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VIP专享]《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
[VIP专享]《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科判联系】《入行论》十品的内容涵盖了所有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第一品宣讲菩提心利益,让我们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核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人。第二品就讲了修持菩提心,需要清净它的违品,需要忏罪、积累顺缘等等。第三品告诉我们如何受持菩萨心。受了菩萨戒之后要护戒,护戒通过第四品不放逸和第五品正知正念进行宣说,第四品宣说了要守护菩萨戒就不能放逸,要有小心谨慎的心态。第五品从正知正念来宣讲护戒的方便。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并了知自己的心正处于什么状态。正念时刻.失善法。如果缺少正知,就会观察不到自己的身、语、意处于怎样的状态中,会放逸,会产生很多非法的念头,就会造很多罪业,正念也随之缺失。因此正知正念对护戒的确是殊胜的方便。第五品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也就是护持正知正念,并结合修行心相续而精进实践。其中: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庚一、略说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一、未护心之过患;二、护心之功德(分二:一、遣除怖畏;二、修持善法。);三、摄义。)辛二、护持方法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庚一、教诫护正知正念庚二、未护之过患(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壬一、失毁智慧;壬二、失毁戒律);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庚三、护持之方法辛一、护持正念之方法壬一、护持方式壬二、生起之因53.01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53.02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壬三、护持之果53.03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53.04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辛二、护持正知之方法壬一、正知之前行53.05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壬二、一同趋入癸一、观察三门状态子一、观察身体所做54.01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54.02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54.03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54.04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54.05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子二、观察心之动态55.01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55.02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子三、开许放松之时55.03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55.04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癸二、观后当控制子一、中止非事丑一、断除贪执散漫56.01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丑二、断除无义之事56.02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丑三、断除烦恼引发之事寅一、略说56.03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寅二、广说56.04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第53课串讲笔记壬二、生起之因: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能生起正念的外缘【消文解意】上师:按照有些论典里的解释方法,就是能开示大乘、具菩萨戒、有正知正念、精通一切大乘教义的善知识。堪布:是指亲教师,也就是小乘当中传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居士戒的传戒师。那么上师也好,传戒的轨范师、亲教师也好,他们能赐予教言,让我们明辨取舍的道理。※上师和堪布都是诸佛菩萨通过慈悲化现具缘的上师、具缘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法相有两个标准:第一,善巧大乘义。对于大乘的本体、大乘的修行方式、大乘的果要精通,要非常善巧。因为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如果对大乘的法义自己都不精通,怎么教导跟随他学习的人生起菩提心、抓住大乘的关要等,这样是无法教授弟子正确的修行方式的。第二,安住净律仪。这里指大乘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三大根本戒律。如果大乘的戒律守护得很清净,那么小乘的戒律也应该守持得很清净。守戒清净,无论是从通达佛法的侧面也好,还是修行佛法的侧面也好,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最根本的,这些善知识一定要具足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他就会有利他的意乐,如果有利他的意乐,他的所作所为都会考虑众生的利益,绝对不会害众生,一定是想方设法地利益众生。畏敬:“畏”指畏惧恶果,厌离轮回。修行人了解到轮回和恶趣的情况,心里自然生起大怖畏,同时害怕自己违背了佛和上师的教言,违背了取舍之处,害怕上师不高兴,害怕上师舍弃我们,这叫“畏”。“敬”,对上师善知识的恭敬心,因为上师堪布等善知识,能够开示修行的方法,引导我们趋于解脱,有恩于我们,所以我们对他产生恭敬。恭敬心与畏惧心互相促进,修行人对轮回痛苦越是畏惧,就会对上师三宝越有真诚的恭敬心。佛法中的畏敬是因为谦卑的缘故,会在取舍方面非常小心,上师给的忠告、教言,也很愿意去实行,这样更容易接受智慧的教言,更容易得到殊胜的加持。有缘者:有畏有敬的人,称之为有缘者,也可称之为法器。【颂词解释】如果经常跟随具足法相的上师尊长,听闻正法开示,那么具敬畏心的有缘者,就容易恒常生起正念。【颂词分析】1.为什么要依靠外缘来生起正念?依止善知识是趋入解脱道之必须依缘,《般若摄颂》中说:“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体现为:第一,得到相应自己根基的引导,自己才能真实生起修法功德。否则佛法深广如海,凡夫人无法了知其纲领要点,无法通达真实义,也不知适合自己的修行次第和窍诀方法,这些必须如法依止上师,通过上师给我们开示取舍的正道:怎样发菩提心、怎样修持殊胜的大乘佛法等,我们才能学习到菩萨道的精神。第二,由于没有受过长期的教育,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加持和开示,往往会遭受很多违缘,最终导致修行一败涂地。