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重庆桥的前世今生作者:吴佳佳来源:《红岩春秋》2014年第06期重庆,山水之城。山势险峻,两江环绕,几番风光,也几多阻隔。曾几何时,特殊的地形地貌,让人们艰于出行,也让这座城市难以拓展,因此不得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如今的重庆,座座虹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桥,已经和这座城市的发展血脉相连,息息相关。据重庆桥梁协会统计,重庆地区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桥梁总数在1万座以上,先后建成了一批特大跨径桥梁。其中,长江、嘉陵江、乌江上已建成的道路桥73座,轨道交通桥4座,铁路桥15座。种类上,重庆有拱桥、斜拉桥、悬索桥、连续钢构桥、T型钢构桥等各种桥型,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重庆桥梁数量之多、型式之全和建造技术雄居全国前列。正如国际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大师、美籍华人邓文中所言,重庆是名副其实的“桥都”。这些桥梁不仅是装点城市的景观,也承载着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重任。桥梁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真实缩影。从困于两江到破天堑建大桥,从迎来建桥高峰再到新时期建设蓝图,重庆的发展得益于大桥的铺架,而大桥的修建,见证着重庆区域联动、经济腾飞和社会变迁的全过程。大桥之前在“桥都”重庆,其实早在现代化大桥出现之前,勤劳的山城人民就已经在山水间架起了一座座各式各样的古桥。乌江上游、渝东南地区以廊桥著称,渝东北则多索桥。而这些古桥中,以石拱桥最为常见。重庆地区V形河谷较多,石料丰富且强度高,故山城乡间溪上便有了石拱桥的诸多身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建于北宋年间的荣昌施济桥,清代即有“川东保障”之称,自1929年始成为成渝公路必经之桥;位于万州城区的万安桥,建于1926-1929年,是全国跨径最大的砖拱桥。在新中国成立前,重庆市区的近代桥梁主要还是根据城市道路、公路建设需要而修建,它们分布广、跨径小,桥型仍以石拱桥为主。如位于北区干道的一号桥,是当时重庆城市桥梁中开工最早、规模最大的桥梁,于1927年开工,但因技术有限,修了25年才竣工。而建于1930年的化龙桥则是重庆第一座公路石拱桥。重庆古桥自有风韵,近代桥梁则融入早期城市建设,但面对江水凶险,又该如何出行呢?一直以来,重庆人为哺育他们的两江所困,往返两岸只能靠渡船。从江北城到朝天门码头,每天往返的木船,成为这座城市寻常的交通工具。这些过江木船一般可搭乘10多人,全靠人力划桨,如一路顺利也要1个多小时。此外,轮渡也一度成为山城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陪都形胜自天成,江水滔滔绕山城。唯我轮渡应运而兴,日夜服务便利民行。”这是1938年1月1日重庆轮渡第一条航线——储奇门至海棠溪线路开通后公司员工创作的《轮渡歌》。重庆轮渡诞生于抗战年代,当时是市民去往南山躲避日机轰炸的“生命线”。1940年,重庆轮渡公司又先后增开了朝天门至野猫溪、朝天门至溉澜溪的航线。到1980年代,过江航线多达19条,通达龙源期刊网主城各区及沿江一些乡镇。轮渡一般一次能承载100多人,时速快,从江北城到朝天门仅需5-6分钟。因此,又快捷、又安全的轮渡深受市民欢迎。1990年代起,重庆轮渡开始走下坡路,航线逐渐萎缩。轮渡萧条的背后,却是另一种兴盛。40年4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多少年来,重庆人亲眼见证了大桥给重庆带来的变化。直到20世纪60年代,重庆人终于盼来了第一座横跨嘉陵江的现代城市道路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大桥于1958年开建,全桥长600.56米,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钢桁梁城市大桥。然而,它的修建可谓历经磨难,亦凝结着重庆人的苦苦心血。该桥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武汉设计处设计,当时在重庆修建白沙沱长江铁路桥的国家铁道部大桥局也派人支援。完成第一季枯水季节的施工后,第四工程处的专家撤离了重庆。于是,经过多次研究,重庆人自己成立了牛角沱工程处。然而,3年自然灾害接踵而来。没有水泥,技术工人绞尽脑汁,研制出了土水泥。但土水泥并不符合要求,存在隐患,最后工人们还是忍痛将辛辛苦苦垒起来的土水泥桥墩炸掉重新修建。