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40年来中国行业性别构成变化趋势
龙源期刊网年来中国行业性别构成变化趋势作者:杨慧张子杨来源:《人口与经济》2019年第04期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摘要:运用D指数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行业性别构成研究发现,行业性别隔离程度总体增加了一倍,行业总体及内部性别构成的变化趋势并非一成不变,行业性别隔离程度增加年份是减少年份的1.71倍。性别和工作获得途径对性别均衡行业就业机会具有显著影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容易在高收入行业就业。建议增加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女性比例,为高学历女性实现科研梦创造条件;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消除求职应聘对进入性别均衡行业的限制,促进行业内男女协调发展。关键词:行业性别构成;行业性别平等;行业性别隔离;性别均衡行业;变化趋势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9)04-0122-13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9.04.009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获得经济独立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女性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能否和男性一样平等就业,已成为反映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指标。同时,行业作为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内部性别构成对于反映女性经济参与和性别平等至关重要。自1978年至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我国行业门类由12个增加到20个,分行业职工人数由1978年的9499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2467万人《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8》表1-1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行业门类和就业人员规模不断增加,分行业性别构成情况如何?女性能否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高收入行业中男女比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性别平等的行业门类数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女性建功立业、在共享共建中有更多获得感?上述问题亟待进行专门研究。一、文献述评以往学者从行业性别隔离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方法、隔离现状与变化趋势、行业性别歧视的理论解释与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有关概念界定与分类方法研究有学者认为行业性别隔离分为水平隔离和垂直隔离两种形式,水平隔离指男女在某一行业中的比例与在全部劳动者中的比例不一致,表明某些行业存在对某一性别的进入门槛;垂直隔离指男女在同一行业中的职位和薪资水平不同,表明行业内部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对待[1]。在行业分类方面,国内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和分类方法,将行业分为2至13类不等,详见表1。2.有关行业性别差距与变化趋势的研究龙源期刊网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行业性别差距明显。兰道(Rendall)认为美国就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很多女性从事服务业工作[11]。艾琳(Irene)等认为瑞士女性多被限制在教育、医疗保健和餐饮住宿等少数行业就业[12]。国内学者基于1990年“四普”行业性别构成认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女性比重高于男性,建筑业和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男性比重高于女性。在“四普”的13个行业中,女性比例低于25%的有4个行业[13]。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女性聚集行业和偏女性聚集行业,男性大多集中在中高收入行业[14]。有学者对农民工性别分布研究发现,男女农民工存在行业隔离,女性农民工较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薪行业[9]。尽管如此,仍然有少数学者认为行业性别差距不明显或变化不大。有学者基于麦可思2008届全国本科毕业生抽样数据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行业性别隔离现象并不明显[5];另有学者认为大学生行业选择不存在性别歧视[15]。有学者进行行业性别隔离国际比较后,认为我国行业性别隔离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在行业性别隔离变化趋势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近年来不同行业的性别隔离有所增加[17]。有学者认为2000—2010年我国各省市城镇单位行业性别隔离度呈上升趋势,东部经济发达省市的行业性别隔离指数虽高但增速较缓;西部欠发达省市行业性别隔离指数虽低但增长速度较快[16]。即使不考虑地区差异,运用D指数、Ds指数、Ip指数及O(x)指数等不同方法测度的不同产业内部性别差距均不断加剧[1,18-19]。特别是将2010年行业性别差距与十年前相比,女性行业结构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传统行业的男性化程度提高,十大垄断行业中女性所占比例下降[1,14]。中国行业性别差距呈扩大趋势与世界上许多国家行业性别隔离程度降低的趋势背道而驰[20]。此外,从山东性别构成差异较大的10种行业来看,1982—1990年情况虽略有改变但变化不大[21]。3.有关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解释与影响因素研究有研究指出不但性别在进入不同行业中存在显著差异[21],而且性别歧视在各种行业分割中表现得最普遍、最广泛[6]。女性因在进入更高收入部门时存在进入壁垒,因而更易进入较低收入的部门[4,22]。另有研究发现,女性在收入最高和最低的行业都存在进入优势,特别是高收入服务业,女性由于性别特征而存在进入优势[6],高收入行业中的女大学生比例要高于男性[15]。蔡昉、张车伟的研究显示,在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等13个行业就业的女性认为“职业天花板现象在女性群体中表现更为严峻”[23]。另有研究指出,女性进入商业、居住业和公共服务业与进入工业的比值比显著高于男性[24]。以往学者运用拥挤理论、排队理论对行业性别歧视进行了理论解释。拥挤理论认为女性由于被排擠在某些行业外,并密集在另外一些行业内,此时女性密集行业的女性劳动力供给过多,使得行业内女性工资下降。排队理论认为,女性在求职和升职过程中,排在整个队伍中等靠后位置,所能选择的行业也只能是收入中等偏下的行业[1]。