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上善若水(新讲稿)·优选.
word.word.上善若水(讲稿)鲁新林人怎样才能生存的更好?一般说来,这是我们人类永恒思考的问题,无论年龄大小、性别男女、财产贫富、地位高低,也无论我们在社会上生活还是在狱内服刑,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都在思考怎样的方式会让自己生存的更好。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思考,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等,这些说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位古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春秋时期,在今天山东省的地方有一个鲁国,鲁国有一位学识渊博的中年人。公元前523年的一天,中年人向鲁国国王提出请求,要外出拜师求学。国王感到很奇怪,“你是我们国家最有学问的人,还要向谁拜师呢?”中年人说,在周朝的都城洛阳住着一位天下公认、最博学的老人。最终,国王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为他专门安排了车马、随从。几天之后,这个中年人风尘仆仆、千里迢迢从山东曲阜来到河南洛阳。那位年长他20岁的博学老人热情的接待了他,两人一见面就谈的很投缘,一直谈到深夜。后来的几天中,老人教给中年人很多学问,还领他去参观周朝的太庙、礼器,告诉他祭奠祖先、神灵和重大活动时的礼仪,带他去当时的大音乐家苌弘家学习音乐。充实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中年人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回国的时间到了,老人对这个勤学好问的学生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就一路相送,直到黄河岸边。伫立黄河岸边,面对浊浪滚滚、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两个人各自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中年人说“逝者如斯夫!”老人说的就是这个四字句“上善若水”。有的学员可能知道这两个人是谁了。这位中年人就是孔子,那位老人就是老子。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大学问家。孔子是鲁国人,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后来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年文化传统的代表。老子,姓李名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胡子,像个小老头,所以被人们称为老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西游记》里面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图书的官史,在当时,是公认读书最多、学识最渊博、最有智慧的人,声名远远大于孔子,因为孔子真正声名显赫则是从他身后300多年的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前面讲的这段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礼。为什么说孔子问礼是件很著名的事呢?因为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很重要的观念,孔子认为的理想社会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礼就”就是周朝word.word.时的那些规章制度,他希望社会回到周朝早期那个理想的状态,可见这次的拜师求学对孔子的影响有多大。再来看孔子和老子在黄河岸边说的这两句话,孔子说“逝者如斯夫”,意思说,逝去的生命与青春年华就像这滔滔的黄河水哗哗的流走了,一去不复返,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问他,你为什么要感叹呢?孔子说,人生苦短,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还来不及做,有很多想法来不及实现,所以感叹时间、生命的可贵。老子就指着大河说,你为什么不向水学习呢?孔子有些疑惑,向水学习什么呢?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造福、滋养万物,却从不强求什么,从不强争什么,从不强做什么,人生天地间,人和天地一样都是自然之物,天地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人要向水一样来于自然,去于自然,一切遵行自然的法则,就不会有你那些感叹。”孔子恍然明白,老师是教导自己要象水那样一切顺其自然。“上善若水”今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人生格言,人们把这句话悬挂于书房之内、书桌之上用作自己的坐右铭,它也是书法写作中最常用的四字句之一。后来,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里面对上善若水进行了专门的细说。《道德经》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据记载,这次孔子拜见老子后又过了十多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决定离开都城,西出函谷关隐居云游。当时把守函谷关的关长尹喜是老子的崇拜者(粉丝)。有一天他在关上值守,看到东方天空有一团紫色的云气,慢慢向关口移来,就对部下说“紫气东来,肯定有圣人出现,快下去迎接”,不一会儿,就看到一位眉发皆白的长须老人骑着一头青牛来到关门。尹喜一问,知道这位老人是老子,就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的智慧。尹喜对老子说:“先生您的智慧学识名冠天下,你就这样隐居了,实在是可惜,如果您能把自己的智慧写成一本书,就可以让我们这些愚钝的人有机会学习,如果您不写,我们就不放您出关”一切顺应自然的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下写作。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的著作,自己骑着大青牛出关云游去了。据传说老子活了160岁。老子写的这篇著作就是传世的《道德经》,也称《老子》。《道德经》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它和《周易》《论语》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书籍,很早以前、直至现在都不断被世界各国翻译出版。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更具体的说明了“上善若水”的含义,他是这样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一般是这样翻译的: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word.word.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沉,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国家,做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怨咎。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七善”。“居善地”。“水往低处流”,总是停留在世俗人们所厌恶的低洼之处,做人要处世低调,不可贪恋名、利等身外之物。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吧?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争夺霸主,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但没有灭掉越国,而是让越国臣服,让越王勾践来服侍吴王,越国国内则由范蠡、文种两位能臣治理,十年卧薪尝胆后,越国看准时机起兵一举灭掉吴国,成为春秋霸主。