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肝癌明星——傅彪肝癌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之一。以肝区疼痛、纳差、乏力、消瘦、黄疸为基本临床表现。早期病人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临床大部分病人属中、晚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平均生存期3-6个月。一、流行病学、病因学及预防流行病学1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高度恶性‘肿瘤之一。2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是欧、美国家的5-10倍。亚、非发病率高,欧美发病率低。3地域性差异:我国沿海城市发病率高,内陆发病率低。4发病年龄:自新生儿到老年均可发病。我国报道:最小患儿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80岁。而40-49岁为发病高峰。5男性多于女性,2:1~34:1病因相关因素:1)乙肝病毒;2)黄曲霉素;3)饮水污染;4)吸烟;5)遗传等。预防:管水、管粮、防肝炎三个方面预防肝癌抓住了病因的主要方面,在去除病因的一级预防上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酒、吸烟、吃腌腊制品,对预防当有所裨益。二、肝脏的应用解剖和生理肝脏位于右上腹,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具有分泌胆汁、代谢转化、解毒及吞噬防御等功能。重1200-1500克。受肋骨保护,质软,外形呈楔形。外观上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在肝的脏面横沟各自分向左右侧的支干,再进入肝实质内,此处为第一肝门。3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脏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此处为第二肝门。胆囊附着于方叶、右叶之间,胆管与肝总管融合形成胆总管。肝脏的解剖肝上界体表投影于右腋中线第7肋,锁骨中线第5!~6肋,前正中线平胸骨下端。肝与右肺、膈肌、心脏毗邻。右叶肝癌可产生隔肌抬高,右侧胸腔反应性积液。肝下界体表投影在腋中线第11肋,沿肋弓下缘左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向左上至右侧第7、8肋软骨结合处至肝左端,在前正中线处突出于剑下约3cm,与腹前壁相贴。下界与结肠、右肾、大网膜、胃、十二指肠毗邻。肝脏的体表投影肝脏的血运非常丰富,是体内惟一双重供血器官。一是门静脉,主要来自肠道和脾脏的血流。二是腹腔动脉分支而来的肝动脉。正常肝脏70%~80%的血流供应来自门静脉,20~30%的血流来自肝动脉。原发性肝癌血流供应与正常肝脏相反,约98%来自肝动脉。肝脏的血运肝脏有四套管状系统:(1)肝动脉,由腹腔动脉干发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提供动脉血。(2)门静脉,收集食道腹段、胃、脾、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胰、胆囊静脉血灌注肝脏,其中肠系膜上、下静脉对左、右肝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性分流。(3)肝静脉,由肝小叶中央静脉移行成小叶间静脉,逐步汇聚成肝静脉,将肝动脉,门静脉血液回流人心脏。(4)胆管系统,由肝细胞间毛细胆管,汇聚成叶间胆管,进人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汁由肝总管流入胆囊浓缩后经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此外尚有肝淋巴系统,经腹腔淋巴结注入肠干,进人乳糜池。淋巴引流分浅深两层浅层淋巴管位于肝被膜的深面,形成淋巴管网,与深层相通。浅层淋巴引流到腹腔淋巴结,深层淋巴引流到肝门和膈肌淋巴结三、肝癌病理肝癌组织学分类:肝细胞肝癌:占绝大部分胆管细胞癌:约占20%左右混合性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并存。乳头状囊腺癌肝类癌均属罕见肝鳞状细胞癌大体分类:以肿块大小、数目及分布为依据,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小肝癌:单个肿块在3cm以下,数目不超过2个,可认为是小肝癌。巨块型弥漫型结节型肝癌转移途径:较一般的胃肠道癌稍复杂,详述如下:(1)肝内转移:肿块周围卫星灶,远离肿块产生新的病灶。有的学者认为是通过诱发而产生新生的病灶,两肿块间不是同一细胞株。(2)门静脉转移:肿瘤细胞脱落,浸润到门静脉内,随血流到肿块边缘;部分癌细胞在门脉内定居,并可能因血液层流因素影响,运动到门静脉主干中生长,形成门静脉阻塞(癌栓),尤以晚期肝癌多见。(3)血行转移:癌细胞随血流进人肝静脉,向远处转移,多进人肺脏。(4)淋巴转移:晚期可转移到肝门,上腹部、腹膜后淋巴结。(5)腹腔种植:癌细胞在肝表面脱落,在腹腔器官表面种植,或在腹水中生长。四、临床表现主要症状: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在出现临床症状时,多为晚期。肝区疼痛、黄疽、腹胀、呕吐消化不良、腹泻、出血、消瘦等。疼痛是由于肿块浸润至肝包膜使肝包膜张力增高。黄疽的原因是由于肝细胞被破坏或/和肝内胆管梗阻。其余症状均为肝功损坏,门脉高压及肿瘤压迫引起。在远处转移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胸闷、骨骼疼痛等。最后病人往往死于肝昏迷、消化道出血或恶液质。体征:黄疸、肝肿大、上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尚有肝功损害、门脉高压所产生的体征,如肝掌、蜘蛛痣、乳腺增生、黄疽、腹水、脾肿大,皮肤牙龈出血等。