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年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_1
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计划的决策活动。教学设计以规划和布局的形式,对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做出创造性的决策,从而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查看!二年级数学量与教案1比较一、阶级分析二(5)班有50名学生。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二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意识明显增强。然而,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优秀的学生思维活跃,说话积极;中级学生在班里几乎“默默无闻”;对于资优学生来说,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方法也不合适。他们对每一个基础知识的掌握总是慢很多。因此,这一学期的教学应该继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方法的改进和习惯的培养,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教材分析(a)教学内容这学期的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初步认识角度;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2);观察物体(1);测量比较;知道时间;匹配(1)。(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标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了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2、初步了解线段,会测量整个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了解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就会用一个三角形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学会画线段,角度,直角。3.掌握100以内加减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掌握100以内的加减估计方法,实现估计方法的多样性。4.了解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公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所有乘法公式,能够熟练计算两个位数的乘法。5.能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了解轴对称现象,能在正方形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镜像对称的初步认识。6.理解统计学的含义,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对条形图(一格代表两个单位)和统计表有初步了解,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关于问题解决1.体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明白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有和同学一起解决问题的经验。4.学会表达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和结果。情绪和态度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一些与数学相关的事物充满好奇,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们可以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经验,有信心学好数学。3.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比如观察、运算、归纳,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在数学活动中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5.经验教学难点:100以内的书面计算加减法,数学实践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三、教学措施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南,应结合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以防止学生增加学习负担。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采用游戏教学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我们应该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5.合理安排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作业,少一些死板的练习。6.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二年级数学量与教案2比较浅析教材通过第一学期“比较长度”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授一些测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初步了解线段。米和厘米是两种基本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生动的表征,就可以正确地用于估算或实际测量,也就容易掌握单位之间的进度。比如学生形成实际长度为1厘米、1米的样子,就不会犯“1米=10厘米”的错误,有可能用这个样子来做一些简单的估计,比如估计窗户的宽度和高度都在几米左右。相反,学生可以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和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线段的概念与直线密切相关,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无法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所以教材这里不教直线,只教线段,通过对线段的直接描述来解释什么是线段。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让学生知道cm和m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cm和1m的长度概念,知道1m=100cm。3.让学生学会用标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为限)。4.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标尺(只有整厘米)测量并画出线段的长度。三、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措施教学重点和难点:1、初步建立1厘米、1米长度的概念2.用标尺测量并画出线段的长度突破性措施:1.注意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2.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外观。3.掌握线段的教学要求。四、课表这部分可以分4个课时教。“长度单位厘米”的教学设计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些礼物,放在盒子里。你想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打开盒子,拿出来看着对方,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打开盒子观察交流)第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感知对象可以用同样的工具测量1.使用学习工具测量相同长度的边。老师让学生选出他们最喜欢的一个物体。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报告测量结果,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老师:你数学书的短边不是最长的吗(学生分组操作,分组汇报,让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测量书的短边,会得到同样的结果。)2.使用学习工具测量不同长度的边。(电脑展示了两张数学课本和铅笔盒的图片,演示了用回形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刀测量铅笔盒的长边。)测量完后,老师问他发现了什么(小刀比回形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长)。老师:如果把刀换成回形针,看看会怎么样。(多媒体演示了用回形针测量铅笔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铅笔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6个回形针。)