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积极的语言实践-语文教学的美好姿态-部编语文教材使用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探索
积极的语言实践,语文教学的美好姿态——部编语文教材使用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探索作为语文教育的履思者,在大数据时代下,尤应以积极的语言实践,建构美好的语文姿态。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路径。一是找寻个性与共性的感点——于凝滞、困惑处感受语言之美;二是探寻文本与技术的触点——于吉光片羽中领悟思想艺术之美。暨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在突破重难点时,于解疑、质疑处,因势利导,让学生体验、领悟语文之美。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概念:什么叫“语文要素”?其实,语文要素并不是一个新词,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是语文要素,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是语文要素,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要素,还有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属于语文要素。有人提到过语文元素,语文要素的落地问题。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语文元素”与“语文要素”的联系与区别呢?语文元素是基于语文学科课程这个本体来说的,它涵盖的容更多,刚刚提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策略与语文学习习惯等都隶属于这个畴。而语文要素,是上述语文元素中相对于中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语文知识、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最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必须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就是不可或缺!无论教学哪一篇课文,牵扯到的语文元素都是很多的,我认为那些被列入教学目标的才能称之为语文要素。因为是“要素”,才会成为教与学关注的重点,成为教学行为的着力点。要素,是一堂课的主产品,其他元素是与之相伴而生的副产品。当下,很多同行都在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问题,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聚焦语文要素,确保其在课堂落地,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只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容的不确定性,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部编本语文教材有诸多创意,其中有一点就是,在文本的编排上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组元的方式。哪位老师能具体谈谈语文要素在部编教材中到底是如何呈现的?人教版教材设有“单元导引”,主要从学习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这实际上就是对本单元学习应该关注的语文要素的揭示。听说部编版教材借鉴了这一特色。如果是这样,那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研究“单元导引”的容,从中发现、把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实践,落实到位。在部编教材中,不管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在重要处都有“标识提醒”,还大多用第一人称,读起来非常亲切,很容易让学生树立自己是学习主人的意识。譬如,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材构思巧妙。以二年级上册课文为例,《大禹治水》中“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这句话中“泛滥”一词上方有标识:联系下文,我知道了“泛滥”的意思。而在下文中,“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等句子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泛滥”的意思。《葡萄沟》一文中“五光十色”的下方也有标识:联系上文,我知道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这一整册教材中就这两处,一处联系下文,一处联系上文,这样巧妙的设计,关注了学习方法,聚焦了能力生长,利于学生真正体会并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独具匠心。语文园地中的标识就更为丰富了,譬如:“我会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我发现‘芳、放、房’的读音和‘方’接近”;“我从火车票上也能认识很多字”;“爸爸的鞋像小船,弟弟的鞋像鸟窝”;等等。这些标识,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设了路径,也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部编教材在语文要素的揭示上用心良苦。编者还将这些要素分成若干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例如,在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青蛙写诗》一文课后就有这样一道题目:“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课文的阅读中认识逗号、句号。这也就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1.结合插图,分别说说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分别是什么模样,像什么。2.把文中的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找出来,从课文中分别圈画出逗号、句号和省略号。3.课件出示小蝌蚪、水泡和水珠的图片,引导学生与书中的标点作比较。4.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对三个标点的认识。看,就这样,学生通过看插图、找标点、对比学,较好地了解了三个标点符号的特点。在后面练习数句子的实践中,学生又进一步加深了认识。由此可见,透过课后练习题,教师能够准确地找到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即教师所要传授的语文知识,学生所需提升的语文能力。与此同时,课后习题也为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预案设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让教学不再迷失方向。我以为仅仅在文本教学解读层面有“要素”意识还不够,还应该胸怀全局,有“语文要素”的层级渗透意识。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做到“瞻前”,即关于这一要素上一学段、上一单元已达到的水平,还要“顾后”,即这一要素在本学段、下一学段还要在哪些方面实现新的递进式提升。我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对语文要素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也更加感性了。虽然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其并没有否定语文知识系统与完整的重要性,只要我们不是刻意为之便不是问题。