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内容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目的——与“学而优则仕”(二)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三)教育的内容——伦理道德为中心(四)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五)教师的人格与素养二、孟子的教育思想(一)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二)理想人格——培养“大丈夫”(三)道德教育的方法三、荀况的教育思想(一)性恶论与外铄说(二)教育的内容(三)学习方法(四)论教师教学内容四、墨家、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五、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美德由教育而来(二)“产婆术”与启发式教学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目的(二)教育的体系七、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一)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二)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三)“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八、《学记》与《雄辩术原理》(一)《学记》(二)《雄辩术原理》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形象:在民间“圣化”----由一介布衣到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神化”----在封建朝庭,是礼教的化身,无冕之王。素王。汉代——册封为“褒成宣尼公”唐代——加封为“文宣王”宋代——加封为“至圣文王宣王”元代——增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两代——改“王”为“师”“至圣先师”之封号始立孔子的形象:在知识分子中,知识化先生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僵化”----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维新化”----从明清启蒙主义思潮开始“丑化”----从太平天国开始在漫长的历史中,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不停地受到崇拜、敬仰、追捧,也不停地受到菲薄、扭曲、利用乃至抨击。孔子的形象: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自述生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1、教育的目的——“学而优则仕”孔丘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治世贤才——仕。孔丘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有:士、君子、士君子、君子儒、圣人。其中以“君子”出现最多。孔丘代表平民中士阶层的利益,是政治改良主义者。(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2、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教育的目的——“学而优则仕”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修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士君子中介——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治人见利思义,见危受命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他要培养人人才政治人才圣人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无类”的解释有三一是民族;二是阶级、阶层;三是制度。“有教”是“无类”的前提。有,本义是取得、占有,引申为存在、发生等义。“有教”的解释有二一是孔子在训导弟子们,要取得、拥有教育的资格本领,开展、普及教育。孔门后辈弟子重为师传道,似可确证此意。二是孔子在一般性地论述,一个国家要高度重视并发展面对全社会的教育事业。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教育的内容——四教培养方向——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基本内涵——四教:文、行、忠、信四种学问课程设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材名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从政君子,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四)教育的原则与方法1、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外察内省——道德认识的主要途径乐道守仁——道德情感的最高境界立志有恒——道德意志的集中表现慎言敏行——道德行为的普遍标准(四)教育的原则与方法2、智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由博返约。3、教学方法①学、思、习、行学(闻、见、问)→思(三思、慎思)→习(复习、温故而知新)→行(笃行、行必果)3、教学方法②启发诱导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③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④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五)教师的人格与素养1、师生平等、教学相长2、以身作则、闻过则喜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爱护学生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二、孟子的教育思想(一)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性善论”之义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性善是人类种系得以发展的前提性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二、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必须行和可能性在于: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人皆可以为尧舜重视自我修养提倡日三省自身的“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①持志养气②动心忍性③存心养性④反求诸己由于善端是人心先天固有的,故不须外求,后天的教育,只是要把被物欲诱拐的良知寻找回来。二、孟子的教育思想(二)理想人格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丈夫”大丈夫的外表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人伦”即守“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孟子的教育思想(三)道德教育的方法1、深造自得——不轻信盲从,经自己的思考而有所取舍。2、盈科而进——循序渐进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4、专心致志孟子认为人们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其天资的高低。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三、荀况的教育思想(一)性恶论与外铄说1、“性伪之分”性生物(先天)之性恶伪社会(后天)之性善2、“性伪之合”性与伪的对立统一3、“化性起伪”通过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使得“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二)培养目标——大儒知识广博,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对从未闻见的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处理好国家事物。