此外,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区域、户口性质、经济发展程度对行业进入具有重要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进入较高收入的行业;工作经验对大部分女性的行业进入呈倒“U”型影响;位于中东部地区以龙源期刊网及城镇或拥有非农业户口男女劳动者更有利于进入到高收入行业工作[1];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性别隔离指数通常也会较高[18]。4研究述评以往对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行业进入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内容,对本研究的模型建构具有较大参考意义。然而,以往文献较多集中在研究周期相对较短的行业性别差距方面,在我国改革开放走过40多年历程,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于较长时间周期,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行业性别构成的变化趋势,以往研究尚未涉及。二是以往对于行业性别差距与变化趋势并未达成一致认识,需要运用全国性、权威性数据作进一步探索。三是对于性别均衡行业的进入限制以及性别与高等教育的交互是否会影响行业性别构成,以往研究尚未涉及。本研究基于上述三方面不足,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性别平等状况,对行业性别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二、研究设计1.概念界定本研究主要涉及高收入行业、低收入行业和性别均衡行业三个概念。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都是指按照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序后,将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视为高收入行业,分别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将收入最低的三个行业视为低收入行业,分别包括“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15年三个最高收入行业的年均工资分别为132788元、112935元和90786元,是城镇单位全国平均工资的2.10倍、1.79倍和1.44倍;三個最低收入行业的年均工资分别为31947元、41773元和45524元,占城镇单位全国平均工资的50.52%、66.05%和71.98%。低收入行业,特别是“农林牧渔业”收入水平亟待提高。性别均衡行业是根据以往研究分类及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的规定目标,将分行业中女性比例占40.0%—49.9%的行业视为性别均衡行业。根据城镇单位分行业性别构成看,制造业(41.28%),批发和零售业(46.6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0.8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3.8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2.47%)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2》“表1-13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和“表1-16各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相关数据计算得来。龙源期刊网个行业属于性别均衡行业,年均工资分别为551924元、604498元、47046元、45524元和74301元,性别均衡行业的平均工资介于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之间。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在分行业性别构成中,除了少数属于女性或偏女性聚集行业、性别均衡行业外,大部分行业属于男性或偏男性聚集行业。为促进行业性别平等,一是需要有更多女性进入到男性或偏男性聚集行业,二是需要更多男女劳动者进入到性别均衡行业。与第一种促进行业性别平等的方法相比,鉴于男性或偏男性聚集行业平均工资更高、女性进入阻力更大,可以推断第二种方法的进入难度相对较小。本研究基于排队理论,提出研究假设1:与男性或偏男性聚集行业相比,女性在进入性别均衡行业时,排队位置相对靠前,更容易进入性别平等行业。以往研究发现,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与受教育程度、性别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进入高收入行业;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进行低收入行业。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较容易进入低收入行业。本研究拟将性别与高等教育进行交互分析,提出研究假设2: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进入低收入行业的可能性随之减小。很多研究发现,普遍存在的“限男性”“男性优先”等招聘性别歧视,限制了女性平等就业机会。与求职应聘相比,组织安排更容易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亲友介绍和自己创业在跨越性别藩篱后,更容易通过女性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在性别均衡行业实现就业。由此本文提出第3个研究假设:与求职应聘相比,组织安排、亲友介绍和自己创业更有利于进入性别平等的行业。3.所用数据本文所用数据包含宏观汇总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宏观汇总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该年鉴提供了1978—2015年城镇单位分行业男女职工数量。微观调查数据来自201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调查范围为全国18—64岁男女两性公民,有效样本量为29671。该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PPS抽样方法,具有样本量大、代表性强的特点,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工作获得途径、行业类型、工龄、区域等信息,能够满足本研究对性别均衡行业、高收入行业、低收入行业进入的模型分析。结合我国退休年龄政策,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的年龄限制在18—59岁,共获得21966个有效样本。4.分析方法基于研究需要,本文选择如下研究方法。(1)邓肯指数。邓肯指数又称D指数,由邓肯(Ducan)于1955年提出,经过改良后成为国际上直接衡量性别隔离程度的主要指标。有学者运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同龙源期刊网指数计算的结果非常接近,该学者建议性别隔离研究者,在测度方法上可以优先选择D指数,然后根据研究需要再选择Ds指数或其他指数[16]。鉴于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规模大且稳定,D指数能很好地反映行业性别隔离情况。计算公式如下:其中,Fi和Mi分别表示女性和男性在行业i
本文标题:40年来中国行业性别构成变化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83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