换个角度说,语文这门学科现代化的进程,也应该是语文知识体系系统化、科学化的进程。语文知识的明确、系统和完整,恰恰是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深入研究与深刻体认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语文学科建设得以深化的具体外在体现。部编语文教材对语文要素充分凸显,为我们解决了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语文要素的落地,我们应该怎样来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又该做出哪些调整呢?知道了教什么,接下来自然就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我觉得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有“板块”意识。“板块式”教学设计较“直线型”教学设计而言,较强地凸显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过程。“直线型”教学设计是串讲串问,碎片化教学一线到底,目标任务不明确,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而“板块式”教学设计,聚焦“核心要素”,课堂把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板块,以活动的方式通过“板块式”推进,层层深入展开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核心目标的达成,实现语文要素的落地。语文要素若要落地,还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要能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学生生动的语文实践。没有了实践,语文要素就15只是抽象的语文知识,不会转化为活的知识,更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谈不上语文素养。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言语实践中经历学习。当学生出现“愤”“悱”状态时,教师可伸出援手,做出适当引导。为确保语文要素落地,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设计上,主变“直线型”为“板块式”,在学程设计上,主变“倾听讲解”为“实践活动”,直指当前语文课堂的弊端,开具了“济世良方”。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深受启发。可是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质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那么还有哪些相关因素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呢?语文教学需要科学性,但并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传递与能力操练。我们一定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游戏精神,因为游戏精神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我们提出“让认知活动充满游戏精神”,顺应了儿童的天性。游戏精神并不等同于游戏。“让认知活动充满游戏精神”,它是指一种课堂的样态,这种样态是平等的,快乐的,自由的,轻松的,和谐的,融洽的。它的核是寓教于乐。因此,认知活动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它是一种开放的、生成的对话活动,应该侧重于情境的设置,让认知活动成为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成为一种乐趣无穷的审美过程。在认知活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含有游戏特质的语文实践活动,一定会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情趣盎然,一定能够激发出学生在的生命活力。我们还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心理。以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长度为例。小学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有意注意保持时间有限,也就是15分钟左右,所以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中间插入游戏活动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在今天的研训活动中,洁老师在课堂上安排了两处这样的游戏,但是并非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与教学情境高度吻合,实现了无痕衔接。学习《古朗月行》后,为了让学生放松,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轻轻打着拍子哼唱《小小的船》这首儿歌;在教学“和大人一起读”《谁会飞》时,教师鼓励学生走下台,与后面听课老师一起读这首小儿歌,不仅解决了“大人”不在场的问题,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向成人。与老师的互动交往、合作对读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还有效缓解了学生长时间端坐的疲劳。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长时间地正襟危坐是不可行的。儿童需要课堂设计充满新奇感。对于充满新奇感的情境,儿童总是表现出莫大的兴趣,有了兴趣,便没了疲劳,所以才会有“乐此不疲”这个成语。就今天我所教学的这节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而言,活动设计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儿童在轻松愉悦的话语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展开交际行为。我始终用一个个情趣盎然的活动来推动口语交际实践的进程。教学伊始,用故事情境将学生带入童话的世界;当学生情动而思维萌发时,再通过课件创设的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及语言表达提供支架。向小兔子推荐方法,扮演小兔子向妈妈介绍运南瓜的办法,夸一夸帮助自己的同学……就这样,学生通过讲述、对话、表演、评价等多种言语交际实践,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是教师想当然想来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定要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个区间着力、用力、努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一线老师最有发言权,应该充分自信,教学不要轻易跟风,不要迷失自我。像识字教学,就不一定都要研究字理、追溯字源。汉字是逐步发展丰富的,演变过程很复杂,都往回寻根,有时不但搞晕了学生,甚至还会引起争议。例如今天一位老师教“影子在后”的“后”时,出示了甲骨文“后”,并解释说,在古代这个字表示君主、帝王,字形就是君王发号施令的样子。这样处理,就把简单的事情整复杂啦!无关的信息干扰了学生的认知。而且在古汉语里,表示方位的“后”字写作“后”,与表示君王、帝王的“后”不是一个字。只是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才合并为一个字的。学生在哪里会有发展,我们教学的智慧就应该在哪里用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富有智慧的课堂。
本文标题:积极的语言实践-语文教学的美好姿态-部编语文教材使用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86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