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沈从文和边城湘西世界
沈从文和湘西“边城”世界沈从文青年沈从文沈从文及夫人张兆和暮年沈从文一、生平及创作•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创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坎坷一生•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1923年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这一“闯”,他先成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后成了著名的作家。文学创作•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沈从文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上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人性“神庙”里的湘西人物•女性形象生动健康的少女形象“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生命硬汉形象摆渡老人水手(生命中的韧性和刚性,平凡生命中燃烧的光和热)•人物活动的以湘西为背景的“舞台”: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短篇小说:《丈夫》、《三三》长中篇小说:《长河》、《边城》二、湘西“边城”世界边城沱江吊脚楼群茶峒风光茶峒风光茶峒风光《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下,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翠翠心中已经产生了爱情火花,这内心躁动不安的朦朦胧胧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而此时祖父作为她唯一的依靠又不在身边,于是翠翠觉得孤单寂寞,无人倾诉。和周围的景物对比起来,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翠翠心中为什么会觉得“薄薄的凄凉”翠翠为什么哭了?她的情绪波动和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诉说。渡船上人们的悠闲和翠翠的孤独形成对比,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哭了。探究:美的风景中的秘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亮白塔、黄狗、月、长颈大雄鸭、摇橹人的歌声、年节时的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边城》环境特点:•清新秀丽、宁静淡雅、淳朴自然•“一切风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沈从文湘西明净自然之风景,衬托了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也是边城人们古朴自然富有人性美的健康优美的爱的象征。艺术特点:•1、小说散文化、诗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为衬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务。•3、不重对情节与人物的细致描摹,而是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4、小说结构简洁、平实而又富于变化;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5、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现实与梦幻相交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人物分析•爱与美•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翠翠•一种神话崇拜•暗示人如要追求更高的美德,就一定要保留如动物一样的原始自然的天性不可。文中的狗象征什么?“渡船,爷爷,端午节”的意象象征着什么?•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这些景人物情构成了“边城的世界”,沈从文要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质朴的、纯真自然的爱才是优美健康的爱,这种爱值得赞美:;•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应该批判:;民族的传统品德和人格应该重建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沈从文和边城湘西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10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