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版权所有-桃花源记陶渊明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比如之参乘者也--的者也是语尾,不译。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5、调就是调整。把主谓句、介宾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自乐。-版权所有-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3、仿佛若有光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今义,好像。知识归类一词多义③行军三十里为一舍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休息,动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其:这、那)(其:他,代渔人)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全部)(并:一起,一同)知识归类文言句式:省略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②便舍船,从口入③初极狭,才通人(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句前省略主语“渔人”)(句前省略主语“山洞”)知识归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知识归类通假字古今异义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诣太守,说如此。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不充分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3、不足为外人道也。(三)一词多义⑤《三国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名词)④齐谐(书名)志怪者也(记述,动词)(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这、那)②既出,得其船(其:他,代渔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①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于是)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2.省略句问所从来便要还家(“也”类判断)(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1、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景色的句子是哪些?2、描写桃花源内部环境景色的句子是哪些?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幽美一、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二、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男女、老幼、渔人(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1、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2、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3、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5、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例如: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桃花源中的人怎样对待渔人的?这样写说明什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样写,说明桃花源中人好奇且热情好客,生活富足。-版权所有-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2、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虚构的(宁静安乐、虚无缥缈的)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社会主题思想本文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00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