总结: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我们知道测量对象应该使用相同的工具。3.实践活动。(1)处理第2页“做某事”中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2)处理第2页“做某事”中的第二个问题。(学生用新铅笔测量自己想要测量的物体的长度。他们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和几个人合作,最后互相沟通,报告测量结果。)(3)处理第2页“做某事”中的第三个问题。(多媒体展示题目内容,讲解题目含义,允许学生估算,计算机验证。)(2)知道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测量1.认识统治者。老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物体的时候,测量了一遍又一遍。多麻烦。什么东西方便测量?(标尺)老师让学生拿出一把尺子看一看,能找到什么(数字、勾号、cm),老师介绍勾号和“cm”;并向学生解释“cm”是长度单位。2.知道长度单位“cm”。知道1cm有多长。(电脑演示从0到1的长度为1cm)老师:你觉得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的长度也是1cm吗?在尺子上找1cm给同桌看。(小组活动)(2)感知厘米有多长。(1)测量边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的长度。(2)感知1cm有多长(老师带领学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立方体,右手慢慢拿走,告诉学生拇指和食指的间隙在1cm左右,让学生记在心里)。闭上眼睛,想想1cm有多长。睁开眼睛,画一张1cm有多长的图。(3)在生活中寻找“1cm”。(1)例如(电脑显示图钉,请仔细观察并演示其长度为1cm)。学生在生活中寻找“1cm”。(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测量或者目测)汇报与沟通。3.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请拿出黄色的纸条,试着量一下有多少厘米。(动手测量结束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讲述测量方法。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测量时尺子的0刻度要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面对几厘米。)老师:请用这种方法再测一次黄纸条的长度。第三,巩固应用,提高内化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练习1中的问题1(第6页)。2.通过学生用厘米量物体的练习,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1(第6页)中的问题2~3。(学生自己测量,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分组交流)第四,回顾与组织,反思与改进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先总结,老师最后总结)(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可以使用相同数量的物体。(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测量。(3)用尺子测量物体时,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面对几厘米。二年级数学量与教案比较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看一看、比较、测量等实际活动,知道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外形,能用尺子(限于整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学难点:用学生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只有整厘米)教学过程:一、会话的介绍同学们,谁比妈妈和老师高?谁矮?多高?多短?给我中风。你能确切知道有多高和多短吗?“高多少”和“矮多少”实际上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需要使用长度单位。第二,探索新知识(a)统一长度单位古代人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是怎么做到的?(给出示例1的场景图。)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张开双臂测量石头的宽度,用一”或英尺长度是标准数量对象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老师总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几把尺子。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一步(zhm)、一步、一步(tuu)来测量。几千年前,古人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让我们用一英尺来测量桌子的长度。(老师和学生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老师问:我只量了3”。我们都测量同样的桌子。为什么结果不一样?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逐渐明白,每个人一只脚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后续:如何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老师总结:因为测量用的标准不同,长度单位也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可能与事实不符。这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理解长度(二)整体感知,理解厘米1.观察尺子,了解刻度这些垂直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称之为刻度线。每个数字都面对一条相对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所以我们称这个刻度线刻度为O,后面的那个呢?(音阶1……)我们来读读这些音阶。尺子上有这样一个字母——cm,有的同学尺子上有“cm”字。其实cm是意思是厘米。“厘米”是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短物体的长度,通常以“厘米”为单位。2.认识1cm。老师指出,这个0的尺度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意思是从这里开始。来自雕刻从0度到刻度1的长度为1厘米。(板书:1cm)尺子的哪一段长度也是1cm?谁来上来指出来?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用手势):2号标尺到3号标尺的大格子长度是1厘米,3号标尺到4号标尺的大格子长度也是1厘米。规模4到规模5怎么样?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个大格子的长度为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子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1cm的长度怎么样?(很短。)对,1cm真的很短。后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长度在1cm左右?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课件呈现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长。用一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大概有一厘米宽。1cm能说一句话吗?3.认识几厘米。老师:刚才学生都知道1cm左右,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0到3,O到7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教学示例3(逐个测量)。(1)拿出课前准备的东西注意,用手把它的长度画下来,说可能是几厘米,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子的刻度O对准注意的左端,然后看着注意的右端对着几厘米。纸条的长度只有几厘米。提醒学生将直尺平放在被测物体的侧面,沿物体的直边测量,测量时将直尺压紧。(2)尺子断了,最小刻度是2。你还能算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衡量?(把尺子的刻度2对准音符的左端,然后看着音符的右端面对几个,把大的数字缩小,就是这个音符的长度。)第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4页的“动手”。让学生
本文标题:2021年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_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09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