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法战争的战略问题之我见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克玉(55),男,河南柘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5卷第1期2009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QIUTEACHERSCOLLEGEVol.25No.1January.2009中法战争的战略问题之我见李克玉(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商丘476000)摘要: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在胜利的条件下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战争。从战争整个过程来看,双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争中有和谈、和谈中有战争。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中国在取得战争连战连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种场面和结局,纠其原因是由中法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的。尤其是中国清廷方面的战略指导思想,耐人寻味,很值得研究。关键词:中法战争;战略问题中图分类号:K25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1-0053-05中法战争好像是一场很奇怪的战争,从整个战争过程来看,中法双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争中有和谈、和谈中有战争;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中国在取得连战连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与法国停战议和,最终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样的场面和结局,使人们很费解。中法战争貌似奇怪,实际上并不奇怪,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种场面和结局,关键是由中法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的。所谓战略,是指为达到战争目的而制定的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关于中法战争战略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和以往的史学界,在一些有关中法战争的论著中也都或多或少地论及到此问题,但在提法和论证表述上都比较笼统。一般地都是把法国“以和佐战”的战略,简单笼统地说成是法国向清政府“诱降”;把清政府“避战求和”和“以战促和”的战略,简单笼统地说成是清政府“妥协退让”、“妥协政策”或“投降卖国政策”(这些说法散见于一些有关中法战争的论文和一些《中国近代史》高校教材及有关中法战争的专著),缺乏具体分析和探讨,都没有把此问题上升到指导战争全局的战略思想去研究,更缺乏对中法战争全局性的把握和对战略思想在战争中的关键性作用这一规律性的探讨和认识。时至今日,还没有见到一篇论及有关中法战争战略问题的专题论文。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此问题略施管见,以就教于史界同仁。一、战前双方的战略思想中法战争是由法国资产阶级推行殖民政策,侵略越南,并以越南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法国侵略越南蓄谋已久。早在1858年6月,正当英、法联合发动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时,法国就勾结西班牙殖民者进攻越南,结果被越南爱国军民所击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中国打了胜仗的法国侵略者,便把侵华军队集中到越南,全力以赴向越南发动进攻,击败了越南顺化封建王朝的腐败军队,先后占领了越南南部包括西贡在内的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和昆仑岛。1862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顺化王朝签订了第一次《西贡条约》即《柴棍条约》[1](P365-370),割断了越南与清政府的联系,霸占了越南南方以西贡为中心的东边地区。1867年,法国侵略者又霸占了西部昭笃、河仙、永隆三省。至此,越南南部六省即南圻全部沦为法国殖民地。其后,法国侵略者又阴谋侵略越南北部。当时的法国西贡总督杜白蕾致法国海军和殖民地部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出现在这块富有土地上,出现在这块与中:2008-08-20:19-:国交界,也是中国西南各个富饶省份的天然产品出口的地方。根据我的意见,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远东地区争霸的生死问题。”[2](P254)法国驻海防领事土尔克也在一些传教士面前鼓吹:“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于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2](P254)显而易见,法国侵略越南的计划中包含着觊觎中国的阴谋。1866年至1868年,法国侵略者进行了一次深入中国国境探路的尝试。他们组织了一个“调查团”,从西贡出发,沿湄公河北上,水陆并进,到达中国云南的思茅,又经过云南东北部的会泽抵达四川宜宾,探测红河(即富良江)上游元江。继而由宜宾顺长江东下至上海,然后由海路返回西贡。结果,他们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通航困难,因而转图利用越南北部红河入侵中国的通道。1873年,法国为了占领越南北部和控制红河航行权,派安邺率远征队,侵袭并攻陷了河内及其附近各地,并扬言要进攻中越边境上的重要交通门户保胜(今越南老街)。面对法国进一步的侵略扩张,越南王阮福时请求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保胜地方的中国人刘永福抗法。刘永福的黑旗军原来就十分憎恨法国侵略者,这时在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的激励下,决定接受越南政府的邀请,发兵千余人配合越军同法军作战。1873年12月21日,黑旗军、越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军,阵斩侵略军头子安邺,歼敌数百,攻占河内,大获全胜,迫使法军退出红河,困守海防。刘永福因军功被越南政府授以三宣副提督之职,命他管理宣光、兴化、山西三省,据守红河两岸。此后十多年间,黑旗军始终和越南人民一道坚守北圻,成为法国侵略者通过红河入侵中国的严重障碍。当黑旗军击毙安邺,准备乘胜进攻时,以顺化为首都的越南阮氏王朝,却在胜利面前动摇起来,竟不顾越南人民的根本利益,派人与法国侵略者议和。1874年3月15日,在西贡签订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从此,越南实际上成了法国的保护国。然而,贪婪无厌的法国侵略者并不以此为满足。1882年3月,法国政府又命海军上校李维业指挥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占河口。次年3月,又侵占南定。越南政府仍然无力抵抗李维业的进攻,再次请求刘永福抗法。黑旗军立即进军河内。3年5月日,黑旗军与法军在河内附近的纸桥进行决战,双方激战小时,结果黑旗军以少胜多,大败法军,阵斩法国侵略军司令李维业、副司令卢眉等30多名军官和200多名士兵。接着黑旗军又败法军于怀德和丹凤,刘永福以军功被越南政府委任为三宣正提督。