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孔子简介概述(孔子的一生)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出现。•政治上,分封制遭破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以勇力闻于诸侯。•叔梁纥[hé][gē]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颜征在。•颜父对三个女儿问道:“陬大夫叔梁纥的父祖辈六代积德必出圣贤。虽然他年纪大且性情急躁,但这不值得犹豫不决,你们三个谁能够嫁给他做妻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没有回答,颜征在上前对父亲说:“听从父亲您的决断,还有什么好问的。”颜父说:“就是你能嫁给他了。”他便将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播放视频孔子的父母和出生•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了,埋葬于防。孔子当时年幼,长大后不知道父亲的埋葬处。母亲颜征在死后,孔子先浅葬母亲于五父之衢。然后,四处询问父亲的墓址,直到郰曼父的母亲告诉了他。孔子才依照礼的规定,将父母合葬于防,并为之造坟,坟高四尺。孔子将父母合葬孔子的故乡•曲阜[qūfù]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播放视频(孔庙: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一生•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君子有三立:谓立德、立功、立言。•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青少年时期2、齐国经历3、从政鲁国4、周游列国5、晚年结局孔子一生的经历•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19岁娶亲。•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一、青少年时期•逐渐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便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2、齐国经历•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播放视频•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甚至怀疑他为间谍,于是不得不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播放视频是可忍,孰不可忍•1、原意是指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2、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播放视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处】《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白话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3、从政鲁国•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孔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播放视频2个孔子任鲁国司寇像夹谷会盟四、周游列国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诗经》书影《周礼》书影五、孔子晚年(专修教育文献整理)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这六部古籍有些(春秋一书为孔子所作)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做了整理工作。精益求精的孔子•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十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再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孔子因材施教•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请教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重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礼仁以人为本。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人二[仁]思想主张:“仁”的学说二、孔子学说仁核心1、仁者亲(爱)亲(亲人)为大。《中庸》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4、苛政猛于虎。《礼记》5、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请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仁”的含义1、爱亲人和其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二、孔子学说仁核心1、仁者亲(爱)亲(亲人)为大。《中庸》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4、苛政猛于虎。《礼记》5、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请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仁”的含义1、爱亲人和其他人。2、统治者实行德治。3、自身要克己复礼。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忠二、孔子学说仁核心一、仁的内容:一切美德总称1、爱亲人和其他人。2、统治者实行德治。3、自身要克己复礼。二、仁的实现方法1、忠2、恕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孔子希望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礼二、孔子学说礼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请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礼”的含义周礼: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二、孔子学说礼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如何评价孔子“礼”的观点?评价: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有进步性;但强调等级名分上尊下卑,这是保守性。“礼”“克己复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克己复礼”体现了保守的一面•1、孝的思想:养(奉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敬(从内心真正尊重父母,满足父母意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中庸思想:不偏不倚,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双方保持均衡,以中、正、宜为标准,但也主张变通(权变)(过犹不及、不可则止:用之则行,舍之则藏)•3、个人修养•(自省;知过能改;充实自我、不求闻达;严于律己;安贫乐道;评价别人要深入考察;辅仁进德;见义勇为,舍生取义;•4、政治思想:•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正名,名正才能言顺;一身作则;主张德治,但不排除刑罚;取信于民;改善民生;举用贤才•5、天命思想:•畏天命,不主张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而是要秉持天道而行,遵循自然规律•6、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德育首位;学无常师;持之以恒;学思并重;温故知新;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7、大道与小道的关系:•重视大道,反对拘泥于小道•8、大节与小节的关系:•讲大节大信,不拘泥于小节小信,衡量标准是是否符合义•汉平帝时封“褒成宣尼公”•唐代加封为“文宣王”•元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世祖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走上圣坛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93•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历代评价•天不生夫子于中国,中国当如何?曰不夷狄如也。——《樊川文集》卷六•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罗大经《鹤林玉露》历代评价•夫子之道,不可须臾去也。不闻之,是无耳也;不见之,是无目也;不言之,是无口也;不学之、不思之,是无心、无精爽也,尚可以为人乎哉?——李觏(gòu)历代评价•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历代评价•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
本文标题:孔子简介概述(孔子的一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72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