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项目一学前心理学的概述任务三: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任务三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五、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六、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七、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八、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格赛尔(1880-1961),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主要观点:“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外部的环境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成熟程序。•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评价:属于遗传决定论,强调了生物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外部的环境只为正常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成熟程序。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人格发展理论:本我潜意识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1、口腔(口唇)期(出生-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生殖(青春)期(12岁)•评价:弗洛伊德对人格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研究,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意义。强调个性形成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不足之处是弗洛伊德过于注重人的心理发展本能和性本能,把人的个性发展限于生物范围之内,陷入泛性的泥沼;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他的发展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实证的科学实验依据。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观点: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可以预测刺激。从S-R公式出发,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评价: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使心理学进入科学领域,对整个心理学界的研究方法,起到了规范和提高的作用。但他否认意识,使心理学生物化、动物学化、机械化。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陷入教育万能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注意不够。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斯金纳(1904-1990),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观点:他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强化的次数与行为的出现概率成正比,是人操作行为的建立过程。•评价:斯金纳提出强化原理、程序教学,在儿童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局限性主要是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五、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1925-今),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观点: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主要有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观察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范例或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角色的获得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自我效能感•评价:社会学习理论的优点•一是认为人的个性心理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而形成;•二是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还重视人的认知因素,并且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是强调人的自我调节,突出主观能动性;•四是为个性研究的客观性提供了具体的范例。•其不足在于他认为人的一切个性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这带有主观片面性,对认知因素的认识不够。六、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精神分析学派。•观点:他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认为自我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不亚于本我。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人的8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2岁)2、自我对羞怯(2-4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5、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7、繁殖感对停滞感(30-55岁)8、完善感对绝望感(60-死亡)评价:他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弗洛伊德,不再强调本能论与泛性论,重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埃里克森所说的发展过程不是单维性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七、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的心理学家。鲁利亚和列昂节夫和维果茨基形成了文化——历史学派。出版代表著作《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观点:1、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2、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标志、原因八、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1896-1980),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观点:引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说明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变化的。•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依照儿童智慧发展水平,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限于简单的身体动作和感官知觉方面前运算阶段(2-7岁):保持不在眼前的物体的形象,语言和符号的初步掌握,直觉思维(4-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成人)•评价:开创了认知研究的先例,他所创立的学说为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他把心理内部的平衡作用看作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重视不够。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朱智贤(1908-1991),是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观点:1、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发表《有关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几个问题》,首次提出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任务四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三)教育性原则(四)科学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1、横向研究定义:就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评价:优点: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手机大量被试。缺点:研究时间短、研究不够系统、不易看到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折点。2、纵向研究定义: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评价:优点: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心理变化过程(连续性把握地较好)缺点: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1、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初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2、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地研究。(三)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1、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者少数个体进行个别的系统的调查。2、群体研究是将同性质的被试作为一个群体样组进行分析。三、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1、概念: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的表现,包括在一定条件下(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语言和行为的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儿童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2、类型:(1)按时间,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2)按内容范围,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3)按规模,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4)按观察者身份,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5)按观察场所,分为现场观察和情境观察3、观察法的实施步骤:确定要观察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内容——设计观察提纲——进行观察——观察记录的程序和格式——观察记录的语言——观察者的反思——撰写观察报告注意: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进行。(二)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定义: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如:为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图片)。评价:优点:能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缺点: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二)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定义: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评价:优点:试验整体情境是自然的,因此被试往往可以保持正常的状态,试验获得的结果也比较真实,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兼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缺点:强调自然活动条件下进行试验,难免出现不易控制的因素。(三)测验法1、定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智力、个性、能力、兴趣等都可以进行测试。如:格赛尔成熟量表(1938年)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69年)维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1967年)卡特尔学前儿童人格问卷(1974年)2、注意:测验时要个别进行,不易团体进行;测验人员必须经过转过训练;要多次测查。3、评价:优点: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缺点:测验只是说明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测验只是作量的分析,缺乏质的研究;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儿童。(四)问卷法1、定义:根据研究的目的,以书面形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让被试回答。常用的形式是将一个问题回答范围的各种可能性都罗列在问卷上,让被试选择,根据回答,分析结果。2、评价:优点: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资料易统计缺点:问卷的编制和信度问题(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1、谈话法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2、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任务五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客观因素二、主观因素任务五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一、客观因素(一)生物因素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生理成熟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1、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二)社会因素2.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幼儿教育教学的水平发展越高,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儿童心理向教育所指导的方面发展。任务五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任务五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二、主观因素(一)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二)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
本文标题:学前心理学-项目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1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