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药基础知识王随国2015年1月19日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内容★历代本草★中药的应用★中药的性能★正确认识中药毒性★中药道地药材★野生药材资源★合理应用毒性中药中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具之一。凡是运用中国传统医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工则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药学理论、作用机理、用药原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以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为中药。它是以天然药物及其”又称为“本草”.........植物药为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药学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历代本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成代表作。年)书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东汉未★载药365种,以上、中、下础。★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三品分类。★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历代本草《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梁代本草代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作,作者为陶弘景。木、虫兽、菜、米食等七类。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补充了《本经》。★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历代本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期本草代表作。★本书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李勣、苏敬等人编撰而成。★成书于公元659年,共54卷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载药844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历代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作者唐慎微。元时期本草代表作。附方3000余首。★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前本草之大成,具有极高的学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价值和文献价值。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历代本草《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李时珍。成书于公元1578年。代表作。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全书共52卷,约200万字,载类,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附方11000余首。备的分类系统。★本书将本草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历代本草《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作者赵学敏。本草代表作。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历代本草《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该书由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分为藏药★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插图8534幅,计约二★中药部分26卷,共收载药物蒙药、维药、傣药。千八百万字。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古代称为“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仅是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凉属阴,而凉次与寒;温热属阳,而温次与热。药物的寒热温凉,不能通过人的主观感觉而感知,而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如石膏、知母能治疗大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证,便认为他们是寒性药;附子、干姜能治疗畏寒、肢冷、脉迟等里寒证,便认为他们是热性等。可见,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是药物作用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反应。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等作用,适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则多具有温阳、散寒、救逆等作用,适用于阴证、寒证;此外,还有一种平性,指药性平和,寒热偏性不明显,寒证、热证均可应用。但实际上仍有微温或微凉的区别,故习惯上仍称为四性。四性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性能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实际上,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但是拘于五味入五脏的限制,前人一般都将淡附属于甘,涩附属于酸,仍称五味。根据各自作用来看,涩味与酸味相似,而淡味与甘味完全不同。故临床实际药味划分为六种。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甘:即甜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酸:即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作用。苦:“能泻、能燥”,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作用。药物的性、味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只有将药物的性和味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如麻黄味辛能散,性温能祛寒,故能发散风寒。五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性能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肌体上下表里作用的不同趋向而言。他对疾病的病机或证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病势趋向有特殊的调节作用。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上浮、发散;沉是下沉、渗利。一般来讲,升浮药都能上行向外,促进人体气机上行或达表,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祛风散寒、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而沉降药则能下行向内,促进人体气机下行或内收,具有清热泻下、潜阳熄风、降逆止呕、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消积导滞等作用。升降沉浮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应用原则是同病位而逆病势。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病势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浮;若病变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导致不良后果。升降沉浮与性味有真不可分割的关系,寓于药物的性味之中。凡味辛、甘,性温热的药物大都具有升浮作用;凡味苦、酸、咸、性寒凉的药物大都具有沉降作用。升降浮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性能归经是指某些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所起的选择性作用,也就是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某几经(脏腑)作用明显,而对其它经(脏腑)则作用较小,或无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由于发病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肋痛抽搐,心经病变每见心悸失眠等。而根据药物对各脏腑经络病变的特殊疗效,即可确定其归经。如桔梗、杏仁治咳喘胸闷,故归肺经;羚羊角、钩藤能熄风止搐,故归肝经;朱砂、茯苓能安神定悸,故归心经等。有的药物适用范围较广泛,则其归经也较多。如党参既能补脾气,又能补肺气,故归脾肺经;山药既能致脾虚泄泻,又能致肺虚咳喘,还能治肾虚遗精,故归肺脾肾经。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作用就不同,掌握中药的归经理论,既有利于临床辨证选药,也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同是利水消肿药物,麻黄宣肺利水,则协力膀胱水湿,黄芪健脾补气而利水,附子温化肾气而利水等。归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性能★配伍的含义:即根据病情的、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配伍的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药物七情配伍:◆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防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加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另一种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能增强黄芪的利水效果。◆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半夏畏生姜。◆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杀半夏。◆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如“十八反”配伍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应用★配伍禁忌:即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禁忌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应用★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古用:采用16进制,即1斤=16两=160钱。今用:1公斤=1000克。换算:1两(16进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确定剂量的依据药物的性质性能;用药方法;患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剂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应用★先煎:即延长煎煮时间10-15分钟。有效成分不宜煎出的矿物、贝壳类,如磁石、牡蛎等。须久煎去毒的附子、川乌。治疗特殊需要,大黄久煎泻下力缓。★后下:即缩短煎煮时间。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久煎则泻下力减缓。★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应包煎,因其易漂浮在水面,不利煎煮,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应包煎,如车前子。绒毛类药物应包煎,如旋覆花。煎法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应用★另煎: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羚羊角、穿山甲。★烊化:阿胶、鹿角胶。★冲服:芒硝、三七粉。★煎汤代水:灶心土。煎法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中药的应用地道药材:也称道地药材,是指经过长期中医实践证明,特定产地出产的著名优质药材。概念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道地药材三大核心要素中医的实践检验质量优良特定产地出产地道药材是药材品质的概念,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概念,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地道药材的经济概念,是指地道药材产区出产的中药材在若干产区竞争角逐的优胜者,以地道药材的生产、经营为中心形成了多方面的经济联系、发展成地方经济支柱。地道药材的生产需要当地药材生产者具有成熟的生产(采集)、加工技术,形成了对药材生产与加工的特定文化氛围,并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地道药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地道药材的发展、产区的变迁都是药材对自然选择、适应的反映。含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道地药材优质的品种遗传特性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因形成原因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道地药材药材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品种特性。如黄柏,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黄檗的干燥树皮。来源黄檗的黄柏药材,小檗碱含量常在0.6-2.5%之间;而来源于黄皮树的黄柏药材,小檗碱含量常在4-8%之间。特定的生态环境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形成原因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道地药材气候条件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成分积累。如:灰毡毛忍冬,绿原酸含量山东平
本文标题: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02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