晚期肿块局部大量血管增生,可闻及吹风样血流声。五、辅助检查(1)甲胎蛋白(AFP):是部分胚胎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在胎儿及出生后一段时间较高。正常成人血中浓度<20ug/L。甲胎蛋白对69.1%的肝细胞癌和13.5%的胆管细胞癌有诊断作用。持续AFP≥400μg/L即可考虑诊断,其他引起AFP增高的因素有妊娠、生殖系统肿瘤、畸胎瘤等,临床上应通过细心体检和必要的检查加以排除。AFP低度增高应动态观察。(2)超声检查:大小,形态,部位,以及癌栓(3)CT:是肝癌诊断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能反映肝癌的病理形态表现,如病灶大小、形态、部位、数目、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钙化等,从病灶边缘可了解其浸润性,从门脉血管的癌栓和受侵犯情况了解其侵犯性。CT平扫可见肿块呈不规则低密度,周围有一层更低密度环影;碘剂增强后早期病灶增强,持续10~30秒后与肝组织等密度,再以后成为低密度,可持续数分钟。增强尚可为门脉、腔静脉受累提供依据。MRI检查也是一个重要手段。鉴别血管瘤优于CT六、诊断和鉴别诊断1.病理诊断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2.临床诊断(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4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AFP≥200ug/L;2)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3)无黄疽而AKP或r-GT明显升高;4)远处有明确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5)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阳性的肝硬化。鉴别诊断:需与肝癌鉴别的疾病包括肝硬化、肝脓肿、阿米巴肝脓疡、肝血管瘤、肝内胆管囊肿、包囊虫病、肝错构瘤等相鉴别,经上述几种检查,多可明确。七、分期八、治疗肝癌系高度恶性,预后极差的肿瘤之一,肝癌未经治疗,一般生存期为1-4个月。(一)手术治疗:病灶局限,肝功能储备较好,应争取手术治疗。手术应作肝癌治疗的首选手段,早期肝癌(T1、T2、部分T3),由于手术治疗适应症的限制,也只有少数早期病人可望根治,5年生存可达75%左右。中晚期肝癌可考虑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考虑手术切除。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利用肝脏解剖上的特点,即肝癌98%的血供来自肝动脉,仅大约2%来自门静脉。因此,当经肝动脉先行灌注化疗药物,随即注人适量碘化钠栓塞可以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医科院肿瘤医院自1993~1997年共132例动脉栓塞灌注化疗,6个月以上生存率达9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36%、18%,疗效显著升高。(二)化疗(三)放疗1适应症:放射治疗肝癌的疗效颇有争议。因为肝脏对放疗是一个敏感脏器,而肝癌对放疗又是一个不敏感的肿瘤,大面积放射治疗易发生放射性损伤,造成严重后果。故肝癌放疗只作为低度姑息减症治疗手段。肝癌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无严重功能损伤,无腹水或有少量腹水,无黄疸或第一肝门因肿瘤有压迫引起的黄疸病均可考虑行放射治疗。2禁忌症:全身状态差,肝硬化明显,肝功能损害严重,黄疸、大量腹水、广泛转移,并发肝昏迷、消化道出血1布野:只包括原发灶,不包括引流区2射野面积大于200cm2,宜采用移动条照射技术3肝门受肿瘤压迫致阻塞性黄疸,可先照射肝门4全肝照射总剂量不宜超过30-35Gy/15-20F肝脏大面积照射时要充分考虑正常未照射部分肝脏的代偿能力。放疗原则:放疗方法①Ⅹ一刀或γ-刀治疔:早期小肝癌,肿瘤≤3cm者可以采用Ⅹ一刀或γ-刀治疔,分次量TD8Gy-10Gy,3~5次完成;②病灶局部三维适形放疗:较大肝癌,肿瘤在5-6cm左右,可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大分次剂量照射(5-8Gy/F),如6Gy/F,3次/w,TD60Gy/10F.③全肝大野前后对穿照射:对巨大或肝内转移多发性肿瘤亦可全肝放射治疗,但须注意避免双肾同时过量照射,总量30-35Gy/3-4w,150-200cGy/次。放疗注意靶区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约3cm).解决方法:呼吸同步放疗,深呼吸状态下放疗.放疗后密切随访患者的甲胎蛋白、肝功能、CT以明确局部肿瘤的退缩和病人的一般情况改变。1AFP:复发/转移2肝功能变化:恶化/好转3CT:肿瘤退缩情况,往往开始肿瘤缩小,但有可能长时间不再退缩,如长期生存,表现靶区及所在肝叶萎缩,其他肝叶代偿性肥大;大部分脂肪肝患者在放射高剂量区出现相对高密度区.其他治疗方法:术中放疗、放疗与肝动脉结扎合用、放疗与化疗并用、放疗与中药综合使用、超分割放疗与化疗交替治疗、同位素治疗、后装治疗等。放疗反应及其处理放射性肝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管腔狭窄、闭塞,肝细胞萎缩、坏死,肝功能损害临床表现:肝脏突然肿大,大量腹水,黄疸。肝功能损害。治疗:停止放疗,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限制盐摄入,利尿,激素。预后:差。
本文标题:肝-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03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