(将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三大类)(三)教育的内容重视古代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的学习。“善假于物”——指人善于借助文化知识来丰富自身儒家学说集大成者三、荀况的教育思想(四)学习方法1、闻见知行①闻见人的感官触觉是学习的起点,基础知识的来源。②知“知通统类”: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贯”,即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前所未遇的事变,措施对于事变的合宜一如符节相吻合。知识教学的方法:“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把握事物及其关系。“虚壹而静”——“心”是藏与虚、多与壹、动与静的统一。(三)学习方法③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2、戡天假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荀况的教育思想(五)论教师教师通过施教参与治理国家。教育把教师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其尊师思想对后世“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讨论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1、重视教育的作用2、以礼为教3、以德为治4、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5、以儒家经典为教材6、学以致用(浅层次的)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深层次的)1、伦理性特点。它把世间人物关系最终归结为伦理关系,把社会、人生问题的最终解决视为道德的解决。2、程序性特点。从思想的秩序到社会、政治的名实相符、井井有条是儒家追求大治的根本标志。3、和谐性特点。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情理合一的从调节方式到人生境界的根本途径。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不同点类别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与伪合一政治主张仁仁政仁义礼法培养目标人—士—君子大丈夫大儒、成人、圣人师生关系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深造自得,不轻信、不盲从尊师、重师、教师为治国之本、师云亦云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智者生而知之愚者学而不知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教育的作用唯上知下愚不移内发说外铄说教学方法中者学而知之心本位化性起伪学习方法学思习行持志养气深造自得闻见知行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四、墨家、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1、环境决定人性“素丝说”2、培养目标:“兼士”“兼士”的标准:厚乎德行——道德高尚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强博乎道术——掌握知识技能墨翟(约前468—前376年)(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3、教育内容——突出科学技术、重科技知识①政治和道德教育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通过“尚同”统人们的视听言行。通过“节用”、“节葬”、“非乐”制止费民、耗财。通过“非命”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强不息。②科学和技术教育注重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③文史教育“非乐”,认为只须学好于实现“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并多实践即可。(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三表法一表:“有本之者”----立论要以历史的经验和知识为本。二表:“有原之者”----立论要以民众的经历为依据,以丰富自己的见闻。三表:“有用之者”----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5、知识观闻知——间接知识,文字记载,他人言传的知识。说知——类推而来的知识。亲知——直接知识,从自身经理和体验中来的知识。6、教育方法①主动②创造③实践④量力(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7、道德修养方法“贵义兴利”“食力节用”“耻过诽非”“集体修炼”四、墨家、法家的教育思想(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1、商鞅的教育主张禁百家之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耕战结合严刑峻法李悝(约前450-前390)商鞅((约前390-前338)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李斯(约前280—前208(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2、韩非的教育主张①教育观——绝对的“性恶论”②教育内容——法制教育中心论③教育方法——刑、教、养结合④人才观——培养“明法”“行法”的人才儒、墨、道、法教育思想比较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年类别儒墨道法创立及发展孔子(前551-前479)孟子(前372-前289)荀子(前313-前238)墨子(约前468-前376)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时诞生)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李悝前455-前395、商鞅前390—前338、韩非前280-前233、李斯前280-前208人性善善齐善恶恶政治主张仁、礼(有区别的爱)兼爱(无区别的爱)无为而无不为法治政治立场贵族平民失意的贵族君王代表阶层文士武士隐士谋士理想社会西周尧、舜原始社会初期未来与时俱进儒、墨、道、法教育思想比较类别儒墨道法教育的作用扩充善行素丝说反对学校教育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四无(无己、无功、无名、无情)培养明法、行法之人教育的方法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启发式虽不叩必鸣闭目塞听以社会教育取代学校教育教育的内容六经、六艺科学技术绝仁去义法、耕、战承师关系孔子师老聃(老子)墨子师儒学李悝师子夏韩非、李斯师荀子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五、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P175(一)道德哲学古希腊早期的哲学为自然哲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重在说明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而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当研究如何解释为什么生成某种东西。(二)美德由教育而来一切人心灵和德行的善就是知识,知识又是从教育中得来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二)“产婆术”与启发式教学(三)“产婆术”与启发式教学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心灵里,寻求真理必须从探求个人内心世界开始,知识探索的过程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然而,知识和美德在人的心灵中又处于睡眠状态,需经教育唤醒。“苏格拉底法”第一步讽刺,即通过问答从对方的观点中引出矛盾,使其否定所肯定的东西。第二步为助产术,即在否定已有观点以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第三步为归纳,即通过讽刺否定个别、偶然、错误的东西,通过助产术找到正确的东西,也就是由个别到一般。
本文标题: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94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