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年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优秀教案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类比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以下是小学数学教案汇编,欢迎咨询!小学数学教案1单位目标:1.了解并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小数除法计算。2.会解决知道一个数的分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3.理解比率的含义,知道比率与分式、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率的基本性质。该比值可以简化并正确计算。4.能够运用比率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单元焦点:了解并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值的含义,用比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单位困难:了解小数除法的算法,用列方程解决小数除法的问题第一课:小数分频和整数分频的含义教学目标:1.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含义是一样的,掌握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规则。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理解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总结计算规则,能正确运用规则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计算,正确总结和应用计算规则。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为旧知识铺路(课件演示)1.复习整数除法的含义(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规则:知道两个因子和其中一个因子的乘积,计算另一个因子。(2)根据已知的乘法公式:56=30,写出两个相关的除法公式。(305=6,306=5)2.口头计算下列问题36第二,探索新知识(一)、教学实例11、课件展示自学大纲:(1)展示插画和乘法应用题,学生做列算。(2)学生将这道乘法题改编成两道除法题并求解。(3)把100克变成公斤,300克变成公斤,得到三个分数乘除公式。2.学生在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3.全班报告:1003=300(g)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个盒子有多重?3003=100(g)b,水果糖300克,每盒100克,能装多少盒?300100=3(箱)3=(kg)3=(kg)3=3(箱)4.引导学生比较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经过小组讨论得出以下结果:小数除法的意思和整数除法一样,就是两个因子的乘积已知在一个因素中,找到另一个因素。是乘法的逆运算。(二)练习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P28“动手”(3)、教学实例2(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试卷,分组讨论操作,如何将试卷平均分为两部分,找出每部分多少钱。(2)小组汇报了操作过程,得出结论:将一张纸平均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都属于这张纸。(3)引导学生将数字和形状结合起来,通过比较不同的折叠方式,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a,2==,各为2。b.2==,为每份。(4)如果论文平均分为三部分呢?让学生从以上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运算对比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范围更广。4.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公式2和3,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规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三、课堂评价(课件演示)1.计算332051062.解决问题(1)一辆卡车在2小时内消耗10/3升的燃料,人类是如何2.这两部分谁来讲?教学后记小学数学教案二“一个数的分数是多少”这个稍微复杂的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中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一个分数的意义来解决分数乘法中的两步应用题。2.发展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多几个或少几个找出量是多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为旧知识铺路(课件演示)1.口头回答:什么应该被视为“1”单位的数量,谁是相应的数量?一块布被用来做衣服。(2)用了一部分钱,还有剩余。(3)已修复一条道路。(4)水结冰,体积膨胀。(5)A数小于B数。2.口服配方:(1)32是什么?(2)有多少页?(3)绿化可以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哨声经过绿化带后降低了。降低多少分贝?(4)绿化可以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哨声,经过绿化带后才是原来的那种。现在人们听到多少分贝?3.能否将口诀计算中的问题(3)和(4)合并成一个问题?4.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例子4,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乘法的稍微复杂的应用问题”。第二,探索新知识(一)教学实例21、课件展示自学大纲:1)画一个线路图,分析问题的意思,找到解决办法。2)告诉小组图片中的每个部分代表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线图完整。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行计算。2.学生报告:溶液1:80-80=80-10=70(分贝)溶液2:80(1-)=80=70(分贝)3.学生讨论两种解决方案的区别:两种方法都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个想法来自减去总额的一部分;第二种方法是找出部分量和总量的比较关系,然后用它来找一个数这个零件的数量是用零件有多少的方法来计算的。4.巩固练习:P20“动手”(二)教学实例31.看了问题,理解了问题的含义,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是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2.引导学生把句子翻译成“婴儿每分钟跳得比青少年多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重点让学生说说谁跟谁比,把谁当成单位“1”。3.出示线路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二的解题方法,学生自主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溶液1:7575=7560=135(次)溶液2:75(1)=75=135(次)4.巩固练习:P21“动手”(让学生在列出公式后,谈论公式的各个部分代表什么)三,班级的评价练习5,问题2,3,4,5。1.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句子分析,根据举例指导的解题方法找出谁比谁更优秀。代表单位“1”的量是谁?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和照顾贫困学生。2.组间解决问题,全班汇报,老师点评。第四,谈收获,找困难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设计意图: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一个数是多少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微复杂一点的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还是按照教学例一教给学生的答题步骤进行分析答题,找出单元“1”,画一个线路图帮助理解。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坚持线图,直观地理解问题的含义,引导学生从量和量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1.