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教师资格证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结构(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口诀:段容摸狗肚二、教育对生产力:(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观点:人力资本大于物力资本教育与政治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口诀零售木头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教育培养人才,教育促进民主,教育形成舆论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内容与水平,教育环境,传统与变革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功能保存、传递改造功能选择、整理融合功能交流、传播创新功能口诀:包拯传新人三、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征:物质文化:桌椅板凳学校组织与制度文化:领导架构、班级管理制度等学校精神文化:校风学风核心教育与社会人口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和速度(二)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三)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四)人口流动影响教育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一)控制数量(二)提高质量(三)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概述1、概述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包括方面(1)生理的发展(2)心理的发展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意向: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动因:推动因素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孟弗,外出墨荀洛华生(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1、孟子:性善论2、弗洛伊德:性本能推动人的发展(性本能包含两方面:生存和繁衍,如:找对象生孩子)3、威尔逊:基因复制4、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较成熟的时期学习更好5、高尔顿:《遗传的天才》能力由遗传得来6、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7、董仲舒:人性三品说(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1、墨子:素丝说2、荀子:性恶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洛克:白板说4、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辐合论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单选、重点)(一)遗传1、概念: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2、作用(简答)记忆口诀:差生成(1)提供可能(内部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格赛尔提出(3)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3、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构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作用(简答)记忆口诀:科技小猪(1)提供可能(外部可能性)(2)积极与消极影响(3)人在接受环境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3、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主导作用(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特殊作用(独特作用)(简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记忆口诀:归家寄腌菜(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已考简答)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关键期:劳伦兹:印刻现象(认母)定义: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例子:口语:2-3岁,书面言语:4-5岁,道德:9岁狼孩不会说话就是错过了关键期一、顺序性理解:前后次序不能改变,也不能跳跃关键词:从……到……,由……到……常考例子:1、生理上从头到脚,从躯干到四肢2、心理上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动作思维到具体思维再到抽象思维3、皮亚杰: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4、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5、拔苗助长,凌节而施启示:循序渐进二、阶段性理解: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与其他阶段不同关键词:年龄特征常考例子:1、人生发展阶段课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2、童年期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已经有很大的发展。青年初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3、“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4、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启示:根据阶段特征,采取有针对的教育。三、不平衡性理解:关键期,发展忽快忽慢,各方面不同时成熟常考例子:1、身高体重两个生长的高峰(关键期):婴幼儿和青春期。2、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3、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启示:抓关键期四、互补性理解:某一方面缺失,另一方面超常发挥常考例子:1、失明者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视力方面的缺陷。2、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或残缺,使身心继续得到发展。3、对身心有残疾的儿童教育存在可能性。启示:长善救失五、个别差异性理解:人与人不一样常考例子:1、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2、有人喜欢文科,有人喜欢理科启示:因材施教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重要性: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教育活动全程。(区分:德育的出发点:德育目标)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单选、重点)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学科:课程目标教师/课程: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三、辨析概念(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对比教育方针:党教育目的:国家方针大于目的教育方针: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包括教育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对比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一般和具体的关系一个和多个四、意义和价值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指明方向2、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理想性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五、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已考简答)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3、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为谁服务(一)社会本位论观点: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代表:孔子、孔德、涂尔干、柏拉图、凯兴斯泰纳、赫钦斯、赫尔巴特、梁启超孔子:培养贤人和君子柏拉图:培养哲学王赫钦斯:为社会培养有理性的人凯兴斯泰纳:早就合格公民孔德、涂尔干:社会学家记忆口诀:掰开两孔会干喝(二)个人本位论观点:从个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代表: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洛克、夸美纽斯孟子:性善论卢梭:自然人帕克: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福禄贝尔: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裴斯泰洛齐:使儿童一切天赋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记忆口诀:两卢怕三洛(三)无目的论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代表:杜威(四)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观点: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社会与人的辩证统一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补充:生活本位论代表: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教育即生活本身,教育适应生活说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目的一、历史演变1957年提出:毛泽东内容: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一个教育方针2006年内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基本精神)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单选,重要)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2、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5)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6)共产主义社会达到全面发展。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简答,次要)(一)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德育(1)含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内化和外化。(2)基本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3)主要任务: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4)意义: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2、智育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1)含义: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2)意义: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3、体育(1)含义: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2)意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3)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最重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4)内容: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军事体育(5)组织形式:①体育课: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4、美育最早提出: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美育书简》(1)含义: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层次: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最高层次:创造美又叫做审美教育蔡元培:美育代宗教(2)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3)任务: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4)实施途径: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观点由马克思提出(1)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任务: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证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46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