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四节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第五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纳克斯的理论麦克道格尔和肯普的理论基本观点资本跨国流动最直接的动机是利润,而且是产业资本的利润引起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资本局限性只解释为通过借贷进行跨国资本流动的没有把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区分开来纳克斯的理论麦克道格尔和肯普的理论局限性仍然没有区分;没有阐明资本流动的方式;没有谈及投资者没有提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Hymer)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InternationalOperational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中提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资产投资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形成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基本观点技术优势资本筹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优势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理论评价1.积极影响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2.局限性研究基础是战后美国制造业少数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垄断优势理论还带有很强的绝对性无法解释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内部化理论(TheTheoryofInternalization)背景巴克莱(PeterJ.Buckley),卡森(MarkCasson)《跨国企业的未来》(1976)和《国际经营论》(1978)。卡森,《跨国企业的选择》1979,进一步理论分析。拉格曼(AllanM.Rugman)1981,《跨国公司内幕》,扩大了内部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内部化理论基本观点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产业特定因素(Industry-SpecificFactor)区位特定因素(Region-SpecificFactor)国家特定因素(Country-SpecificFactor)公司特定因素(Firm-SpecificFactor)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的成本资源成本通讯成本管理成本国家风险成本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的收益跨国公司统一协调各分支机构业务活动,消除了外部市场的“时滞”。利用中间产品差别价格或转移价格获取利润。利用技术优势控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消除了因外部市场上的垄断因素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避免了市场不完全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TheoryofProductLifeCycl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背景维农,1966,《经济学季刊上》《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提出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和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消费者的偏好因收入不同而有所差别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市场间沟通成本随空间距离增加而增加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方法会经历可预料变化国际技术转让市场存在非完美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产品创新阶段(NewProductStage)产品成熟阶段(MatureProductStage)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意义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择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间因素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的选择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缺陷将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决三项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分开,与跨国公司同时整体考虑这三项决策的实际不符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以特定时期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背景展开研究的,所以这一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发展中国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为比较优势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小岛清(KiyoshiKojim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中的资源禀赋或资本—劳动要素比例的假定基本是合理的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无关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同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都可以统一到比较成本理论上进行解释日本的对外投资时要创造和扩大对外投资应从比较成本的角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或产业进行分析应在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对外投资应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比较优势理论理论意义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基础是两国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论点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融合起来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运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因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在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小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产业概念,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比较优势理论局限性符合20世纪80年代前日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但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量投资。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邓宁(John·H·Dunning)试图建立一种全面的理论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因和影响对外投资发展方向的因素1977年邓宁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会议上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跨国企业:这种理论探索》中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阅读材料——约翰·邓宁简介约翰·邓宁(JohnHarryDunning)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国际投资理论专家教授。英国里丁大学国际经营荣誉教授,美国新泽西罗杰斯大学新泽西州荣誉教授。邓宁教授为世界国际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其70年代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作为无可替代之理论一直影响至今。80年代他开始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对象之先河。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主要说明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认为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的时候才可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若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及内部化优势则可选择许可贸易方式,若仅具备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出口方式。约翰·邓宁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经济学研究,在该领域和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方面出版个人专著、合著以及主编著作42部,最新出版成果有《困境中的全球化》和《改善全球化》。前者是一个两卷本论文精选,收录了他过去30年卓有影响的国际经营研究成果,于2002年由爱德华·埃尔加出版社出版。后者为编著,于2003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在与萨琳安娜.伦丹修订其1993年首次出版的广受赞誉的教科书《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阅读材料——约翰·邓宁简介邓宁教授是英国雷丁大学国际经营荣誉教授和美国新泽西罗杰斯大学新泽西州荣誉教授,曾任北美、欧洲和亚洲一些大学的访问教授,现任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技术与企业发展部主任的高级经济顾问,曾担任伦敦一家经济学与管理咨询公司“经济学家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阅读材料——约翰·邓宁简介邓宁教授是瑞典的阿普萨拉大学、马德里自主大学和安特卫普大学的荣誉博士,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荣誉教授。曾任国际贸易与金融协会主席和国际经营学会主席。由彼德.巴克利和马克·卡森编辑的纪念邓宁教授的文集于1992年出版。由彼德.格雷编辑的收录了邓宁教授在罗杰斯大学成果的第二本纪念文集于2003年出版,同年还出版了由约翰·坎特威尔和拉吉尼什.纳鲁拉编辑的《国际经营与折衷理论》,以纪念他对国际经营研究的理论贡献。2002年,邓宁教授在管理学会于丹佛举行的年会上被授予“卓越的国际管理学者”荣誉称号。邓宁教授是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杂志编辑顾问委员会主席,并在其他一些编辑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任职。阅读材料——约翰·邓宁简介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观点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一、资产性的~;二、交易性的~;三、规模经济优势规避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将使得企业所有权优势丧失自然、经济、制度和政策因素造成的区位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理论意义弥补以前国际投资理论的片面性继承了海默了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吸收了巴克莱内部化的观点,增添了区位优势因素引入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变量因素来对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将这一理论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动态化分析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学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局限性认为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与近些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多元化的现实不符。该理论几乎综合了其他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缺乏独创性。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因素等量对待,未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仍然停留在静态分析。探讨了选择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种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依据,但在对其依据的探讨中,缺乏对跨国公司管理这一环节深入研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发达国家,还是无解释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典型案例——三星的国际化之路三星曾一度是廉价货的代名词,三星也曾采取过分追求规模化的产量以谋求价格制胜的经营方式,在国际市场上没什么地位和影响力。美国《商业周刊》的数据显示:三星2000年,三星品牌开始发力,此后一路飙升,从2000年的43位,价值522001年的42位,价值642002年的34位价值,83亿美元,到2003年的25位,价值108亿美元,2004年已经上升到22名,仅以1位之差排在索尼之后,成为亚洲第二大品牌。早在1993年,三星就认识到只有国际化和复合化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三星陆续将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还将研发、设计、研究所等都逐步迁往欧美发达国家,以跟踪最前沿的技术。三星在1993年大规模提拔了一批在海外经营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才,晋升在海外技术方面具有特长的人才。典型案例——三星的国际化之路三星最先选择在美国和德国建立销售机构有一定的必然性。20世纪50、60年代的韩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技术领先、市场容量大和自由度高都给三星提供了机遇。而德国电器制造业长久以来尽显欧洲产品的精致、卓越和华
本文标题: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69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