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辩论稿:是否应当增加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比重
是否应当增加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比重一辩稿: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开宗明义,基础教育,指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而在先期进行的教育形式。艺术课,指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和经典性的课程。今天我方判准为:增加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比重能否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基于此标准,我方论述如下:第一,当今基础教育中增加艺术课的比重具有必要性。一方面,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教育目标。在“唯分数论”的趋利性下,教育考核变成了评分排列,教育目标变得狭隘。在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中,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了其创造力。而从更长远的利益出发,综合型人才将成为全球市场生存的决定性因素,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成必由之路。若不加以改变,势必会阻碍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转变,不利于素质教育观念的推广。另一方面,现如今,我国从事艺术领域的人员的公众认可度以及社会地位并不高,大部分人对艺术存在歧视和偏见。加上艺术课实际比重远低于名义比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就亟待改革来缓解矛盾激化。由此可见,增加艺术课的比重势在必行。第二,当今基础教育中增加艺术课的比重具有重要性。增加艺术课的比重,契合了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能够实现基础教育的真正价值。知识膨胀的信息社会里,教育的效益比效率更为重要;选择知识、利用知识变得更为重要。以“量体裁衣”般的教育方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会使基础教育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其次,增加艺术课的比重,会从更高层面健全人格,实现个人的准确的自我定位。我们增加艺术课的比重,并不是要培养一个艺术专业型人才,而是要增加其人文素养,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让发展之路愈发闭塞。第三、增加艺术课的益将大于弊。基于对现实和长远利益的考量,将人的发展至于全部发展行动的中心,扩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已成为解决全球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我方承认现阶段学生背负着太多的课程压力,但从小进行的通识全面教育,将有效的将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一整合。我方也同样认同城市和农村、优质学校同边远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但可以使东部地区的艺术课比重的增幅高于偏远地区,这从另一方面来看,偏远地区的文化课比重要高于东部地区,进而,会有利于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实现向素质教育的平稳过渡。我方也同样相信,师资等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会带来发展的瓶颈,但政府的重视力度增加,增加并落实教育投资,辅以媒体的引导,将会有效降低后期人才培养的成本。综上,感谢大家。攻辩稿以及相关的改进意见:1.贫富差距导致教育不公(可以)您方认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增加艺术课比重会导致贫富教育差距增大,因此不应该增加艺术课比重对吧?好那按照您方逻辑,虽然我们在全国上下普及教育,但是贫困偏远地区教育仍然无法与发达地区抗衡,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公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或者减轻教育的开展呢?同理,您方片面指责加强艺术教育带来的教育不公,而小看艺术课带来的巨大价值显然是狭隘的。况且出现了差距您方不去想办法弥补差距,而是直接否认对国家有利的政策,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您方通过这种原本存在的绝对贫富差距论证您方观点显然不合理。从另一方面看,假设我们今天将城市艺术课比重增加到15%,而把农村艺术课比重增加到13%,从比重看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有了更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是不是既提高了城乡学生的艺术素质,又无形中缩小了城乡学生在文化课中的差距呢?结论:可是我们的整体素质是在提高的,这有利于我们向素质教育过度。2.艺术课影响学习您方认为艺术课比重的增加会减少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进而影响学生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对吧?那好,首先基础教育包含很多阶段,我们重点加强课业较为轻松的时期比如小学阶段的艺术课比重,就可以有效规避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感觉问的不好QAQ)那么是不是文化课时间多一些就可以了呢?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每天都过得像备考一样就符合您方的要求了呢?刚刚的盘问中您方也说目前的现况是文化课侵占了艺术课的时间,就算我们且不说是否应该在法定9%的基础上再去增加艺术课,就当前来看不就应该让文化课把侵占艺术课的时间还回来,增加艺术课的实际比重吗?我国目前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而您方仍在以应试教育的标准看问题,未免过于保守了吧。(上边内容可以放在小结)对方辩友,艺术可以开拓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您方是否赞同?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艺术带给人更加开阔思维方式,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可见艺术教育并非耽误了学习,反而有助于人对事物的认知与学习。显然您方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当在基础教育中增加艺术课比重,是不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以后文化课的学习?)3.艺术课难以保证您方是否认为基础教育中智育比美育、德育更重要?