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剖析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主讲:谢志斌内容提要•第一节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第二节宋朝书院的发展•第三节私塾与蒙学教材•第四节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第五节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第六节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产生第一节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强调“文治”,推行了“兴文教”的政策。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一)科举制的地位提高•“罢察举,重科举”;取士名额增加,及第后待遇优厚;对屡试不中的士人,有“特奏名”、“赐出身”。(二)科举考试更加严格•从内容上看,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从考试办法上看,采用糊名、誊录;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加强皇帝对选才的控制。三、宋朝的官学改革(一)北宋的三次兴学(二)“三舍法”(三)“苏湖教学法”(一)北宋的三次兴学•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取消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第三,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了分科教学以及学科的必修与选修制度,体现了对当时教育流于形式的批判)。•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扩建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二)“三舍法”•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历史意义: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成绩与考试行艺相结合,学习优略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苏湖教学法”•“苏湖教学法”,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第二节宋朝书院的发展一、书院的产生及原因二、书院的发展三、书院教育的特点一、书院的产生及原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始于唐代,当时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唐末、五代战乱学者,隐居山林讲学,吸引了一些士子前来求学,书院开始具有讲学授徒的功能。但唐末、五代的书院数量少,规模不大,故其影响有限。•书院兴盛的原因: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学校不修,学者求学而又没有适当的求学之所,因而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学形式,来满足世人求学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有: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3.私人讲学的传统;4.佛教禅林的影响。宋初六大书院•1.白鹿洞书院2.岳麓书院3.石鼓书院4.应天府书院5.嵩阳书院6.茅山书院二、书院的发展(一)《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精神(二)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制度(三)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一)《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精神•白鹿洞书院,原为唐后期李勃兄弟隐居读书处。南宋时期朱熹修复,征集图书,筹措经费,并任洞主,亲自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1.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治学顺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4.处世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封建统治人才而制定的大学教育方针和大学生守则。集儒家经典成语。总的来说,它要人们遵循封建伦理道德。(二)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制度•东林书院,由东林学派领袖顾宪成等复创。其特点是,将学术与政治结合;另一特色就是定期举行学术会讲。•讲会制度的历史意义:讲会制度在官学中是没有的,书院通过讲会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许多学派的学者,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宣扬自己的学说或者与其他学派交流主张,取长补短,这就促进了思想的流动和思想的发展。(三)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清朝后期的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州越秀山,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书院重品学轻功名,不习科举应试之学,而以经吏、小学、天文、地理、算学为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喜好选择学习内容;注重学生参与研究,对整理、研究、保存文化遗产和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三、书院教育的特点(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二)教学形式多样;(三)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四)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五)师生关系融洽。•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2.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3.书院在办学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第三节私塾与蒙学教材一、私塾的发展与种类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一、私塾的发展与种类1.私塾的发展•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主要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其前身可追溯到汉代的书馆,唐宋时期十分普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国家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其承担。2.私塾的种类(1)宦官和殷实人家聘教师在家中教子弟的家塾;(2)教书先生自办的学馆;(3)私人或社会团体所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义塾;(4)由村民联合聘教师教子弟的村学。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1.蒙学教材的发展•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籀篇》。•《苍颉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范本。•汉代则有影响较大的有《急就篇》。2.蒙学教材的种类•唐宋是启蒙教材繁荣发展时期,形成丰富的数量与种类:(1)识字类,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2)训诫类,如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3)历史类,如《蒙求》、《十七史蒙求》;(4)诗歌类,如朱熹的《训蒙诗》和《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5)名物(自然)类,如《名物蒙求》等等。3.蒙学教材的特点•特点: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儿童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1)按专题分类编写,使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化;(2)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等)亲自编撰,保证了质量;(3)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4)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第四节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P233)一、生平•朱熹,字元晦,生于福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还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道心是被包在人心里面的。三、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熹,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朱熹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学事”,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他编写《小学》一书。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大学要“明理”,就是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四、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首先,学习的过程应该根据难易知识程度确定次序;其次,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再次,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篇章的顺序,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前进。2.熟读精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无疑——有疑——解疑。”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意断或任意发挥;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4.切己体察。读书不仅是要获取知识寻求意理,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儒家提倡“反求诸已”的思想体现。5.着紧用力。读书要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必须抖擞精神,反对松松垮垮。6.居敬持志。读书时要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目标。•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如量力性和打好基础;重视思考;客观揣摩;身体力行;积极奋发;精神专一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局限性在于:其一,他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其二,他的读书法,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第五节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P255)一、生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教育家。在思想主张上,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二、“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道德规范,都是由心派生出来的。•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除掉物欲、邪念,为善去恶,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教育的作用。即“学以去其昏蔽”。•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的主张,认为认识“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吾心之良知”。三、“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
本文标题: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71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