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40×1.5=60分)1.《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求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有道之士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在于他()A.借鉴了前人的经验B.看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D.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有人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会效益,第三才是经济效益。”这种说法()A.只看到生态效益,却忽视经济效益,是形而上学的效益B.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C.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D.是科学的生态观,对西部大开发起决定作用3..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任何东西占据一个自身相等的处所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总是占据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所以也是静止的。这就是著名的哲学悖论“飞矢不动”。从哲学上看,这一命题()A.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D.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4.荀子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刘禹锡说:“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这两句论断共含的积极思想是()A.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B.人类对自然界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C.天与人互相依存D.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不可抗拒的5.台湾作家林清玄写了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②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③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④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6-7题。6.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C.社会和个人的统—D.继承和创新的统—7.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8.“善奕者,得势。初学者,顾子而不谋势,得小利而失全盘。”从哲学上看“谋势”就是要()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着眼全面看问题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9.唐朝诗人杜荀鹤在题为《小松》的诗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新事物总是弱小的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③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④要辩证地看问题,促进新事物成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回答10-13题。10.“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③B、③④C、③D、④11.“望梅止渴”说明了()(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④12.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促进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13.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14.“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5.“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6.“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17.“人定胜天”思想()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18.“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19.“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①④B、①③C、②D、①③④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他认识客观事物做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22.“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23.“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4.“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25、“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27.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28.“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来自农民的创造和党对农民伟大实践的高度总结,也必将在农民的创造和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我们要在稳定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推进农村改革;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政策。”这段讲话体现了()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③坚持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④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传统的天然放牧改为集中圈养,用电气化、电脑化手段控制禽兽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等。然而,家禽家畜却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天地,降低了抗病能力,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发生传染性极强的疾病,进而间接影响到人类。据此回答29—30题。29.由于圈养,家禽家畜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天地,因而降低了抗病能力,进而影响到人类,这说明()A.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B.相继出现的现象之间具有客观的因果联系C.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的特性30.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A.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必须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D.必须承认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将大量泥沙带到中、下游,使中、下游河床淤积严重。但近年来,一些根雕艺人发现,在黄河中、下游的河道中,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具有独特的形状,经加工,成为颇具欣赏价值的根雕作品。据此回答31—33题。31.人们利用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雕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其前提是()A.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B.尊重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C.掌握根雕的技术D.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物的变化规律32.人们能够利用被泥沙覆盖、浸蚀的树木,做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这说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B.意识依赖于物质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3.根雕艺人将枯树制成根雕作品,启示我们()A.应解放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B.应改变自然规律,推陈出新C.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D.只有没有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近半个世纪荒漠化速度加快,和毁林(草)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活动有直接关系。今天,西北人从全国大局出发.为子孙后代着想,做出了退耕还林(草)、野外禁牧的重大抉择。运用所学知识,完成34—35题34.荒漠化速度加快是由于人们()A.没有认识到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否认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C.没有认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D.只顾眼前利益,违背了客观规律35.荒漠化速度加快给我们的启示是()A.必须承认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B.做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必须承认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耕地稀少的我国某地区,多年来,为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树被伐,草被毁,农民有了“饭碗”,山坡却没有“被子”。一时的温饱,却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回答36—37题36.从哲学上看,该地农民不懂得()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C.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7.“一时的温饱,却隐藏着日后的危机”。包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看待新事物要有创新精神C.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否定旧事物D.事物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38.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某些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39.“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其积极意义在于()A.鼓励人们看问题从整体着眼B.要求人们不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C.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D.鼓励人们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和自觉性40.新启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将原守则第二十条最后一句“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中的“敢于斗争”去掉了。这一修改的哲学依据是()A.先进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过时的B.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龙会中学高二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卷一.单选题(40×1.5=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二.简答题(15分)41、某市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识到股份制是摆脱困境的有效办法,但他们没有盲目进行股份制改造,首先他们对全市62家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查,共有3家大型企业,15家中型企业,51家中小型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他们对3家大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15家中型企业分别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对44家小型企业分别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破产、兼并、租赁和出售。一年来,他们勇于探索,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经过努力,该市国有企业终于扭亏为盈。上述材料中是怎样做到主、客观相统一的?(7分)42.材料一:小清河是山
本文标题:高二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04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