正当黑旗军在越南北部取得连战连捷之际,由孤拔率领的南路法军却攻占了当时的越南都城顺化,并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强行把越南变为法国殖民地。接着法国侵略者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不仅要求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还要求清政府撤出在越南北部的军队,开放云南边界,以便从越南北部侵入中国西南地区。这样,中法关系就更加紧张起来,中法之间的战争迫在眉捷。面对法国侵略越南,觊觎中国的严重局势,清政府不能无动于衷。这时掌握清朝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是一个精于细务、不谙大体的人,特别是一遇到西方列强挑衅之事,她即毫无主见,往往下旨群臣详议,最后由她裁决。这样,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派的分歧与争斗。主战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左宗棠、彭玉麟、刘坤一、奕譞、张之洞、张佩纶等人,他们认为:中越两国“唇齿相依”,法国侵占越南有“震邻切肤之灾”,“唇亡齿寒之患”。两江总督刘坤一说:中越两国“实属唇齿相依,⋯⋯越南积弱,法人视之蔑如,若不早扶持,覆亡立待,滇粤藩蓠尽失,将有逼处之虞,⋯⋯曷若慎防于先?”“与该国君臣共筹防法之策”,主张援越抗法,保卫祖国边疆。主和派首领是李鸿章,骨干人物有何、何如璋、潘鼎新等。李鸿章对法国的侵略“始终主和”,“坚持和议”[3](P11)。其理由是:(一)如果中国与法国开仗,就是与法失和,而中国一向兵弱饷匮,决不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4](P45)。(二)中国若与法国开仗,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5](23)。即使偶尔打了胜仗,也只会引起法国更大的报复。(三)即使法国吞并了越南,也不过是“伏边祸于将来”,假若因援越而得罪了法国,就要立即“兵连祸结”,动摇全局。李鸿章这些“主和”理论,立即遭到了朝中清流党和湘系官僚的上书弹劾。当时“舆论均集矢鸿章,指为通夷,致比诸秦桧、贾似道[3](P11),要求”立予罢斥”,“另简贤能”,以“统筹全局”。主战与主和的分歧与争议,影响到清朝最高决策机关,使其行动举棋不定。表现在军事方面,一面增兵边防,派军队以“剿匪”为名出关援越;一面又54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88194再三谕令清军“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在外交方面,一面抗议法国的侵略行为;一面又企图与法国达成妥协的协议。在对待坚决抗法的黑旗军的态度上,一面派人联络、奖励刘永福,接济其粮饷弹药,企图利用刘永福抗法;一面又对黑旗军处处加以限制,阴行“驱狼斗虎”之计,借法灭刘。在对待李鸿章的态度上,一面对他“切责之”;一面又说:“舍鸿章,更无练习外事者,故洋务仍一依鸿章。”[3](P11)授权他设法与法国谈判,乞求英、美出面调停。从以上清政府的战略决策来看,表面上好像是战和兼顾,周详无缺,面面俱到,实际上是“和战仍无定见”[3](P11)。清政府的真正意图在于避战求和。想避战,事实上却更助长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法国侵略者正好利用了清政府这一错误战略决策,一面派人与李鸿章谈判,乘机要挟恫吓;一面增兵越南,加快发动侵华战争的步伐,从而确定了“以和佐战”的战略方针,致使中法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二、战争第一个阶段双方战略思想1883年12月,法国议会通过了293万法郎的军费和再派15000名远征军的提案,“决议夺取山西、北宁,将不与中国谈判”[2](P264)。在这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清朝统治者还在痴人说梦:“法人并未与我失和,我军总以剿办土匪为名,未可显露助战之迹,致启衅端。”“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由于清政府“战和无定见”、“避战求和”错误战略方针指导,使在越南北部的清军自束手脚、进退维谷,不作任何作战准备。1883年12月11日,6000名法军在法国远征军司令孤拔率领下,对协守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动了进攻,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战争的第一个阶段,从1883年12月山西之战开始到1884年5月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战争局限在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中法战争爆发后,驻扎越南山西的清军统帅唐炯感到“清廷战议不坚,败则为罪,胜不为功,即弃军而逃”,擅自“率行回省,置边事于不顾”。黑旗军与法军激战5天,终因众寡悬殊,被迫撤离。1884年3月,法军12000人向驻守越南北宁的清军发动进攻。清军统帅、广西新任巡抚徐延旭,正躲在距北宁800里远的“龙州避暑”,前线将领不战而逃,北宁迅速失陷。接着太原、兴化相继被法军占领,不到5个月,法军便占领了红河三角洲。山西、北宁失守以后,清军在越南北圻的地位大大动摇。慈禧太后得报后,大为惊恐,为掩饰败绩和乘机加强自己的权势,把战败责任往下一推,罢免了恭亲王奕䜣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更换了全部军机大臣,用奕譞集团代替了奕䜣集团,同时下令将唐炯、徐延旭两人撤职查办,任命潘鼎新为广西巡抚,张凯松为云南巡抚,摆出一付与法军决战的架势。但是,清政府这些举措,只不过是虚张声势,从根本上并没有放弃“避战求和”的战略方针,仍然寻机与法国谈判,连一纸向法国宣战的诏书都没发表。正在与英国争夺埃及的法国,一时难以扩大侵华战争,利用在越南北部取得军事胜利的形势,对清政府转而采取“诱和”政策,通过新任粤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向清政府转告法方的意图。这样正好迎合了清政府“避战求和”的战略思想,清政府于是派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谈判。1884年5月11日,中法双方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一)清政府承认法越条约;(二)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三)中国将驻北圻的部队调回边界;(四)法国答应在越南修约时决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五)三个月后,双方各派全权大臣,照以上各节制定细则。《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订后不到一个月,1884年6月6日,法国又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顺化条约》,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三、战争的第二阶段双方战略思想中法战争的第二阶段,从1884年6月23日北黎冲突到马尾海战结束,战争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订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中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应该说法国基本上达到了侵略目的。但是,法国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企图继
本文标题:#中法战争的战略问题之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3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