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讲义(1-3章))
劳动社会学一、考试时间与总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00分,合格:60分二、题型与分值题型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值130题,30分10题,20分5题,15分3题,15分2题,20分分值220题,20分10题,20分5题,20分4题,20分2题,20分考查的一般形式•总分100分•常见五种题型:•1、单项选择题(30X1,共30分)•2、多项选择题(10X2,共20分)•3、名词解释(5X3,共15分)•4、简答题(5X3,共15分)•5、论述题(2X10,共10分)三、各章平均分值四、复习的主次章节第一、七章第二~六章第八~十二章第十三章分值3~510~155~71~2重点章节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次重点章节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一般章节第一章、第七章其他第十三章五、知识点分布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全部内容。单选题覆盖面最广,基本上每章都能涉及。多选题则主要依据知识点的可考性而定,即全是适合出多选题形式的考点。名词解释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能力。简答题一年两考中基本是3-4道题,其分布是每章1题。论述题知识点的分布基本与简答题不重复。六、试题难度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均为课程大面知识。对于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总体而言,试题较为容易。七、命题特点从命题特点来看,整体上看,出题顺序基本上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来出题,但并不是特别规律。此特点有助于我们答题时准确把握考点所属章节,提高答题正确率。从具体题型来看,单选题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人物性知识点常考,如某人的理论、观点,或者评述什么的;第二,年份时代性知识点常考,如某年的什么事件;第三,独特性知识点常考,如唯一,第一,首次,典型,标志,最重要,最早等等;第四,概念性知识点常考;第五,基本知识性知识点常考。多选题的出题特点是,所考知识点均是适合考多选题的,也就是说该知识点是以多项内容为主的,如特点,组成部分,方式,原因等等。这一点,稍加注意即可轻松掌握。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将书中出现的概念及相关基本理论全部掌握即可,千万不要押题,否则容易失分。八、试题难度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均为课程大面知识。对于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总体而言,试题较为容易。九、复习方法(一)资料的选用1.同步综合练习(大全)2.历年真题(精华)3.教材(参考)十、考点记诵的相关技巧要点整理+要点背诵+各章练习+考前分类整理+过关参考资料:《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作者:林勇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1)考核内容(1)重点和难点(3)同步综合练习(3)参考答案(5)十一、答题要点1.细心2.做多项选择题时使用排除法挑错题3.名词解释按原文背诵默写4.简答题分段答要点,在每个要点后理解性展开1句5.论述题分段答要点,在每个要点后理解性展开4-6句6.字迹工整清晰,不留空白课程概述•研究劳动者及其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以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所研究的劳动社会又称产业社会。它是劳动者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要素的综合体。研究内容•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劳动社会的以下内容:①劳动者。包括工业劳动者、服务业劳动者。②劳动者行为。即劳动者在劳动领域中发生的社会行为,如择业、就业、生产、管理、怠工、罢工,等等。③劳动关系。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如主雇关系、劳资关系、师徒关系、同事或工友关系,等等。④劳动组织。包括工业劳动组织、服务业劳动组织等。⑤劳动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证劳动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奖惩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各种岗位责任制等。⑥劳动社会过程。指劳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劳动组织与劳动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如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协作、顺应、同化,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等。学习内容•十三章,包括总论、个人、制度、问题四大部分。1、总论:介绍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劳动的社会结构以及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个人层面:阐述劳动者、职业生涯、职业分层与流动,研究劳动者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群体与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报酬与社会分配、政府与社会劳动以及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等。4、问题:当今最重要的就业、特殊群体劳动、女性劳动、全球化等“问题”。学习目的•通过对劳动社会学的学习,可以:①系统掌握有关社会学理论和一般原理②熟练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对劳动过程、劳动环境、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劳动问题等作科学的分析③更好地揭示人们劳动活动规律,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稳步有序地发展。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法国2.劳动的基本含义。3.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4.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5.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6.社会统计法第一章绪论•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名解或选择题】【P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人类劳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3个本质特征。练习•●“劳动社会学”最早由()正式提出并首次使用。•A乔•弗里德曼B马克思C彼•纳维利•D亚当•斯密E迪尔凯姆•【多选AC】•●最早正式提出并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的人物有()•A、亚当•斯密和马克思B、马克思和迪尔凯姆•C、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D、乔•弗里德曼和马克思•【单选C】第一章绪论•2、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1】•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P2】•4、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P5]•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①古典阶段(各流派确立基本命题);②现代阶段(各流派发展理论立场);③后现代阶段(修正、挑战传统理论)。第一章绪论•5、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基本要素是:【P6】•(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练习•●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A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命令与服从关系•B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C其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D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E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ABCDE】第一章绪论•6、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P7】•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泰勒和梅耶,•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练习:•●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泰勒和梅耶B、泰勒和韦伯•C、泰勒和配第D、泰勒和迪尔凯姆•【2010.1,2009.7,A】第一章绪论•7、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P9]•8、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P10】•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1】第一章绪论•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第一章绪论•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2009.7】【P14】•(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整体观点;(4)发展的观点•●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A实际观点B实证观点C整体观点•D发展观点E感性观点•【多选ABCD】第一章绪论•11、基本研究类型(简答题)【P16】•(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练习•●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主要有()。•A描述性研究;B解释性研究;C横剖研究;•D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E纵贯研究•【ABCDE】第一章绪论•12、具体的研究方法:【P17】•(1)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2010.1名解】•(2)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3)比较分析法;•(4)参与调查法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霍桑实验检索工具、参考文献、循环查找重点访问、深度访谈、座谈、非引导式访问报刊、邮政、送发、访问问卷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劳动本章重点•劳动的社会职能•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保护及其内容•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之内容•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劳动士气第二章劳动•1、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单、名2008.7)P22•2、劳动的社会职能是什么?(多、简)P23•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劳动,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第二章劳动•3、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单、名)P23•4、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多、简)P24•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第二章劳动•●在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中,处于第三阶段的是()•A以手工劳动为基层的简单协作阶段•B机器大工业阶段•C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D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技术革命阶段•【B】第二章劳动•4、劳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克拉克命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单)P38产业产业地位产业内容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林、牧和渔业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促进农业劳动力减少推进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中小城镇建设第二产业(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建筑业、制造业、自来水业、电
本文标题: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讲义(1-3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2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