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课程标准要求】标准活动建议●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配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水周”“爱鸟周”等,编辑地理小报。●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形式(如创作漫画、诗歌,或进行文艺表演等),适时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设计思路】关于生态问题及其表现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和高中必修课中以前学习过,但内容零散,没有系统性。本课的内容要求将知识分散性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知识的系统性层面,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所以利用图表和资料组织学习成为本课的特色。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读图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有哪些?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二是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三是以长江为例,上游生态破坏对中下游的影响,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四是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会分析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对区域和其他地方的影响。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探讨解决的对策。【重难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生态环境破坏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二是人为原因产生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选取我国某一个主要的生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分布、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表1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姓名在小组中的职责发言次数个人观点×××【课堂活动设计】图1生态问题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原因原因表现我国的生态危机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调查:关于生态问题的概况,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的疑问有哪些?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生态问题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①朗读学习目标;②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升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探究活动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全球性的生态危机①展示导学问题:(1)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有哪些?(2)生态脆弱区分布及形成原因有:A﹒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___________比较困难,自身__________差。例如:海岛、干旱区、高寒带生态系统等。B﹒______密集区和__________频繁的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如:____交界带、________变迁带、____________过渡带、______________交界带、________交错带、_________交接带,以及____________易发区、___________严重区、________影响严重区等(3)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1的内容:①学生自学、相互讨论,作出回答。②学生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并培养协作能力。生态危机原因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锐减(4)读图2-2-5,说说为什么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5)读图2-2-6,说说南美洲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对全球环境有何影响?积极恢复被破坏的热带雨林有何意义?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准确评判。[内容解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生态平衡失调,如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等;二是生物多样性锐减少。生态脆弱区分布及形成原因有:(1)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当受到外界力量作用后恢复比较困难,自身稳定性差。例如:海岛、干旱区、高寒带生态系统等。(2)人口密集区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特别是人为作用力和自然作用力强烈叠加的地带,往往成为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如:海陆交界带、河流变迁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绿洲荒漠交界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接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污染影响严重区等。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以总结在下表:生态危机原因森林和草原破坏滥伐森林,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土流失自然植被的破坏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有南北回归线经过地区,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气候终年干燥;信风离陆风的盛行,带走陆地大量水汽。人为原因有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另外还有:①贫穷。因为贫穷,依赖土地维生的人们不得不过度利用土地,以取得粮食、能源、住所和收入,所以,任何策略要有效果,就必须将贫穷这个因素作为中心来考虑。②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使得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没有很好地得到实施。治理措施:治理丧失生产潜力的沙漠化土地,并且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相结合;保护天然植被,注意封育植被、合理轮牧、科学放牧,防止“三滥”;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林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南美洲大面积的森林破坏主要是指原始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原始森林的破坏,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系统,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等问题。另外,原始森林的大量消失会导致空气中氧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氧减少的结果使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威胁,二氧化碳的增加则会促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提升温度,从而造成干旱的气候环境,同时也影响农业生产。热带雨林大面积破坏造成的损失,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措施而得到部分补偿。如人工造林,积极恢复被破坏的热带雨林能起到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我国的生态危机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我国①展示导学问题:(1)分析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①学生先自主学通过自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的生态危机因有哪些?(2)根据课本内容和图2-2-7“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找出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说出上中下游各存有什么生态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长江流域治理,首要任务是什么?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②在自己的学案上写上答案。③学生展示自己的判断结论,并说出理由。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学、讨论、分析、质疑初步了解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内容解析]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环保措施不当也会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治江,要将全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其其生态与环境的破坏。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植被破坏和陡坡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到三峡库区的安全。长江中游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湿地遭到破坏,围湖造田损害了湖泊的生态功能,降低了平原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威胁。长江中游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加剧。探究活动3:展示课前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并完成表2的内容。表2: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我国的生态危机①展示导学问题:(表2)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①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②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③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培养协作能力。[内容解析]在分析我国荒漠化时,要引导学生联系教材P40《知识窗》上的内容,要强调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但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加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的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准确的灌溉方式等。参考答案: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灾等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土地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过牧超载严重.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降水少.气候干旱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休渔期制度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人口稠密,过垦严重降水季节变率大且多暴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雨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总结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②总结: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重点。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典型例题1】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请完成下列要求。(1)将下列准确的代号填入图2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土地退化过程干旱地区湿润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地表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干旱与大风季节同步易受侵蚀的地面组成物质土地退化图2展图3: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4:中国贫困区图解题指导:此题考查了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相关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措施。(1)干旱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风力的侵蚀作用;湿润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地区,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降水稀少且变化明显,极不稳定;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且受锋面影响较大,多暴雨。(
本文标题:2019学年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鲁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2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