后来,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克服了种种难题,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于1966年1月竣工,将渝中半岛和江北区连接了起来,它不仅带动了观音桥片区的发展,对整个江北乃至现在的渝北和北部新区都有着重要影响。如今,与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并行的渝澳大桥,是与澳门合作修建,故由此得名,可谓友谊之桥。它于2001年建成通车后,与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各自承担起南北单向的交通重任。北碚朝阳桥修建之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十几位来自不同单位的设计人员租住在一栋楼里,几乎没有回过一趟家。伴着外面不时传来武斗的枪声,整整一年时间,才完成了该桥的设计。当然,那时的技术装备也很落后,大家手里的工具只有计算器、直尺、三角尺等。朝阳桥设计为186米双链加劲钢箱梁悬索桥,两端采用隧道式锚碇,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座双链悬索桥。而当时,重庆没有一支专业的钢梁加工技术队伍,更没有一家钢梁加工制造厂。因此,整座大桥的钢箱梁都是用火车从山海关桥梁厂运过来,一车皮前前后后运了三四个月。运来后,还需要拼装制作。于是,朝阳桥的施工单位——市政桥梁工程处便派了十几个工人到山海关桥梁厂学习拼制钢箱梁,回来后就在北碚十三中球场上拼装制作钢箱梁。北碚朝阳桥于1969年9月竣工,曾享有“亚洲第一吊桥”的美誉,是重庆通往川北、陕西、甘肃的咽喉要道,也是北碚通往江北国际机场和金刀峡风景区的交通要道。沿用近40年后,朝阳桥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而完成使命,取而代之的朝阳复建桥于2011年7月建成通车后,在新时期加速北碚地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到朝阳吊桥通车8年后,重庆主城在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又称重庆长江大桥)才开始兴建。在“人民大桥人民建,人人为大桥作贡献”的口号下,山城市民齐动员,工人、军人、学生甚至幼儿园学童都参与了这座重庆“长江第一桥”的建设,珊瑚坝上曾一度出现“万人敲卵石筑桥墩”的火热场面。这座大桥是当时政府的“一号工程”,于1980年建成龙源期刊网通车,第一次打通了制约南岸发展的“天堑”。大桥横跨长江风姿雄伟,已成为重庆的著名景点之一,桥头有叶剑英的题词,两岸桥头四角分别放置“春夏秋冬”四大雕塑,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以人物造型反映出四季轮回,将虚幻的时令拟人化,富于现代感,更让大桥多了几分美学意味。同样富有美感的,是不久后建成的石门嘉陵江大桥,大桥宛如巨型竖琴横跨江面,其优雅风姿为“桥都”重庆再添一道亮丽风景。说起石门大桥,当时预算建桥的资金是9085万元,这对于当时财政困难的江北政府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有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但最终还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当时,北桥头需征用的土地上有3个社,共有七八百人需要动迁,此外还有几个工厂。工作人员由几个部门抽调,在工地上搭了工棚,天天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制定合适的拆迁办法。不到两个月时间,全部拆迁完毕,没有一户人家拖后腿。从石门大桥开始,重庆建桥的设计、技术、管理等水平有了提高,大型的混凝土搅拌第一次用于施工。石门大桥于1988年建成后,成为连接江北区和沙坪坝区的重要通道,带动区域发展的效果非常明显。以临近大桥的渝北龙溪镇为例,1989年人口只有2万,当时只有一条公路,而石门大桥建成后,人口迅速增至近20万,城市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这一时期,桥梁建设虽然进展缓慢,40年里才修建了4座大桥,但为重庆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建桥高峰随着“九五”计划(1996年至2000年)的实施,特别是重庆直辖后,山城迎来了历史上的“建桥高峰期”。李家沱长江大桥、高家花园嘉陵江大桥、黄花园嘉陵江大桥、鹅公岩长江大桥相继建成,江津、丰都、巫山等更是以各区县的名义建成了长江大桥。进入“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之后,重庆桥梁建设更是快马加鞭,马鞍石嘉陵江大桥、渝澳大桥,长江大佛寺大桥、马桑溪长江大桥、长江复线桥、嘉华嘉陵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相继竣工,条条飞虹,使重庆各区紧密相连,瞬时可至。