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主讲:徐成发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主讲:徐成发学习要求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条件。2、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确立情况。3、了解首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4、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5、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6、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7、了解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斗争的情况。8、了解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主讲:徐成发统一战线,是我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胜内外敌人的基本武器之一。中共在成立后不久,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共产国际和列宁的理论上、实践上的积极帮助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在内的民主革命联盟),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革命果实被国民党新军阀所篡夺。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主讲:徐成发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一、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条件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一、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条件(一)、理论依据——马恩列的有关论断(二)、客观依据——必要性、可能性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二、中共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二、中共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一)、从“不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到“党外联合”1、“一大”斗争策略的不成熟2、1922年4——5月,广州党团会议决定“党外合作”的政策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二、中共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二)、从“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方针的制定1、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改变对国民党的看法2、“二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方针的制定3、1922年8月,杭州特别会议,初步确定了“党内合作”的方针4、“三大”正式确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二、中共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党内合作”方式确定的原因第一、国共合作,共同掀起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挽救民族危亡,是时代的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国共两党为推进中国革命进程,有合作的愿望和要求。合作具有可能性,必要性。第二、但在合作方式上,国共两党由不同而达到共同。一是,中共要求实行“党外合作”。但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只同意“党内合作”。“党外合作”是一厢情愿,此路不通。二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客观现实面前,中共领导人完成了认识上的转变。三是,共产党员以个年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并不影响中共的性质,反而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四是,“党内合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先例。在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员加入印尼的资产阶级联盟,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五是,“党内合作”,也有利于中国革命和我党力量的发展,共产党可以以国民党为号召,由秘密转为公开,并取得广东这个公开活动的地区,发展党员和工农运动,从而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二、中共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三)、联合对象的确定从“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到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关于合作的对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经历了一个寻找、认识、选择、确定的过程。1920年夏,列宁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学说。远东会议后(1920年7---8月),共产国际根据列宁的指示,帮助中共在中国寻找结盟的对象。中共“一大”前,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以及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都把吴佩孚、陈炯明错误地当作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可以与之结盟的对象。1921年12月底——1922年1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应国民党邀请,在张太雷陪同下到达广西桂林,访问孙中山。通过与孙中山的几次长谈和在广东的调查,马林改变了原来的错误判断,明确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共产国际应该支持国民党;同时要求中共也应“放弃他们对于国民党的排斥态度”,“与国民党建立友好关系”,乃至“加入国民党”。但中共领导人并未接受马林意见。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迫使孙中山离开广州而逃难上海。1923年2月,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陈、吴的反革命面目彻底暴露。在共产国际的积极帮助、影响下,中共领导人终于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态度和政策。1922年6月1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和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主张》)”,并据此作出了“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到1923年6月,党的“三大”终于确定了同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即正式制定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酝酿阶段党的成立——1923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1923年初——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阶段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从内容上讲,有两个方面中共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逐步制定了统一战线政策,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苏俄和中共上午帮助下,对国民党实行初步的改组,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国民党“一大”,终于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一)、孙中山的思想转变和对国民党的改组1、共产国际和中共对于孙中山的真诚帮助2、孙中山对国民党的改组工作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大会概况2、主要内容3、大会意义——国民党性质的变化4、注意两个比较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A、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同。新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孙中山主张建国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只有发展到宪政时期才给人民实行宪法,因此,他对人民的信任是有限度的。同时,新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也没有提出工人的八小时工作制。B、革命前途的不同。新三民主义没有确认其革命前途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但从它的民生主义的内容来看,其前途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共则主张在民主革命革命彻底胜利之后,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新三民主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共产主义之异同处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C、指导思想的不同。新三民主义的世界观是民生主义,它体现了孙中山思想的二元论。孙中山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唯心主义体系的,但他又吸收了一些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分。而这些是与共产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相同的。D、革命彻底性的不同。新三民主义者中除了哪些最忠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外,他们理论与实践是不一致的,缺乏彻底的革命性。而共产主义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一致的,具有革命的彻底性。新三民主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共产主义之异同处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A、关于民族主义新、旧三民主主义之异同处旧三民主义规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反对满清的种族压迫,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新三民主义规定:“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发展:坚定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并确认以“民族自决权”作为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B、关于民权主义新、旧三民主主义之异同处旧三民主义规定:“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三民主义规定:“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即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而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则实行专政。发展:给予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一定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群众要求民主和自由的愿望。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C、关于民生主义新、旧三民主主义之异同处旧三民主义规定:“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避免贫富悬殊,预防社会革命。新三民主义规定:“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规定凡有独占性质的大企业大银行归国家经营,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发展:规定了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改善工人生活的问题。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新、旧三民主主义之异同处总之,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表明国民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共产主义还相差甚远。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新、旧三民主主义之异同处总之,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表明国民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共产主义还相差甚远。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四、国共合作的成果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四、国共合作的成果(一)、黄埔军校——首次合作结晶1、建立原因和经过2、军校的组织机构和教育工作3、军校的历史贡献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四、国共合作的成果黄埔军校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四、国共合作的成果(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1、国民革命军的建立2、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四、国共合作的成果(三)、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1、兴起2、发展3、高潮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四、国共合作的成果(四)、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1、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革命运动中的插曲•左右派之争•刺廖事件•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反对戴季陶主义•反对西山会议派•蒋介石的反共篡权活动(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四、国共合作的成果(四)、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2、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革命的高潮(一)、北伐前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二)、北伐战争的历史进程(三)、北伐速胜的原因(四)、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1、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师出有名,得到多助;2、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组织、推动,中共坚持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提出了正确的革命方向和军事战略方针,进行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3、北伐军的英勇善战,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4、前所未有的革命武装和民众的结合,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参加与大力支持;5、苏联政府和人民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大力援助6、各派军阀内部的腐败和深刻矛盾。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四、国共合作的成果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
本文标题:第三讲-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69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