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版(鲁教版新教材)
202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版(鲁教版新教材)2021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泰安一中付声国2021.12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的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2.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3.太阳辐射(1)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光合作用、风能、水能)②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③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②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③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④昼长;白昼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5)影响航天活动等5.太阳系6.地球的普通性:(1)公转特征一致: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2)物理性质相似: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问题举例】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2.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3.试比较图中.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西侧高: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反之。4.城市的太阳能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试分析其原因。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5.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1)我国能源需求量大;(2)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6.航天发射基地选择的条件(1)尽量选择纬度较低的地区。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2)尽量选择地势较高、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的地区。地势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3)尽量选择恶劣天气少,天气晴朗,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4)交通便利;(5)人烟稀少,有建立禁区的可能;(6)符合国防安全的需要。7.我国海南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1)纬度低,发射方向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发射效率高,费用少,技术难度低并可延长卫星寿命;(2)射向多,射向范围大,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卫星都可以发射;(3)交通方便,海运方便大型运载火箭运输;(4)火箭落区为海洋,不经过人口稠密地区,安全性好,不污染国土;(5)后勤支持强劲有力;(6)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第二讲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2.地质年代: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者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界、系等。新生第四新古纪,中生白垩侏叠三;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3.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2)地核、地幔、地壳形成: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逐渐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3)大气圈: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圈。(4)水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5)生命开始: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38.5亿年。(6)生命大爆发:大约5.4亿年前,在相对短暂的2000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一大批生物种类。此后地球进入显生宙。(7)人类诞生:大约180万年前。4.地球演化过程(1)生物演化①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②分布空间上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③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2)海陆变迁①盘古古陆形成于大约3亿至2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②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分裂成两个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③距今约6500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3)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4)矿产形成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重要成矿期:如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等。【问题举例】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侵入的岩层晚于被侵入的岩层。(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原有岩层。2.人口增长过快、过量会导致物种灭绝,分析其原因。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争夺生存空间(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群落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人类活动及地域联系的扩大侵占了耕地、草地、湿地,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家园;人类过量索取自然资源(森林、草原、生物等)直接破坏物种,使物种减少;环境污染导致一些物种死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板结变硬、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破坏,对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人类.的战争、核试验及其他意外灾害和事故会导致物种破坏、减少。3.简化的地质年代表第三讲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内部圈层界面(1)莫霍面: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2)古登堡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内部圈层:(1)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2)地幔: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800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400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4.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1)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可以避免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紫外线对地球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2)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问题举例】1.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与水中游泳的人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地面上的人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因为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水中游泳的人只会感觉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水中的人只能感觉到纵波引起的上下颠簸。第四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1.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2)二氧化碳的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3)水汽的作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4)尘埃的作用: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影响人的呼吸系统,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2.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平均12千米左右,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大于冬季;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2)平流层:厚度约40千米,其顶部距地面约50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平流运动为主,是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含量较高,水汽和杂质很少,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3)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有若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电离层,能反射电磁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3.逆温现象、分类及其影响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1)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二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山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三是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①出现多雾和晴朗干燥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②加剧近地面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4.大气的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2)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6.大气的受热过程:7.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的一些现象:(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8.大气的运动:垂直方向-对流;水平方向-风。9.热力环流:(1)规律: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受热-上升-近地面低压-
本文标题:202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版(鲁教版新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5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