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练习:专题5+透镜及其应用(全国通用)
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一、选择题1.(2015·广西)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D)2.(2015·南宁)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A)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3.(2015·济南)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B)4.(2014·厦门)如图是宇航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一个镜头,若她的脸离水球球心的距离是30cm,则该水球的焦距可能是(A)A.8cmB.15cmC.20cmD.40cm5.(2015·泉州)如图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B)A.近视眼凸透镜B.近视眼凹透镜C.远视眼凸透镜D.远视眼凹透镜,第5题图),第6题图)6.(2015·揭阳)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烛焰、凸透镜、光屏所处的位置,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下列仪器中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的是(C)A.照相机B.放大镜C.投影仪D.潜望镜7.(2015·南京)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C)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8.(2015·黄石)下列关于平面镜和透镜的应用所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A)A.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B.远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C.对着镜子化妆是利用光的折射成像D.用放大镜查看地图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9.(2015·漳州)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A)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C.二维码是光源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10.(2015·长沙)2014年最为特别的天象之一——“超级月亮”出现于8月11日凌晨,它比正常时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架设了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11.(2015·天津)(多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后的位置如图,此时在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对于该次实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C)A.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照相机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D.投影仪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12.(2015·南昌)(多选)如图所示,凸透镜的应用事例中,所成像性质完全相同的有(ABC)13.(2015·武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A)A.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的缩小实像B.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的放大实像C.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的缩小实像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二、填空题14.(2015·永州)永州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园内严禁游客随地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因为透明圆饮料瓶装水后相当于一个__凸透__镜,它对太阳光具有__会聚__作用,可能引起森林火灾。15.(2015·临沂)如图所示,某同学让太阳光通过透明的镜片照射到白墙上,从图中现象可以看出,此镜片对光有__会聚__作用,用这种镜片磨成的眼镜可以用来矫正__远__视眼。16.(2015·黑河)小军同学利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做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中当光屏距凸透镜18cm时,会在光屏上出现一个__缩小__(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应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照相机(摄像机)__(答出一个即可)。17.(2015·佛山)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__前__(填“前”或“后”),这成像原理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__凹__(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矫正前成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__高(或大)__。18.(2015·汕尾)某些手表上有一个圆滑的透明凸起,通过它看日期会觉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这个圆滑的凸起相当于一个__凸透镜__,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__放大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虚像__(填“实像”或“虚像”)。19.(2015·海南)人们常用手机进行“自拍”,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凸__透镜;“自拍”时,手机镜头到人的距离应__大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透镜的二倍焦距。20.(2015·哈尔滨)小聪用凸透镜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此时课本到凸透镜的距离在此凸透镜的__一倍焦距以内__,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_虚__像。21.(2015·乐山)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其镜头相当于__凸透镜__(填“凹面镜”“凹透镜”“凸面镜”或“凸透镜”);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灯泡的作用是__电能转化成光能__。22.(2015·宜昌)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这时水滴相当于一个__凸透__镜,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这个镜子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显微镜__(填“望远镜”或“显微镜”)。23.(2015·黄冈)利用激光的平行度好,将激光束射入光盘,激光经过__反射__(填“反射”或“折射”)后被光学装置接收,处理后就可以还原成声音和图像。激光还有一个特点是亮度高,如果激光照射到人眼,由于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__凸透镜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激光经过眼球__会聚__(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会严重灼伤视网膜,造成永久性伤害。24.(2015·厦门)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__增大__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__增大__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填“增大”或“减小”),第24题图),第25题图)25.(2015·河北)小明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f=10cm)前18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__放大__的清晰的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由于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__会聚__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他可将光屏__靠近__凸透镜。三、作图题26.(1)(2015·丹东)如图所示,请将下列光路图补充完整。(2)(2014·日照)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观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试通过作图找出该透镜的两个焦点F的位置。解:如图所示:四、实验探究题27.(2015·聊城)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__上__(填“上”或“下”)调节。(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10__cm。(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缩小__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远离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4)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解:左右(或前后)移动光屏,反复比较,找到最清晰像的位置28.(2015·连云港)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13015220203153045/(1)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正立放大的虚像。(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__靠近__透镜,将光屏__远离__透镜。(均填“靠近”或“远离”)(3)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远离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29.(2015·随州)物理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只透镜的焦距f为多少,做实验甲,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cm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min,绘出图纸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__12_cm__;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u+v),绘出图线丁(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__4f__(用f表示)。经“百度”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n=ABA′B′=uv,结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u=1.5f时,n=__2__。
本文标题:中考物理复习专题练习:专题5+透镜及其应用(全国通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29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