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电子课文●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本书所讲的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①两类。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例如,人们把荒地改造为良田,把丘陵缓坡改造为梯田,把天然草地改造为人工牧场,把滩涂改造为水产养殖场;或是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地点,创建村落、城市、工矿区、疗养区、风景游览区,等等。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人类同一切生物一样,为了生存和活动,必须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还必须占据含有煤质(空气、水)的一定空间。同时,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也要排放到环境中去。环境还要具有容纳、清除和改变这种代谢产物的能力。所以,人类生活同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呼吸13千克空气,进食1.5千克食物(粮食、蔬菜等),吸取2升以上的水。在人体各部分的器官和组织中,含有地壳中所存在的60多种化学元素。人类与一般动物又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动物只是以自身的存在及其生命活动来改变自然环境,如蚯蚓可以吞食土壤改变土质;或是以改变自己的体形、毛色等来适应环境,如蜥蜴类的变色龙,善于变换皮肤的颜色,适应周围环境,以保护自己。人类却能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加深。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有:①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②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例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内陆山区,发病率较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就是当地水、土中缺碘造成的。某些干旱地区常可见到的氟骨症(骨关节僵硬),是当地环境中氟的含量过多引起的。我国北方常见的克山病,是缺少硒造成的。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性的国家,上述的各种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常会出现。严重时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抗灾、防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整治大江大河、建立气象预报台(站)、地震监测网、地方病防治中心等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这些方面的工作,还将继续加强。以下将着重讲述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一)滥采滥用自然资源。包括:①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②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③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④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对有害人体的汞、铅、镉、砷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从地层深处采掘出来以后,不加妥善处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污染环境,等等。(二)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和毒化环境;有的为农作物或鱼类吸收并富集,最终危害人类健康。(三)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产生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废气、交通拥塞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四)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例如修建水库大坝未注意生态问题,诱发地震,引起土壤盐碱化,造成某些鱼类绝迹,等等。总之,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人为原因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600万公顷土地因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失去生产能力;每天有100多种,全年有5万种物种灭绝;全世界1/15的人口生活在水荒中,13亿人口几乎与洁净的饮用水无缘;每年有5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氯氟烃等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出现酸雨、大气增温、保护地球生物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每年有650多万吨垃圾被倾倒进海洋,使得许多渔场逐渐消失,全球渔业资源面临枯竭。问题和练习1.举例或联系当地实际,说明某种自然灾害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国家在抗灾、防灾、救灾方面所做出的成绩。2.人类与环境是怎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以人类对煤炭资源的利用为例,说明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3.举例说明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第二节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从对立的方面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如果人类认识到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迟或早总要受到环境的惩罚,产生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从统一的方面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我们要使人类同环境能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人类是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人类同环境的对立统一是人类在发展中产生的。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为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环境资源,并改变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环境则在人类发展活动的作用下,不断改变其供应能力,供应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环境资源。这里讲的人类的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里所说的环境资源,既包括土地、水、矿物、生物等资源,也包括生存空间、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清洁的水、幽美的风景、容纳污染物能力的资源。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两者的统一,就是要研究人类怎样发展,才能既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就是统一的。凡是能达到这一发展目的的,就是良性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要争取的持续发展方向。反之,既不能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又严重降低环境质量,甚至影响人类生活、危及人类生存。这就是人类同环境关系的对立。这样的发展就是恶性发展,是我们要努力防止出现的局面。还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暂时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需要的发展方式。这种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杀鸡取卵的做法,对环境和人类发展是非常有害的。淮河流域大规模的水污染和治理淮河干流流经豫、皖、苏3省,支流有580条,下游汇聚洪泽湖,取道长江入海。自古以来,淮河流域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谣,说明了它过去的富庶和辉煌。公元1194年,因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其后黄河北徙后,大片良田沙碱化,下游入海水道被淤塞,淮河流域成为水旱灾害多发的地区,这是自然原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淮河流域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化害为利,使淮河流域人民脱离贫困走向温饱,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近10多年来,淮河流域各地在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时,环保意识不强,只顾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沿河地区办起了大批的小造纸、小化工、小制革、小酿造、小电镀等污染严重的工厂。这些工厂每天将污水注入淮河,日积月累,使淮河支干流严重污染,危害人民生活和生产。当地人民说淮河水质变化的情况是:“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1994年7月,淮河流域连降暴雨,各支流开闸泄洪,将污水一齐汇入干流,造成淮河干流特大污染带。7月中旬,淮河自淮南市至蚌埠市近百里河段成为“黑河”。污染带流过之处,鱼类大量死亡。市民饮水后出现腹胀、腹泻现象,农作物受污染后无法生长,有些工厂生产也受损失。为了保证淮河流域1.5亿人民安居乐业和持续发展,国务院和豫、皖、苏、鲁4省领导决定大力整治淮河水污染问题,首先对污染严重的190个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其它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并在全流域所有城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要求在1997年使淮河初步变清,2000年让淮河重现碧水丰姿。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很丰富,环境容量①也很巨大,但毕竟总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削弱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基础,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②。因此,我们必须把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考虑,把对提高生产和消费的要求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进行规划,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一)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人类自身的生产要进行控制,要在有计划、保证优生的条件下发展。因为人类自身的生产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受环境承载量的限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地理环境、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各项事业所需要的劳动人口数量总是一个可以计算出的有限数量。如果劳动年龄的人口多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出现人口过剩的问题。相反,就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生产资料过剩的问题。两者,都会影响生产的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的国家,这个问题最为突出。所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数量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因为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是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环境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既有政治经济原因和技术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普及有关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处理好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迫切感,提高对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变化的监测和分析能力,制订出有效的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方案和措施,合理地组织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以协调好人类与环境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发展生产是为了人民,保护环境也是为了人民,两者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二)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在我国,协调好人类与其所依存的自然界的关系,就需要搞好国土开发和整治的工作。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它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场所和生产基地,也就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不仅指一国的土地资源,而是包括国家的全部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①。国土整治工作,是指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国土管理等工作。国土规划乃是对不同地域,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地综合开发和利用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从事各项建设,发展生产,整治和保护环境,改善和丰富人民生活,进行总体部署。例如,我国所开展的大规模防护林建设工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改造、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等,都
本文标题:电子课文第十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