与重庆直辖市同龄的,是万县长江大桥。它于1994年5月开工建设,1997年6月竣工通车。这座大桥横跨于现重庆市万州区黄牛孔子江江面,它的修建,寄予着当年苦于受困长江阻隔的万县人民诸多厚望。万县长江大桥是连接318国道线的一座特大型公路配套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单孔跨江公路大桥,也是当时世界上同类型跨度最大的拱桥,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该桥的多项科研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于国内外大跨度桥梁建设中,更获得首届“中国十佳桥梁”等称号。万县长江大桥不仅创同类桥梁世界之最,也见证了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的崛起历程,迅速加快了其发展的脉动。同样,曾几何时,天堑长江一直是巫山经济发展的天然障碍,巫山南北两岸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也严重制约了巫山整体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巫山长江大桥的修建,终于彻底打破了这一瓶颈。大桥位于重庆巫山县长江巫峡入口处,被称为“渝东门户桥”、“渝东第一桥”,是目前世界跨度最大的钢管混凝土拱桥。该桥于2001年底开工建设,2005年1月竣工通车。它的龙源期刊网建设,和万州长江大桥一样,充分展示了重庆拱桥建设的先进水平,创造了同类桥梁跨径、节段吊重、吊塔距离、吊装高度及拱圈管道直径等多项世界第一,为同类型桥梁设计施工技术的提高作出了贡献。而更重要的是,巫山长江大桥是“八小时重庆”主干道渝巴路的支线桥梁,连接湖北巴东、恩施、宜昌、建始以及湖南的张家界等地,大桥建成通车后,对于拓宽巫山旅游景观、顺畅渝东交通、带动巫山经济发展等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而在主城,鹅公岩长江大桥作为当年重庆市政府许诺为市民办的实事之一,是重庆主城区快速通道系统中东西主干道的组成部分,于1997年12月开工,2000年建成通车。该桥位于重庆九龙坡区长江九龙港,是重庆市第一座、国内第二座连续加劲钢箱梁悬索桥,设计和施工均采用了多项新结构、新工艺。桥型为门型双塔柱悬索桥,高耸的门型双塔成为城市一大景观。鹅公岩大桥建成后,即成为渝中区、南岸区、巴南区、九龙坡区、经开区和高新区之间的重要通道,不仅将成渝高速公路与川黔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同时建桥预算的30%多用于桥梁配套基础设施,4座立交桥、4座跨线桥和2条长达5公里的引道,实际上将10多平方公里的城郊纳入主城怀抱,这座桥也被大家誉为“主城轮廓的构成线”,对改善重庆的交通网络结构、推动重庆和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作为重庆市直辖十周年献礼工程,2007年6月竣工通车的嘉华嘉陵江大桥,打通了其北桥头的交通瓶颈,成为重庆新的城市规划中联系城市南北发展主轴的重要纽带。也就在这年10月,凝结着山城人民多年梦想的菜园坝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而其实,早在30年前,重庆在决定修建石板坡长江大桥同时还有一个选择,即菜园坝长江大桥,这也是诸多专家的首选。据悉,当时,菜园坝大桥就已经完成了南北桥位、江心桥墩钻探,但由于资金限制、施工难度等原因而不得不搁置,因此重庆“长江第一桥”的美誉便与菜园坝大桥擦肩而过。后来,在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重庆总体规划中有了它的位置。2002年7月,重庆路桥收费制度改革,大桥修建再次提到了城市建设者的桌面上,并于次年2月开建。“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远远望去,菜园坝长江大桥红白相间的优美弧线,如飞虹般横跨江面,连接南北两岸。420米的主跨,使菜园坝长江大桥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度拱桥,而钢管拱、钢箱梁、钢桁梁等各种新型桥梁结构形式,也让这座现代化桥梁在世界桥梁中独领风骚。同样荣膺世界美誉的,还有朝天门长江大桥。这座大桥地处重庆市主城中央商务区,从规划之初就被定名为“城市之门”。每每船进重庆城时,会穿过这扇“城市之门”,繁华的渝中半岛便近在眼前了。解放碑和朝天门,这两张重庆的城市名片,也在大桥上实现了巧妙的融合。大桥仅有的两个主墩,被设计成“解放碑”的样子,碑体一剖两半,分成四个柱子,托起大桥。大桥主跨达552米,悉尼大桥“世界第一拱桥”的头衔由此易主朝天门长江大桥。此外,大桥通过了
本文标题:重庆桥的前世今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66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