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政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2、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3、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2、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2、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2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导入新课】以《清明上河图》和材料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导入,有人说宋朝是文人的天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的政治。【进入新课】一、北宋的建立多媒体出示材料:千秋疑案陈桥驿,衣着黄袍便罢兵。——清·查慎初阅读并思考:这句诗讲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只有七岁,其手下赵普策划兵变,当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成语。总结宋朝建立的情况: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宋太祖)都城:开封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过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课前准备◆◆教学过程3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③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强化中央集权针对唐末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现象,大臣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治国建议。“稍夺其权”:“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制其钱谷”:“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杯酒释兵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史海趣闻——宋代官帽表格总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中央、地方。3、分析其影响: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过渡:如果回到宋朝,你会选择过何种生活?(文人?军人?还是其他?)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4——余秋雨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原因:材料: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2、表现:①重文臣,轻武将②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材料: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问: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分析: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材料: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代科举考试非常发达,教育在民间较大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文人世界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条件。相关图片展示。材料:宋太宗在位22年,举行8次科举考试,共取中6000余人。任用的宰相9人,科举出身的占6人。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宋汪洙问: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分析概括: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从历史影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5观念。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的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拓展延伸:宋朝政治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小结: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略。◆教学反思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北宋的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85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