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述题1.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答:2.结合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谈谈在实践中如何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答:教学过程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从认识方面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从实践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就学生而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发展智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一)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有:(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2)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3)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4)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二)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遵循:(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要切实做好理论教学工作,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动机、目的及方法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教学,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5)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培养能力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去。(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做好科研工作,提高科研的能力,并结合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3.结合实际谈如何贯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培养能力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能力之发展;改变考试与评价方式。4.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答: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情况来看,高校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问题,主要反映在:1、校—院—系或院—系之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上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2、学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3、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4、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趋同和模仿现象也十分严重。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学效率。第三,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第四,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制度。第五,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总的激励机制。第六,深化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5.联系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答:(1)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的基本涵义(2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具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这是高校教学过程特有的原则。(2)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联系(2分)一方面,高校教学内容是据前人科研成果加工而制定的,因而教学是以前人科研成果总结出来的各种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另一方面,教学又是科研的前提和继续,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使人掌握前人的科研成果,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是开展新的探索。因而,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科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3)结合实际,如何贯彻。(6分)端正观念。要使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及时把科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前沿性和探索性,把科学研究列入教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让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使他们成为高校科研的重要力量,为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研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答: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它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方面特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这种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之上的,高校学生在年龄上处于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已初步具备了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非常渴望得到教师人格上的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靠自身的知识优势和教师权威,更主要的是靠责任心和义务感来维系。师生在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现在高校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关系过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沟通,缺乏合作与互助的精神。而且双方的交往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这一小天地,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团、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渠道交往。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这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高校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责任感强,将精神和行为统一起来。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使由学生体现出来的,学习使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应明确学生使自己的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中本质的东西并加以科学分析,采取正确的指导措施,才能换来学生的积极回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才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7.请谈谈通才教育论与大众教育论的内涵及两种教育的现实选择。答: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不完全属于高等教育目的问题,它是指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但与高等教育的目的直接关联。因为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在受教育者面的宽窄上,而受教育者面的宽窄直接表现为多少人能受到高等教育,哪些人能受到高等教育,最终决定这些人在社会中的发展方向、所处地位及作用的发挥。(不全)8.试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答: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结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同时要在教学时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善于提出问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9.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认识答: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才有价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教育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是当的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体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等教育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不能重复“一边倒”的做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但切实措施尚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10.谈谈您对“立德树人”的理解。答:“立德树人”的本意是指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它强调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且强调了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说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第一,“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认真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加以正确引导;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目标细心体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名人事迹的熏陶与指引,使学生树正德、立志向。第二,“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者,才之帅也。”学校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第三,“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53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