2.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依止善知识?要用对轮和恶趣的畏惧心和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来依止善知识。原因有三:第一,我们修行的所有功德、威德、悲心、智慧全部依靠上师而获得,所以没理由不恭敬。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修行不好,让上师不高兴,或令上师失望,导致上师不摄受自己、舍弃自己,那我们就无法得到解脱,最终依旧在轮回中流转受苦,这会叫我们感觉很害怕,所以必须小心翼翼,不能惹上师生气不高兴。第三,畏惧心和恭敬心是我们依止上师修习佛法中必具的两种因素,也是得上师加持,证悟成就的关键。一个人如果毫无畏惧心,不相信因果轮回,违背上师教言也不害怕,犯了戒律也不害怕,堕金刚地狱也无所谓……这种人就像石头一样,水渗不入,刚强难化,即使佛陀亲临也没有办法调化。3.依止上师的方式:恒随。依止上师的时间一定要长,如果依止时间过短,修行的质量不够,就不能真正成为法器,没有被上师调化成一个真正行持菩萨道的行者,而且如果过早地离开善知识的话,我们以前的习气有可能复发,外面的因缘也会不断地引诱我们趋入邪道。所以恒随上师善知识的好处:一方面我们在即生中可以长久值遇殊胜的上师、善知识;一方面在这一生中,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要尽量遵循上师的教言,经常祈祷上师三宝给我们加持。如果经常这样,我们的心相续就会受到上师的加持,受到法的加持而逐渐地改变。此外,依止上师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有时间、有精力,可以长时间在上师的身边依止。还有一类像城市里的修行者,虽说见到上师的机会不多,但上师也说过:如果能够看光盘,在屏幕上见到也算是依止上师。一方面可以听上师的教言,而且上师在讲法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也可以去随学。要强调的最重要一点是:不管距离上师远近,关键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恒常.祈祷上师三宝,恒常把上师观于头顶心间等,这样实际上就是零距离。【反观自身】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如何生起正念的内缘(第一个颂词中讲到了“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既然有畏惧和恭敬,有缘者容易生正念,第二个颂词就讲怎样生起畏敬,因为佛菩萨可以无碍见一切的缘故,“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思维佛菩萨无碍见一切的意义之后,就能够生起惭、敬、畏,生起了惭、敬、畏,就“恒易生正念”。)【消文解意】【颂词解释】诸佛菩萨圣尊们随时都能无碍地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会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就会对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惭愧。【颂词分析】1.内缘是什么?我们如法依止上师,认真听受正法,了解到诸佛圣尊的功德后,依法反复思维,随时随地存想:佛菩萨和上师圣众,具有无边智慧神通,能无碍现见一切诸法实相,也能不杂现见诸法各自不同的别相,我们所有的言、行、心念,圣众们能随时清晰现见。那么我作为修行人,就不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不应该做不如法的事情……。这样不仅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惭愧心;也能对诸佛圣尊所制定的学处从内心生起尊敬心;还能对因果生起畏惧,害怕自己违背学处而堕落,也害怕自己心行恶劣而不为诸上师圣尊摄受,无法得到加持而不能解脱轮回,生起畏惧心,则自然生起时刻.学处的正念。2.内缘的核心是具惭愧心,这是修行人的基础,在《维摩诘经》、《二规教言论》等许多经论中,都强调过。《涅槃经》中说:“惭者内知羞耻,愧者向外发露。”惭指自己内心知道羞耻,惭指面对不知内情的人,自己内心暗自羞惭;愧指在上师三宝他人前发露羞耻愧疚。是在有神通了知己过的天人前感到羞愧。一个人能知惭愧,也是一种可贵的优点。在《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若具足惭愧,能制止自己的非法,增长功德,这种人具足了最为第一的功德严饰;若无有惭愧,做什么事都不考虑善恶,不顾禁戒与他人的规劝,佛陀呵责他们与禽兽无异。3.内缘起作用的关键是要坚信大慈大悲、圆满福慧二资的佛陀以及具有超胜功德的菩萨们,以无碍的慧眼随时能照见世间上的一切,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干坏事谁都看不见,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恒常都会呈现在诸佛菩萨面前,《极乐愿文》中也说:阿弥陀佛昼夜六时照见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本师传》中也说:“不要认为别人见不到,就大胆地去造罪业,这样如同服用了毒药一般,始终不会有安乐的机会,天众以及瑜珈士们的清净慧眼也必然会无余照见。”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说:“愚笨的人,经常认为自己背后做坏事谁都看不见,其实诸佛菩萨、护法神、空行母以及本尊,早就如理如实地见到了。因此我们应该表里如一地行持佛法,倘若实在烦恼深重,有些行为不如法,也要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进行忏悔,否则,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弥勒狮吼经》中说:“有些出家人在隐蔽的地方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还认为谁都不知道,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颠倒作意。诸佛菩萨随时能照见一切众生,因此,即便在暗处,自己的行为也应当谨慎。”【反观自身】壬三、护持之果: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如是护持,相续中很容易直接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消文解意】循此:如果我们掌握了护持心的方便方法,通过修持恒随善知识和生起惭敬畏,就是生起或修持了护持的因。随念佛:就是护持方法的果,即产生了殷勤地或者经常性不断地随念佛陀的正念。佛法中的六随念:随念布施、随念持戒、随念本尊、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就是随念布施的方法,随念布施的利益;随念持戒,思维它的功德利益和取舍之处;随念本尊,因为本尊有神通能看到我们的种种行为;随念佛陀是因为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处,随念佛陀就容易随念法,随念法容易随念僧,功德自然会随之产生。倘若念念.佛陀,对佛陀始终有种感恩心、亲近心、恭敬心,那我们的言行举止便会一直处于佛的加持中,以后也不容易出现违缘。这是一个功德。。【颂词解释】通过上述通过以敬畏心依止善知识,认真听受正法,以及忆念上师、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照见自己,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颂词分析】1.生起正念的关键在内缘
本文标题:[VIP专享]《入行论》第53、54课串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6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