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难点14嫁接的晚清近代化晚清政府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它不是中国社会母体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压迫下,将西方的近代化嫁接到中国来的。它经历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个阶段,一波三折,未成正果,但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着历史的发展方向。●难点磁场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手新法之果无益于国人也!释之曰:前此之言变者,非能真变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集其大成,在于变官制。”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看法和主张?(2)“三十余年,创行新政”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何时期的何种运动?(3)结合教材试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屡见败衄”。(4)材料作者论述变法之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评之。2.(★★★★★)概括说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晚清政府适应近代化的重大行动及其特点,据此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案例探究1.(★★★★★)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具有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知识依托: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作用。错题分析:解答此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两种观点都支持,哪种都说不清理由;或者只说某种看法而不说理由。解题方法与技巧:做好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本题的特点,本题属开放型试题,无论支持哪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给分,更要注意做到史论结合,理由要充分,所举史实要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答案:①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清朝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是为国富强;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2.(★★★★★)“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持和扩大他们的权力,但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A.新政没有触及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B.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C.新政增加了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已形成高潮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适合文综试题的特点。知识依托:新政的目的、内容及结果。错解分析:解答此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B项,B项是新政的目的,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改革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目的不能决定改革的结局,故B项是错误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主要说明清统治者推行新政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统一。究其原因,只能从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来分析。B项是新政的目的。C项和D项是新政的结果或影响,所以只能选A项,A项则是从内容上分析了新政失败的原因。答案:A●锦囊妙计1.正确把握近代化概念。近代化不仅指经济问题,它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内容,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分析、把握晚清政府近代化的背景。晚清政府的近代化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上,它的起步和发展是当时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西方近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3.坚持用生产力和实践标准来检验历史事物的方法,正确认识把握晚清政府近代化的局限性和历史作用。4.近代化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生产力问题,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事实证明,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真正谈得上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歼灭难点训练1.(★★★★)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启蒙思想2.(★★★★)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的推行者采用了洋务派的路线,清末新政又实践了维新派的主张,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下列对此评价最为准确的是A.观点正确B.三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本质上也都一样C.观点错误D.三者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目的不一,本质上就不相同4.(★★★★)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A.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B.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5.(★★★★★)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是A.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B.学自然科学理论——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C.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自然科学理论D.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6.(★★★★)近代中国政治呈现爱国救亡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两大社会主要矛盾相互作用B.列强侵略不断加剧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7.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世纪的思想启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A.爱国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C.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D.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时代主流二、材料解析题8.(★★★★★)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革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9.(★★★★★)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比日本早,但步伐缓慢,始终没能实现近代化,试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方面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进程。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即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够用它来有效地回答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语,如“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变法之本……在于变官制”等,从而使回答问题有了依据。答案:(1)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2)指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3)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覆没和失败。(4)变法之本的核心是变官制,即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评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这种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晚清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近代化所采取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等重大活动,把握这些重大活动的背景及结局,据此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时代特点和晚清政府近代化胎死腹中的历史必然性。答案:(1)行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特点:第一,先天不足。在资本上,缺少资本的原始积累,资金不足;在技术上,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在人才上,缺乏必要的科技、管理人才;在思想上,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思想观念制约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第二,阻力大。中国近代化不仅面对着帝国主义阻挠、破坏,还有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决定了其进程缓慢、曲折。第三,中国近代化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侧重于经济,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侧重于政治,新文化运动侧重于思想。(3)认识:A.中国近代化一波三折,未成正果。B.要完成近代化,首先要完成民族独立。[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事件重大影响的能力,A、B、C三项都是戊戌变法的主观意图,在客观上都产生了一定效果。维新变法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只能从社会影响来分析。答案:D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为了限制王权,而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成立皇族内阁,故选D。答案:D3.解析:此题为比较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在内容、目的、本质上加以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结论。答案:D4.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客观把握历史事件,从近代化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能力。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帝制,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专制统治,还在于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上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史的中国相对来说抛弃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答案:A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发展线索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也包含了对历史认识本质的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答案:A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社会发展本质的能力。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在这总特征下,一方面是历史的沉沦(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半封建化),二者交互影响的结果是政治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救亡图存步步推进。答案:C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新阶段的突出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的主流。答案:D8.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论证题。审题的过程可分为三步:首先,此题的时间概念是从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据教材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促成中国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其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审题,正确理解“器物”变革与“制度”变革的含义,并明确19世纪的“器物”变革指的是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指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答题过程中,分析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要从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等方面说明结局及根本原因。答案:(1)观点正确,理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名发起了洋务运动,由于洋务派主要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因而这个时期中国只进行了“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方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起中华民国,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变革时期。(2)因素:①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说明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进行“器物”变革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②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要潮流。(3)结局:戊戌变法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镇压下归于失败;辛亥革命由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而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4)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均行不通。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9.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在近代化过程中,中、日同途但不同归,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日两国所处的国内外条件决定的。依据两国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思想结构和国际环境不难作出比较。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客观上讲,清朝三次新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甚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是围绕近代化开展的探索与抗争,只是目的、方式、结果各有特色,需要认真分析。答案:(1)原因:
本文标题:嫁接的晚清近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41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