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DOC34页)
11、毫针【适应症】:主要适用于一切实证,虚证,痛证等。【操作方法】:1、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2、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3、出针: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禁忌症】: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2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注意事项】:1、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2、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32、灸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操作方法】:1、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2、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3、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禁忌症】: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注意事项】: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并取得患者的合作、选准穴位;42.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3.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4.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抚慰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抚慰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5.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需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53、耳针【适应症】:1.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3,功能紊乱和反应性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5.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操作方法】: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刺入耳穴后,如患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留针的时间一般约为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儿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针期间为提高疗效,可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治疗结束出针时,医者左手托住耳部,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免出血。【禁忌症】:1、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2、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6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在外,表面凸凹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疗效。74、电针【适应症】: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操作方法】: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禁忌症】: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孕妇等不宜使用电针。【注意事项】: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3、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84、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5、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6、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95、头针【适应症】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3.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3.1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3.2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4.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5.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6.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10【注意事项】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116、穴位贴敷法【适应症】: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贴敷用药多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气味俱厚的特点,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2.穴位的选择(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3.贴敷方法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禁忌症】: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12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注意事项】: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137、穴位注射【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及软组织损伤、挫伤。如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良性关节炎。还有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绞痛,神经衰弱和脑震荡后遗症等。【操作方法】: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具快速进针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头面和耳穴等处一般为0.3~0.5ml;四肢及腰背肌肉丰厚处可2~5ml左右,并可根据病情和药物以增减。一般采用隔日治疗1次,5~10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禁忌症】: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体质十分脆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它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注意药物性能,对存在过敏反应的药物需
本文标题: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DOC34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4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