(不是)可是从当前艺术课占基础教育的比重来看显然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均衡培养,完美说明我们应该增加艺术课比重。您方是否知道,当前中国法定的基础教育中艺术课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那您方是否知道我国目前实际的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比重是多少?调查显示东部发达地区的艺术课仅仅能勉强达到最低标准9%,而且这一部分还有水分,其他地区可想而知。所以您方所说的比重合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周连三节课都不能保证,艺术修养是当代人理应具备的一种素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中国,如果不从基础教育开始增加艺术课比重,那您方认为该如何提高?(显然,对方辩友提供的方法大都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其效果根本无法与我方观点相提并论。)4.观念落后(结论太长,且像是在突出不能因为人们的观念不认同而不推行这项政策)您方是否认为目前人们的观念导致艺术课比重的增加无法实施?日心说提出时,多少人认为这是荒谬的,无法接受,然而这是否阻碍了后来日心说的普及呢?固有观念很难迅速转变,这我们不能否认,我国教育体制目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很多人还没有真正接受这种转变,但是我们能因为改变困难而放弃对我们有利的改变么?显然不能,因此更需要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人们转变不合理的观念。(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民众思想未转变而放弃一项政策的实施,关键看对于人们的长远利益)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别人说,学习不好啊,去学艺术吧或者提到学艺术第一反应是文化课成绩一般,这是不是反映了相较于文化课,艺术课是有些被公众歧视的?(例子可以换成你的“问您在接受基础教育时有没有艺术课换成文化课的经历?”比这个例子更生动一些~)那您方认为出现了这样的歧视,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改善?今天我们增加艺术课的比重,从政府层面重视起来,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引领民众思想的转变?结论:所以增加艺术课的比重可以引导民众对艺术课歧视思想的转变,从而更好推动素质教育实现5.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您方认为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比重已经很大了,如果再增加就会影响其他课程对吧?那请问您是否有过艺术课被文化课占课的经历呢?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实际比重是没有达到法定标准的。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人们还在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看待素质教育,因此我们更应该增加艺术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实际比重,以此推动素质教育的普及。6.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价值(发现美、生活态度)请问对方辩友,您平时听音乐么?您听音乐是为了成为一名歌手么?没错,我们接受艺术的熏陶并不一定是为了成为艺术家,更多是为了从中获取心灵的慰藉,获得身心的愉悦。所以今天我们说要增强艺术课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旨在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丰富国民的精神生活。7.树立正确审美对方辩友,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等庸俗的所谓艺术流行于部分民众群体,是否说明了目前我国仍有很大一部分民众的艺术修养并不高?当今社会低级趣味泛滥,部分民众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我们才要在基础教育中增加艺术课比重,去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艺术审美观。小结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首先,对方辩友说要加强现有艺术课的落实,而不改变现有艺术课比重,实际在偷换概念,因为落实被侵占的艺术课本身就是提升了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实际比重,对方辩友认为实际比重的增加,不等于比重的增加,显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比重的含义。并且我方提到部分地区艺术课已达到当前规定比例,可学生仍被人们称为书呆子,综合素质不行,证明当前比例已不满足我们发展的需求。第二,对方辩友认为增加艺术课比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但是艺术所带来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想象有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显然对方辩友的论点并不成立。第三,对方辩友认为增加艺术课比重会导致贫富教育差距增大。对此我方给出了农村城市实施不同标准的应对方案,不仅可以保证城乡学生艺术素质都得到提升,还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然而对方辩友只看到现实环境下难以避免的差距,忽视增加艺术课比重所带来的更大价值,这是以偏概全。第四,对方辩友认为目前人们的观念以及社会现实决定不应增加艺术课比重。可是这恰恰反映了社会需要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人们转变观念。今天我们增加艺术课的比重,从政府层面重视起来,就可以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的。第五,提高艺术课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不仅能提高个人素养,还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国家的发展极为有益。综上所述,我方坚定不移的认为,当今中国应该增加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比重。6.作为一个附加价值推动艺术的发展7.培养综合型人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10.家长让孩子学艺术特长,功利性,技法、目的培养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霍金跳舞袁隆平、爱因斯坦小提琴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
本文标题:辩论稿:是否应当增加基础教育中艺术课的比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15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