这时,大臣范蠡辞去官职,隐居经商,并写信给另一个大臣文种说,越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建议文种也辞官。文种虽然明白越王的为人,但却舍不得自己已经取得的高官厚位,决定称病,不参与管理事务。后来越王派人赐给文种一把宝剑,并告诉他,当年你献了九条灭亡吴国的计谋,我们只用了其中三条,你对我这么忠诚,就请你带着这把宝剑和那另外六条计谋到阴间去找我的先王,辅佐他们打败吴国的先王吧。文种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但放不下高官厚位身外之物,不能居善地,以致落了个功成身死的结局。“心善渊”。水总是显得沉静,并能积聚成渊、百川归海,提示我们做人要静心、定神,心如止水,绝不可肤浅,傲慢。义薄云天关云长大家都知道,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可以说是真英雄,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自负、傲慢,当年东吴国主孙权曾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关羽居然看不起别人,说“虎女怎能嫁犬子?”孙权当然十分恼火,后来,关羽带兵攻打樊城时,东吴派军从后方突袭攻下荆州,让关羽前后受敌,败走麦城而被东吴人杀死。“与善仁”。水滋润万物,广施“仁爱”,人际交往中与人为善,不可刻薄、极端。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两户人家因为盖房子院墙地界打起了官司,其中一个张姓人家给在京城做官的儿子张英写信想打赢官司,结果几天后张英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当即拆除院墙,主动退让三尺,对方受到感动也让了三尺,结果两家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至今“六尺巷”还是安徽桐城的著名旅游景点。当年那个张英后来晋升到文华殿大学士,他的儿子张廷玉也曾三朝为官,并雍正、乾隆朝担任军机大臣,这真是“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言善信”。水不同的声音总是代表着不同的情境,如春雨“淅淅”,夏雨“哗哗”,小溪“潺潺”,大河“轰轰”,听其声可知其形,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做人不可有言行不一、虚伪欺骗等不善的行word.word.为。《伊索寓言》中的放羊小孩子多次骗别人说狼来了,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最终自己也没有好结果。“政善治”。水流总是按照具体的地理环境来决定,无论直行、蜿蜒,绝没有主观愿想强力实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遵循事理做事,绝不会施暴政、肆妄为、穷折腾。(“萧规曹随”、“文景之治”是汉初循道家理论治国的典范)。“事善能”。水可以滋润、溶解、清洗,很自然的发挥特性,滋养万物,以柔克刚,绝无好逸恶劳、不学无术。水无所求,但人体内70%的成分是水,地球表面70%的面积是水,谁又离得开水呢?因为水“事善能”,水有价值。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很多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只是我们因为值得与不值得的思考最终什么也没有做。试想当我们面对那失去双臂,用脚穿衣服、吃饭、读书写字的残疾人时,我们这些理由不令人脸红吗?所以一个人只要坚持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会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自然的创造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湖南省有一个彭传发的老人,20多年前退休后,每天捡废品卖钱捐献出去,没想到累计就捐献一百多万元。今年85岁高龄了,电视上采访时,他说话精神很好。这个事就是可以说“事善能”的典型,这个件事需要的能力似乎很小,但不能不说伟大。“动善时”。就是要随时而行,应事而变,不能说话不看场合,办事不讲时机。春天万物复苏需要水时,它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降水就自然开始减少;冬天万物闭藏,降水就比较少。做到了“上善若水”会怎么样呢?结局就是这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尤”唯,只有;尤,过失、怨恨。只有不争,才能没有过失怨恨。争,争什么呢?不争,又放弃什么呢?从前面说的来看,争,就是“争名、争利、争闲气”,不争,就是“去贪、去欲、去浮躁”,不争不是什么也不做,但只有做到不争,才能一生没有什么过失,顺利度过。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事就很能说明不争的意义。韩信是谁?就是带领百万雄兵灭掉西楚霸王项羽的大将军。韩信青年时,有一次走在街上,对面走过来两个小混混,拦住他说“韩信,别看你长的又高又大,其实你是个胆小鬼,不信,你就拿剑来刺我,你要不敢,你就从我裤档下面钻过去”,韩信想了想,就低头从他裤档下钻过去了,满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后来,韩信成了大将军,听说那两个小混混吓得要死东躲西藏,就派人告诉他们,自己绝不会杀他们的。这就是不争,如果韩信当年象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要“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争一时之闲气,把那两个小混混儿杀了,还会有机会领兵、做大将军吗?为什么不能争?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word.word.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什么意思呢?名气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财富相比哪一样更贵重?获得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惨重的损失,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在襄阳监狱,就有这样一名学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因犯抢劫罪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后,脾气火爆,走路总是背着手、瞪着眼、挺着胸,谁也不怕、谁也别惹我,别人一旦触犯到他的利益,他就坚决和别人干到底,并且还我行我素的违纪,的确,在监内没人会惹他了,可他在无期减为有期之后,有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就没有减过刑,当一些比他先两年入狱的无期、死缓的老乡就快要满刑出狱了,他才明白自己错了,才开始认真改造,后来因为表现较好,多次减刑,今年就要满刑了。其实在我们监狱,象他这样改造上走过一段弯路学员很多,从大的方面讲,是因为他早先不能够认罪服法、积极改造,从生存的智慧方面来讲,他是没能早一点懂得“上善若水”的道理,其实,如果一个人早一点做到“上善若水”,怕是就不会进到监狱。看一看身边的这些人和事,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贪财、贪利、逞一时之气进来的?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方面的言行不合前面说的七善?再想一想老子在2500多年前说的话,我们就会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生存智慧!如果做到了“上善若水”,我们的人生之路是不是会走的更好一些?让我们记住这些话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
本文标题:上善若水(新讲稿)·优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4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