史文化海洋之中。而中国的MBA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海洋中,我们引进的只是“西方MBA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所谓“核心课程”与“案例教学”),对于水面下的部分(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基础课程)和它周围的环境,我们却研究不多、知之甚少。如此特色的中国MBA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管理者呢?现状之一:入学动机,急功近利。大多数报考MBA的学生都是大学毕业三年以后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攻读MBA,提升工作职位,变换工作单位,改善工作待遇,改变人生命运。MBA学费一般很高昂(名牌大学MBA学费在八万元以上),许多学生贷款读书,期望毕业后能找到年薪在十万元以上的工作。MBA学习越来越像一种投资,大家在入学前都要算一算投入产出的经济账。至于MBA能不能帮助自己或企业解决实际中的管理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现状之二:应试教育,弊端重重。MBA有严格的入学考试。名牌大学的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一度高达8:1,最近才有下降。为了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许多考生提前一至两年,离职备考,昼夜奋战。那些在管理一线忙碌、抽不出更多时间备考的学生,自然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弥补笔试的不足,许多学校加大了面试的比重,希望通过半小时的面试,发现具有“管理潜质”的人才。然而,再科学的面试安排,也躲不过精明的考生4为成功面试所做的悉心准备。这里不乏智慧,可是与管理潜质似乎没有太大关系。现状之三:教师缺乏管理经验,以讹传讹。管理理论与教育模式是从西方引进的,固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然而,教师因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不能真正理解西方管理理论的精髓,给学生错误的教育和导向,却是制约中国MBA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就像古代禅师所言:“我眼本明,因师故瞎。”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管理不同于其他学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际的教学,不仅不能获取正确的管理知识,反而适得其反,岂能不慎乎?现状之四: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曾经以案例教学闻名于世的哈佛商学院,近来也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案例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所谓“案例教学”,在以“分析”为基础的MBA教学中,不过是西方管理理论的配角——是为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精心设计的,与管理实践并没有太大关系。中国MBA的案例教学,除了这个问题外,还存在“洋案例太多,本土案例太少”的问题,进一步远离实践。“案例教学”最终培养了一批只会纸上谈兵的MBA。现状之五: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经常听到一些MBA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抱怨:“这些土老冒,不懂管理!”好像全公司就他懂“管理”似的。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在中国的MBA中很盛行。他们不知道,在课堂里学习的所谓“管理”知识,充其量不过是“夙习记持”而已,并不能算自己真懂管理了。只要让这些MBA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的实际工作,他们就会在碰到头破血流后感悟到这一点。那些在管理实践中仍然自以为是的MBA,往往会失败得很惨。相反,那些能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MBA教育的不足,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毕业生,却有可能取得成功。现状之六:缺乏职业道德与素养。西方的MBA毕业生从小就是在一个具有宗教关怀的商业社会中成长,进入MBA殿堂后,他们又进一步接受严格的商业伦理教育,因而,大多数毕业生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所以才得以形成受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国MBA教育在拷贝西方教育的时候,却严重忽视了这一点。以致许多MBA毕业生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跳槽之风此起彼伏,职业经理人声名狼藉。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通行证——MBA证书,在失去社会信用的情况下,还能走多远呢?知识是死的智慧,智慧是活的知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MBA教育都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时候了。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化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依靠什么力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MBA吗?不是!是管理吗?不是!是知识吗?不是!应该是“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古人智慧的传承,是外国人的智慧累积,是他人的智慧领悟,并不是自己的,因而是“死”的;只有当知识在学习中消化,在实践中融会,变成自己的智慧,知识才能真正“活”起来。MBA所传授的管理知识,佛教所传播的佛学知识,难道不正是这样的“死的智慧”吗?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简单的“传知识”,而应该是让学员掌握活的知识,获取真的智慧。二、混沌初开——EMBA与如来禅“禅”是千百年来获取智慧的方法。如来禅,顾名思义,被用来描绘那种依教修证、未能直契心性之禅,亦即泛指“如来所说的各种禅法”,这些禅法被认为只是教内文字而不是5禅的最高境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千年的历史,与中国儒道诸子文化相荡相摩,终于完成了“中国化”的使命,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禅文化”。如来禅,就是见证“佛教中国化”的一种禅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EMBA教育正在当今中国见证前所未有的“西方管理中国化”历程。EMBA教育无疑是比MBA教育更高明的教育,尽管没有完成西方管理中国化的使命,不是最高境界,却因开始探讨“管理智慧”而接近“如来禅”。EMBA比MBA强在哪里?在西方,EMBA教育脱身于MBA体系,与MBA一样,同样受到大量的批评。EMBA的英文全称为ExecutiveMBA,也就是“高级经理人MBA项目”。借用明茨伯格的话,“EMBA与MBA的区别在于:招收更有经验的学员,建立在不脱岗的基础上,其余就没有多少区别了。换句话说,他们用错误的方式训练正确的人,然后得到错误的后果。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无法对这些人拥有的经验加以利用。”对于中国而言,作为管理教育的一部分,EMBA教育相对于MBA教育而言,应该更值得教育家们关注。EMBA教育在下面几个方面显出了优势:其一,EMBA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有着八年以上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者,他们是“管理理论”的真正需求者,而MBA学生只是未来的需求者。其二,EMBA学生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会产生比较高的共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管理存在“共性”,只有在管理实践中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共
本文标题:中国企业家深造项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4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