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书法艺术与汉字规范书法艺术是中华文苑中的瑰宝,历代传承,经久不衰。时下的店铺牌匾、书刊名目、产品商标以及厅堂馆驿的门面装潢,都有着书法家的墨迹。书法艺术成了环境美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可供人审美的艺术品,又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劝人向善、激人奋进的宣传品。美中不足的是一些书法作品中常夹杂着繁体字、异体字甚至是错别字,使欣赏者因为不认识其中的某些字而不得不放弃欣赏。这样一来,不但作品的美感作用难以发挥,而且宣传作用也打了折扣。书法作品中偶然出现几个繁体字或异体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书法艺术具有传承性,学习书法多半通过临贴习得,而流行的字贴大多数是从古人书写的碑文上原样拓下来的,其中必然会有与现代汉字不同的字。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规定,“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作品只有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才具有审美价值,使用经过整理和简化的规范字就没有品味。我们来看书法名家是怎么做的: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10周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所写的贺诗,使用的全是规范字;在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览会上,启功先生又题字祝贺,使用的也全是规范字。启功先生为当代书法界使用规范字带了个好头儿。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也是汉字规范化的积极践行者,他不但自己坚持使用规范字从事书法创作,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四体简化字谱》,为书法后学者提供了珍贵的范本。书法作品有没有品位关键不在于使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而在于书法作者本人的艺术修养。两位书法艺术泰斗率先垂范使用规范字从事书法活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积极探索,创作出既符合汉字规范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来。书法作品中出现错字是最煞风景的。书法家就是艺术家,是使用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组合艺术作品的艺术家,人们对艺术家是崇拜的,可是,好端端的一幅艺术作品中突然蹦出个错字来,岂不就像美女的脸上出现一块伤疤吗?正因为书法家的字写得美观,即使是写了错字也很好看,导致有些人对错字也要模仿,这就会以讹传讹、贻误他人。有这样一件事情,学校号召师生观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语文教师让学生写观后感,没想到学生作文中的“张”字全在捺上加了一撇,究其原因,原来荧屏上的电视剧题目中的“张”就是那样写的。书法中的错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书写要素上出错,写错笔形、笔顺或笔数。写错笔形的如:“吉”字的上部件写成“土”,把“刚”字的末笔写成竖。写错笔顺的如:“车”字除了作左边部件时改变笔顺先竖后提以外,其他情况是不改变的,在“连”、“军”等字中改变笔顺是错误的。写错笔数的如:上文说的“张”字在捺上多了一个小撇,在“烧”字的右上角增加一个点等等。另一种是用错了部件,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汉字的信息量主要通过部件来体现,用错了部件就无法传达汉字的信息。有的部件形体相似,不认真对待就会出错。例如:“宜”字的上部部件是“宝盖”,少了上面的点就成了“秃宝盖”;“冤”字上部部件是“秃宝盖”,上面多了一个点就成了“宝盖”,《欧阳询书法教程》中的这两个字就是这么错的。不过这本教程是原版照录的,出现这类现象是在所难免的,现代人的新作品用错部件就不应该了。例如,邮电局大街上但横空出现一道“让一切自由连通”那个“切”字却是“土字旁”。“切”字从刀、七声,“七”作左边部件时把“竖折钩”简作“竖提”,连续运笔,是2画,把“切”的左边部件写成“土字旁”是用错了部件,全字由4画变成了5画。还有一例,最近建设银行又出现了“善建行者”的标语,其中的“善”字又用错了部件,“善”字由三个部件构成,上边是“羊”,下边是“口”,中间部件可称作“前字头”,“点”、“撇”与“横”是相接关系,而这幅标语中“善”字的这个部件却写成相交关系的“草头”了。为什么这个部件会这样错呢?因为这个部件还组配在“喜”、“嘉”等字中,部件相同,办喜事的人家门上要贴双喜字,为了把整个字连为一体,就把中间的部件换成了相交关系的“草头”,这样一来,人们就误以为“喜、嘉、善”等字的中间部件是“草头”了。对于这类错字早就有人提出批评了,只是至今未见更改。其实,无论是谁都免不了写错字,重要的是知错就改。像写错“切”字、“善”字的这类标语,不改过来是会贻误他人的。也许有人要说“制作这样的大标语是要花很多钱的,更改它要造成很大的损失”,那么,我们要问,让这样的错字在那么重要的地方赫然入目,对推行规范汉字和识字教学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呢?再者,人们对书写这类错字的书法家又会作何评论呢?与其保留有错字的标语,不如尽早更换!曾记得20世纪90年代《师范教育》的刊名题字把“范”字右下角部件写成了“已”,受到批评后该刊很快更换成了规范的题字,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受到了该刊订阅者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999年的“华诞杯”全国第一届规范汉字书法大赛,有三幅本可以夺金掠银的作品只因存在用字不规范现象而被淘汰出局,其中一幅作品只因写了一个繁体字的“载”字,另一幅作品把“切”字的左部件写成了“提土旁”,还有一幅作品仅仅在署名处写了一个繁体的“书”字,一字之谬,与奖杯失之交臂,可惜!著名书法家沈鸿根先生撰文《这三幅画作品为什么会刷下来》,作了中肯的评述,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赞叹,值得学习。有人说,“汉字规范是要求把字写对,书法艺术追求的是把字写好,只要能写好就行,不能要求书法作品非得写规范字”,这种说法是把书法艺术和汉字规范对立了起来,似乎写规范字就写不好看,要想写好看就不能写规范字。书法艺术与汉字规范是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汉字规范是所有使用汉字场合的先决条件。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不但有宋体、隶书、楷书、魏碑、草书等多种字体,而且有黑体、幼体、舒体等多种风格以及层出不穷的美术变体。不管汉字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都必须以规范形体为前提,书法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只能在汉字规范的前提下提高艺术品位,而不能违反规范的要求去随意改换部件。书法艺术为什么能够传承弘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历代书法家都能遵循汉字规范化的原则,总是力图在法度的范围内从事创作。文字是社会书面交际的符号系统,字形的不规范势必影响其社会职能的发挥。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编成《史籀篇》,作为教贵族子弟识字的教材,同时也是社会用字的规范。到了秦代,李斯用小篆摒弃了六国文字,小篆就成了当时汉字规范的法度。汉字隶变之后很快演变出楷书,“楷”即是“法式、模范”,楷书就是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自然就成为这个时期的法度,颜、柳、欧、赵等书法名家无一不是按这个用字法度创作的。新中国后,汉字经历了整理和简化,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法度,于是,现代书法家自觉地按照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从事书法艺术合作,并且随着书写工具的进化而在软笔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硬笔书法,涌现出庞中华、卢申南等一大批优秀的硬笔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备受青睐。因此,我们提倡书法家要按照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从事创作。
本文标题:书法艺术汉字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87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