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总论1.项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2.建设地点:安徽省合肥市3.建设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5.建设单位基本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设有研究生院,在北京设立了管理学院,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联合成立了中国科大高等研究院。校本部共有9个学院、23个系和少年班;本科专业4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和工程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有数学、物理学、力学、生命科学等4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数学等19个国家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有选键化学、结构分析、结构生物学、内耗与固体缺陷、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量子信息6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校本部有教职工3667人,其中教师约1800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48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12人),副教授862人。另有博士后58人。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他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充满朝气与活力,许多人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2700人,其中博士生1200人,硕士生2900人,本科生8600人。另有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学学生约6800人。校园总面积133万平方米(约2000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拥有资产总值近4.9亿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151万多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初步建成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设备优良、管理先进、开放使用的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中国科大始终坚持围绕国家目标、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和“我创新,故我在”的办学理念。创办初期,就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44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5万多名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他们具有基础宽厚扎实、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现代实验技能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能力强、适应面广、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好、后劲足等显著优势,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科技、教育、经济、管理和国防等领域的科技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公认的良好信誉。中国科大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探索建立严谨、科学和富有活力的创新科研运行机制,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1978年以来,共有4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473项成果获院省部级奖励。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及被引用情况一直居国内高校前列,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研业绩最佳的四所大学之一;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Science和法国Research杂志评出的中国13所杰出大学中,均名列前茅,是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学之一。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国家在大学中建设的唯一大型科学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又独立承担和参与了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HT-7U超导托卡马克等多项“九五”期间国家首批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在保持基础科学研究优势的同时,中国科大还不断调整科研布局,积极进行高新技术跟踪与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面向全国的同时,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中国科大一贯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1978年以来,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定了合作交流协议,常年有近300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合作研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经武、Jen-Marie-Lehl、AntonZailinger、丘成桐等一批世界著名科学家被聘为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许多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被聘为兼职教授。中国科大先后派出教师近万人次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许多学成回国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岗位上担当了重任。中国科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与“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和学校的岗位津贴制度、“大师讲席”制度、校内“百人计划”等多种措施,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凝聚了一批甘愿放弃优厚待遇以在学校工作为荣的知名学者和教授。建校以来,中国科大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校上下正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朝着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前进,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和重点研究内容: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围绕中国科大“十五”期间“211工程”拟建的11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3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1)建设意义和必要性(2)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3)资金筹措和年度资金安排(4)建设实施进度考虑(5)环境保护(6)预期效益分析(7)对招标投标的基本考虑在围绕上述研究范围和重点研究内容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项目建设方案,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进行了预期效益的分析,最终提出了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性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7.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计社会〔1995〕2081号文件);(2)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计社会〔2002〕1505号文件);(3)“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立项审核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2〕2号文件);(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211部协办〔2002〕3号文件);(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规划(校办[1999]034号)。8.主要建设内容:中国科大“十五”期间“211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支持11个学科建设项目,支持3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学科建设项目是:(1)数学、天文及理论物理中的重大问题(2)微尺度物质电子态、自旋态的控制与应用(3)化学反应的本质及选控(4)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环境效应(5)蛋白质网络与细胞活动(6)多尺度复杂系统力学(7)带电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8)火灾科学与安全工程(9)先进功能材料和相关技术(10)量子通信与信息新技术(11)可再生洁净能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是:(1)计算机网络建设(2)数字图书馆建设(3)公共实验中心建设9.总投资及构成: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专项资金0.9亿元(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各0.45亿元);中科院专项配套资金1.0亿元;学校自筹资金0.9亿元。资金投向构成:重点学科建设18400万元,占总投资65.7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4700万元,占总投资16.79%;师资队伍建设2800万元,占总投资10%;基础设施建设800万元,占总投资2.86%;其它建设1300万元,占总投资4.64%。10.基本结论:中国科大作为国家长期重点建设的重点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1999年以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人民政府又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重点共建,为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建设任务的完成提供了较好的保障和条件。目前,学校正在根据整体建设和发展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凝练科技目标,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该校“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合理,切实可行,项目建设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建设目标是可以如期实现的。11.项目法人代表及法人组织:项目法人代表:朱清时校长法人组织成员:朱清时校长金大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程艺副校长侯建国副校长潘忠孝秘书长汪克强副秘书长张淑林研究生院副院长尹登泽财务处处长第二部分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根本基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在日趋强劲的国际化趋势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出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专门人才,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因此,在“九五”“211工程”的基础上,“十五”期间继续进行“211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大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重大需求,是采取完全创新的思路和模式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学校的系科设置着重在当时国家的空白薄弱学科和新兴科技领域;中科院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一批当时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先后担任校系领导并亲自登台上课,及时把最新科技成就和前沿科研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对学生给以比较严格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的训练,在三四年级时到相关研究所参加实际工作,以便迅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这些措施使中国科大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建校之初就有了高的起点。1970年,中国科大由北京迁至安徽合肥,并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始重建和恢复发展工作。1978年以后,学校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如首创少年班、创办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率先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等,取得显著成绩,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曾称赞:“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中国科大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也是“九五”期间国家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1998年6月,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科大建校40周年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为学校在21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和要求。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决定加大力度支持中国科大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近年来,作为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的高校之一,中国科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坚持“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方针,认真借鉴和吸收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大力改革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模式与机制,促进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机制和新经验。同时,还作为中科院学科最综合的大型科研基地,参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科大始终坚持“我创新,故我在”的办学理念,围绕国家目标,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鲜明特色,成为国家高质量
本文标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4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