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高考上海语文卷详解(附《宋若水传》《守约轩记》的全文翻译)-
2020年高考上海语文试卷解析及指导(附《宋若水传》《守约轩记》的全文翻译)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②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古诗文的默写,在平时背诵中一定要精准记忆。另外,默写好后,翻译一下句子,看看句意对否,以防出现错别字。)2.按要求选择。(5分)⑴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D)(2分)A.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D.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A是翁同穌《题厅堂》读书作文,应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着意寻求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读书作文之余,栽花种竹,以美化家园,陶冶情操。寄托了作者追求人格独立,不媚世俗的主观情志。B是清代诗人方薰的自题联。意思是无事时以悠闲自得为乐,时常以静心读书自娱。C.是清浙江钱塘人陈锷写,对于世事能够知足,心中会常常感到快意;人到了与世无争、与人无求的地步,品性自然就高洁了。D.是孙中山的言志联。但愿拥有高远志向,甘愿刻苦学习,潜心钻研,读它十年书。由上面名句解读可知,D才符合题干要求)解题思路:明确题干的要求+对选项中的名句理解准确+辨析出四名句间的差别+结合语境做选择。题干的要求:“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名句理解如下。⑵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B)。(3分)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②③(语意连贯题做题五步骤:①初读知大意--关注陈述对象--主语。②再读各选项--从选项看,先排除或确定。③又读找顺序--时间、空间、事物情感发展、情感的变化、总分顺序…④精读巧排列--从空格前后文内容看。⑤朗读细审定--通读一遍,看语义是否连贯。这三句其实紧承空行前的“外观黑白相映”,第②句是对上一句的解释,第①是对“外观黑白相映”的进一步解释,③显然是个总结性句子,所以放在最后。)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3.第②段中的“发现‘儿童’”具体是指认识到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认识到儿童的特征(2分)/认识到儿童的爱好/认识到儿童的性情/形成“儿童”这一概念(1分)(准确理解短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解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尽量用文中词句。第②段中“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这跟第④段中“这部分童谣……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第⑦段中“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从中可见答案。)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凡属古代儿童文学的童谣均不是为制造舆论而作。B.《北京儿歌》《孺子图歌》等童谣集专为儿童编写。C.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作品只能是儿童文学作品。D.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诗歌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文意推断题,A由文中第④段的“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可推出。B文中第④段的“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无法推断“专为”。C从第⑤段“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一类为识字百科…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看,无法推断“只能”。D看第⑥段,无法推断“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A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A.“儿童文学”与“现代儿童文学”内涵相同。B.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应属于儿童文学范畴。C.某一文学概念与相关文学事实可以不在同一时间产生。D.现代儿童文学不必满足为古代儿童文学设立的判断标准。文意理解题:一定要从文本种找依据。A与第⑧段中“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不一致。B与第⑧段中“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不一致。C与第⑧段中“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一致。D与第③段中“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故选CC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本文以“中国古代是否有儿童文学”为论题,基于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及相应判断标准的事实,根据古代文学实际情况,使用现代儿童文学判断标准的核心部分,对不同门类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一些容易产生的误判进行澄清,最终得出“中国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这一结论。(概括论证思路题。首先要理清行文结构思路,然后概括表示。论题和结论1分,论证过程4分。)7.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请结合下面《龙文鞭影》的节选部分,向小洁谈谈你的看法(4分)名高麟阁,功显云台①。朱熹正学②,苏轼奇才。〔注〕①麟阁、云台:汉代皇宫中的两处建筑,朝廷在此画像表彰功勋卓著的大臣如霍光、邓禹等。②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虽然《龙文鞭影》是为儿童创作的,但我认为该书不应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部分内容如“名高麟阁,功显云台”充满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色彩,不符合儿童心理;“朱熹正学”包含的内容过于抽象复杂,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使用过于浓缩的表达方式,也不利于儿童接受;作者对《龙文鞭影》归属的分析偏离了作品本身,而是着重于对书中故事的讲解,改变了分析对象。