通过体验、研究、类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倒计时的含义,让学生体验提问、探究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求倒计时的方法。2.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习惯,愿意通过合作活动与人交流。3.通过学生自主实施实践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互易的含义,如何找到互易。理解互惠的含义,掌握互惠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倒数计算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为旧知识铺路(课件演示)1.口头计算:(1)640(2)3802.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倒计时”,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展示主题:对倒计时的理解第二,新拨款1、课件展示知识目标:(1)什么是倒计时?如何理解「互动」?(2)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3)0和1有倒数吗?这是什么?2.教学倒计时的意义。(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课题组学习,然后向全班汇报。(2)学生报告研究结果:乘积为1的两个数是倒数。(3)提示学生说出“相互”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称为倒数)(3)倒数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相反)3.互惠教学法。(1)写倒数:要计算分数的倒数,只需改变分子(数字3闪烁并移动到分数的分母位置)和分母(数字5闪烁并移动到分数的分子位置)的位置。(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6=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1有倒计时吗?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两个积为1的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为1。)(2)有没有倒计时到0?为什么?(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不等于1,所以没有0的倒数。)5.同桌,互相交谈,老师巡视。三,班级的评价1.练习6,问题2:2.辨别力练习:练习6,问题3,“真假”。3.公开培训。3/5()=()4/7=()5=1/3()=1四,课堂总结你对“倒计时”了解多少?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倒计时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和自学充分了解本课的内容。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我通过自学和讨论让学生知道了“倒计时”的含义。其中有些概念点还是重点,比如“互动”,所以我也适当提问。至于倒数的计算方法,我也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一个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0”和“1”倒数的特例,我并没有忽视,而是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教学后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一和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教案3(1)圆的周长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和圆周率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周率公式,正确计算圆周率。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圆周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周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物理投影、圆、绳、尺、罗盘等。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1、课件展示一个方形花坛和一个圆形花坛。问:这是什么形状?围着花坛跑,哪个长,哪个短?学生试着:(1)看哪一个得到定义:围成一个圆的曲线的长度称为圆的周长。第二,探索新知识(一)周长的公式推导。1.探索和学习。(1)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2)学生发表意见,讨论自己的方法:a、用一根线,绕一圈,减去多余部分,拉直,测长度。可以得到一个圆的周长。b、把圆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直接测量圆的周长。c,用绳子的一端钉一个小球在空中旋转。那么你能知道空气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一个圆的周长可以通过滚动和绳索测量来测量,但有局限性。今天我们要探索一个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2.动手实践。(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习工具的圆,报告自己测的直径和周长,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2)介绍手表,问你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什么关系?(3)能否验证圆的周长总是比直径的三倍多一点?(4)阅读教材P63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3.1415926535.是一个无限非循环十进制数。3.得到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c=*dC=2r(2)解决新问题。1、解决情况中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修改。2.教学示例1:圆形花坛直径20m,周长多少米?小紫行走轮直径为50m。轮子绕花坛旋转多少次?分组出解决方案,全班交流。第一个问题:如果d=20已知,C=?根据C=d203.14=62.8(米)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50cm求小自行车C=?c=d50厘米=0.5米0.53.14=1.57(米)轮子绕花坛转几圈?62.81.57=40(周)答:它的周长是62.8米。轮子绕花坛转40圈左右。三,班级的评价1.求以下问题的周长。(60分)第65页练习15,问题12.真或假。(40分)(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2)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3)C=2r=d.()(4)半圆的周长是周长的一半。()第四,课堂提问。在这个班学习你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设计意图:这节课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1、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从课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得到公式后及时解决问题问题,体现数学课的应用价值。2.注重动手操作,深刻理解公式。为了探索公式,我改变了过去,教师示范教学方法,但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知识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运用实验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后记:小学数学教案4教学目标:1.在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来认识圆的对称轴。2.让学生认识到,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无数对称轴。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操作中所学平面图形对称轴的理解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件演示)1.举一个轴对称物体的例子。如蝴蝶、
本文标题:2021年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优秀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15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