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政治最新热点试题集锦
高三政治最新热点试题集锦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回答1—5题。1.自2000年以来,农业部投入34亿元资金,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受益农户达375万户。以“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为标志的新农村在中国大地上涌现。该计划的实施反映了国家财政具有A.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作用B.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C.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作用D.有效地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作用2.读漫画《歪嘴和尚》。这位领导之所以“念歪经”是因为他没有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脱离人民群众C.形成来源于客观世界的意识D.以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理论作为指导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国家在此行使的是①政治职能②经济职能③对外交往职能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这表明①只有处理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实现最优目标②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新事物成长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要通过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农民”的意义在于A.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B.弥补市场经济的盲目性C.履行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D.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济效益6.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从各国的现代经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小农社会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都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问题。这段话说明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普遍性④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4年国家采取的支农措施中央财政支农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增加300亿元116亿元28.4亿元4.7亿元每年减负48亿元每年减负70亿元396亿元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5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有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材料二:2004年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情况粮食播种面积全年产量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扭转连续两年下降局面增加4000万亩左右扭转连续四年减产局面超过3877万吨2936元6.8%注: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9422元,实际增长7.7%。材料三:我国广大农村的交通、住房、医疗、就学等方面的困难,依然是制约农民致富的重要因素。农民就医难而因病返贫,或者子女上学难,因昂贵学费返贫等现象仍然存在。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的扩大有可能危及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新世纪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答:(1)材料一反映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采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材料二反映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种植面积和产量止降转升,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并且差距仍在扩大。(4分)(2)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采用财政、税收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4分)(3)①政府是履行国家职能、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反映。(3分)②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是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农民返贫现象严重,这些客观现实也要求政府充分履行经济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分)③政府具有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3分)8、表一:A市“十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城镇居民8.7%10.3%11.4%11.7%11%农村居民4.2%4.1%4.3%8.8%8.5%表二:对A市农村部分情况调查数据统计公布进城务工人员中高中学历以上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收看央视农村频道农产品加工率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明白绿色食品和白色垃圾之意占总人口比重30%10%5.5%3%10%20%材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问题:(1)表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表二反映了A市农民哪些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3)结合表一、表二和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一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答:(1)表一说明“十五”期间A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但从2001年至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2004年、2005年,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帮农的政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从表二可以看出,A市农民科技意识、参加社会保险意识、产业化经营意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3)结合表一、表二和材料,A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做到如下几点: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尤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②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③加强农村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④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十一五”规划建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将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并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这一过程①是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②可以实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③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④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2.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学习和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委员们对“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的上述活动A.体现政协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作用B.表明了政协是重要的国家机构C.发挥了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D.是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中,延续了50多年的“计划”提法首次变成了“规划”,回答3、4题。3.上述变化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被破除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该是通过来实现。A.国家的宏观调控B.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C.对企业生产项目的计划和管理D.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管理4.“计划”改“规划”,虽一字之差,内涵却不尽相同,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这体现了党A.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B.执政能力的增强C.发挥了依法参政的作用D.在国家结构形式中处于中央地位5、(不定项)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时理念发生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这说明A.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C.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D.同时同步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回答6、7题。6.下列属于货币政策的有A.调整利率B.发行国债C.调节税率D.出台粮食保护价7.实施“双稳健”政策的共同目的是A.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B.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C.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D.控制投资增长,抑制过热消费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特殊性2、2005年9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进行考察时指出,东部沿海地区建设和谐社会要走在前面。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是因为①维护社会稳定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前提和基础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应对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各种挑战和风险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④维护和发展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四、个人所得税改革2005年8月23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虽然只有两处主要改动(一是提高起征点;二是严格征管),却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下,首次举行个税扣除标准的听证会。在此基础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起征点为1600元。决定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回答1—4题。1.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工薪阶层纳税人从占缴纳个人所得税总人数60%减少到26%。这说明税收的作用是①组织财政收入②进行经济调节③实行经济监督④调节社会财富分配A.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2.2005年9月27日进行的个税扣除标准听证会将被载人史册,因为这是中国最高立法机关举行的第一次立法听证会。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过程体现的原则是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对人民负责原则③依法治国原则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A.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3.个税起征点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以及公众踊跃报名参加听证会并发表自己的诉求,说明A.公民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力B.公民具有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C.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受国家保护4.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过程,体现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是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个人所得税改革成为2005年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据此回答5-6题。5.(不定项)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听证会2005年9月27日在北京举行。根据听证会陈述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整理的听证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成为审议、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召开听证会A.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举措B.是对立法机关的监督,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C.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D.说明我国立法要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6.(不定项)按照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这表明A.税法是税收的
本文标题:高三政治最新热点试题集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03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