(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是否可以归入的判断不作为评分依据,依据所做论述的合理程度给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宋若水传(宋)朱熹①宋公讳若水,字子渊,成都府双流县人。自幼即知刻苦为学。从州举试外省,得奏名,对策廷中,切直无所避,考官不说,犹以冠乙科。授嘉州龙游县主簿。宋先生名若水,字子渊,是成都双流县人。从小就知道刻苦学习。经过各种考试,最终获得了礼部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在就政事、经义等应试回答中,他恳切率直无所回避,考官不高兴,就录取在乙科。被授予嘉州龙游县主簿。②移知神泉县,始至,承废弛之余,首罢追胥①之扰,但以幅纸书负租,与民为期,无敢后者。不数日,尽偿前令宿逋②。邑产黄雀,岁供诸司百万计。公请罢之,民用不扰,而物生亦遂,至今为法。诸司知其治行,徙知嘉州犍为县。神泉民相率留之,不能夺也。后来宋若水被调任神泉县知县,刚到任,一些措施应施行而未施行时,首先停止公差追租骚扰百姓的事,只用一张纸写下所欠的租,跟百姓约定还租日期,再也没有人拖后了。不出几天,全部偿还了前任县令拖欠上级官府的赋税。神泉县盛产黄雀,每年要供给各部门数百万计。宋若水请求停止岁供黄雀,百姓们财用不受影响,而万物也能顺利生长,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各部们都知道宋若水的施政的措施,调任他为嘉州犍为县知县。神泉县的百姓相继要挽留他,但不能改变调令留下他。③除秘书丞,公为书数万言,历数当时刑赏之缪,宰相闻之怒,出公提举江东常平等事。上称公诚实,俾移福建。汀州远且多盗,又名瘴乡,常时使者按行多避不往。至是群盗甫平,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罙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后来,宋若水被授予秘书丞,他写了几万字的信,逐一列举当时刑罚赏赐的错误之处,宰相听到这事后很生气,使宋若水出京做提举江东常平官等。皇上称赞宋若水诚实,使他调任福建。汀州路途遥远而且又有很多盗贼,又叫瘴乡,当时使者常常避开而不前往。到这时众多盗贼刚被平定,死伤之人横陈道路,瘟疫大规模发生,宋若水却精神昂扬地驾车深入,煮好汤药随身带着,亲自慰问病人并给他们喝药。④除湖南提点刑狱公事。衡山浮户③有与土人不相中者,曰:“衡山,国之寿岳④。祠城东故有溪,并城南出。后或凿城北址,导水使西,不能无断地脉。请筑山决水,使复故道。”公曰:“水西出岁久,故道皆为民居。今欲东之,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且寿岳之云,无所经见。就如其言,则国家中兴在西流之后,尤不宜妄有改作。”事乃得已。宋若水后来被任命为湖南提点刑狱公事。衡山没有固定户籍的人与当地人不和睦,他们是说:“衡山是庇佑国运昌盛,福寿绵延的山。祠城东面本来有溪流,在城南流出。后来又在城北开凿河流,导引水向西流,不能无缘无故地隔断地脉。请求修筑山洞引导水流,使故道恢复。”宋若水说:“水从西面流出年岁已久,故道边都是百姓房屋。现在想要在东面开河,就会有几百户居民动荡离散,饱受生活之苦。再说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经典上没有地方记载。即使就像他们说的,那么国家中兴也是在开凿河流,导引水向西流之后,更加不应该胡乱地改凿河流。”这件事才得以停止。⑤被旨摄帅事,飞虎军素骄悍,白昼掠人,吏不敢问。公一以军律绳之赏信罚必士民以是得安其居而军吏亦皆悦服。宋若水奉圣旨治理军事,飞虎军一向骄横凶悍,白天侵掠百姓,小吏们不敢过问。宋若水全部用军律绳之以法,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百姓们因此能够安居乐业,而将士们也都心悦诚服。〔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前令宿逋:前任县令拖欠上级官府的赋税。③浮户:没有固定户籍的人口。④寿岳:指庇佑国运昌盛,福寿绵延的山。⑤奏名:科举考试,礼部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⑥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⑦切直:恳切率直。⑨乙科:古代考试科目的第二等级。又,明清科举,称举人为“乙科”。⑩提举常平官:宋代官名。简称提仓。⑾赏信罚必:指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⑴不能夺也(改变)⑵俾移福建(使)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⑴民用不扰,而物生亦遂(D)A.通达B.严厉C.舒展D.长成⑵历数当时刑赏之缪(A)A.逐一B.严厉C.清楚D.反复(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回答,注重平时积累)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至是群盗甫平,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罙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到这时众多盗贼刚被平定,死伤之人横陈道路,瘟疫大规模发生,宋若水却精神昂扬地驾车深入,煮好汤药随身带着,亲自慰问病人并给他们喝药。(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注意“至是群盗甫定”“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罙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为6个点,1点1分。)18.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公一以军律绳之赏信罚必士民以是得安其居而军吏亦皆悦服公一以军律绳之/赏信罚必/士民以是得安其居/而军吏亦皆悦服。(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19.第②段写到宋若水离任时“神泉民相率留之”,分析神泉民众这样做的原因。(3分)宋若水上任后,不许公差追租骚扰百姓,而与百姓约定还租日期,使百姓不受打扰。停止岁供黄雀,百姓财用不受影响。宋若水的做法有利于百姓,因此神泉民众挽留宋若水。(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1点1分,给满3分为止。)20.第④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4分)宋若水指出,恢复故道会让数百户居民动荡离散,危害极大。而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不见经典记载,不足为据。即使认为地脉影响国运的说法成立,由于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那么恢复故道就会影响大好国运,这
本文标题:2020高考上海语文卷详解(附《宋若水传》《守约轩记》的全文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16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