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坦白说,我不了解.身兼演员、编剧及导演的吕莳媛。是以前没有接触过她的作品?亦或接触过但忽略了?但看了她编剧的《我们与恶的距离》,我由衷地承认她是个好编剧,她的作品里有信仰、有爱、有正义感。《我们与恶的距离》是HBO与.公视合作的本土化的剧集,一共10集,单集55分钟。虽然剧集太少,但集集都震撼人心。有许多人看一、两集,不等看完就迫不及待地写观后感,有许多人看一集写一集观后感。看完这个剧,我也摩拳擦掌写起观后感,如此好的作品,不写点什么,未免对不起编剧和导演。这是一部有深度的台剧。剧从.、体制、人性,多角度、多手法切入阐述,剧情不拖沓,人设清晰,演员演技在线。剧情不仅宏观反应了当下切实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陷入具体事件的个体在.环境下的表现、心理予以体现。除主线中涉及的核心“对非正常凶杀案罪犯心理的深入理解剖析是否有助于后期的.干预纠正而降低犯罪率”外,还对目前媒体报道、网络暴力、异常家庭.容忍度的普适性负能量进行直观诠释。通过过程与结果的阐述,与主线呼应,体现了剧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引人深思。剧情介绍里面有一个灵魂的拷问:“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吗?”这可以说是整部剧提给大家的问题,在现今的.生活中,好人与坏人,似乎越来越难界定了,这里有标准答案吗?可以回答的是,答案肯定有,但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一共才10集的电视剧,每一集都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反思内容,且这些内容是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许我们不是当事人,但不得不去思考这样现实的.事件,无论是作为任何一种角色,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思考,怎么去面对?才能更加从容,更有勇气地生活下去。有几个问题一直穿插在剧情之中。问题一:谁是罪人?电视剧刚开始就告诉我们了:__在电影院随机杀了7个人。他是罪大恶极的人。但是真的只有他一个人有罪吗?__为什么会走上持枪随机杀人这一步?他的家人没有关心过他吗?__入狱后为什么坚持不见自己的家人?王赦为什么帮助这些罪无可恕的罪犯,竭力帮助他们减刑?而他又为什么会被泼粪?人们如何合理看待帮助罪犯辩护的律师?杀了人就该死吗?难道把那些罪犯全部关起来杀了,.就会变好吗?媒体和受害者家属为什么一直抓着李家人不放,让他们在.上没有立足之地?媒体的片面报道会对.产生怎样的危害?媒体道德和媒体自律在哪里?.上为何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精神病患者犯罪率在升高?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患者的评定标准在哪儿?大众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又该如何融入.?这一系列问题,在剧情中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思考:__是个罪人,那你呢?是什么人?法学家保罗被圣灵感动,道出人人都是罪人,人人都是.问题的缔造者,人人需要救恩的事实:“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3:23-24)人只要得到赦罪之道,才能解决罪的问题,削弱罪的势力。这部剧讲述的不是犯罪这一事实,而是通过犯罪过后的一系列影响一层层地挑开那些矛盾。它让人们思考的是腐烂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预防的问题。就像剧中刘昭国说的:“解决伤害最好的办法是善后跟预防。”那该如何善后与预防呢?就是人要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个罪人,我需要救赎”。问题二:谁是病人?当姐姐应思悦叫患精神分裂症的弟弟应思聪吃药时,他反应激烈:“有病的,需要吃药的,是他们,不是我……”。此处应思聪说的“他们”,是指伤害他的媒体及伤害他的一切人。作为精神病医生林一骏,在得知妻子宋乔平怀孕后和她争吵,因为他们原本打算不要小孩。年轻人贪图享乐是不想生小孩的一个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林一骏说的(大意):“众生皆有病,把孩子生下来后让他如何面对这个有病的世界呢?”正是因为这句话从精神科医生嘴里说出来,才更觉沉重。这是个吊诡的世界,没有了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反而更容易生病。世界仿佛更加娱乐化了,人们可以每天在网络上接触更多有趣的事情。然而,有多少人藏在浮躁和繁华的背后独自哀伤?又有多少人还在带病生存?媒体有病。媒体虚假。媒体为了收视率争分夺秒地抢独家抢爆点,也常常为了别家有而自家没有的爆点相互抄袭,跟风报道,最后却发现是个假新闻。媒体无良。没有经过被采访人的同意,__,编造,恶意剪辑,断章取义。媒体应该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一则新闻,是大众和新闻事件的媒介,而不是怂恿者和造谣者。片面的为了收视率和点击率挑起民众的愤怒,是非常不道德的。罪犯会杀人,而媒体杀的人难道少吗?家庭有病。家家为生存而拼命,为工作而发狂,没有多少时间能给到配偶、老人和孩子。回到家里,把在职场里积存的怨气、挫伤,一股脑儿地泼洒给家人。家人不甘忍受,猛烈回击。结果一场场争战在家庭爆发。从而衍生出夫妻关系破裂、亲子关系不和、子女离家出走、厌学早恋等问题。家庭是.的细胞,家庭生病了,.跟着遭殃。大众有病。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人生来是病菌携带体,无金刚不败之抗体。出现在哪里,就把疾病传染到哪里。相互感染,患病越来越严重。人本身就是问题滋生源,有问题的人出现在哪里,哪有就有问题发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自身要“有病识”。没有这种意识,任何问题都无法改善。当同为媒体人刘昭国和宋乔安夫妇关系恶劣到离婚边缘,妻子精神近乎崩溃之际,他们的亲人和同事,多次善意劝告他们夫妻接受咨商(心理辅导)。做丈夫的刘昭国先有回应,极力想挽救婚姻,要求妻子与他一起接受咨商。当心理辅导师跟他们夫妇会面时,夫妻俩在现场就闹开,妻子赌气离开。做丈夫的一脸忧愁地看着辅导师,困惑地问,只剩下一个人能继续辅导吗?辅导师说,可以,人别指望改变别人,先要改变自己。于是丈夫继续一人接受辅导。他改掉以前指责妻子,自显有理的架势,换成“对不起”、“谢谢你”的和气言语。起先妻子很不习惯,认为他在矫揉造作,但经过一段时日,感受到丈夫的真诚。妻子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一起接受辅导,慢慢地,这个家庭的夫妻关系和解了,从而亲子关系也大得改善。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被建造,重得和睦,是从丈夫“有病识”开始,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愿意改变的时候,这个家就有了希望。同理,任何恶劣的关系,都是从先改变自身开始。但是,认识自己是个有病的人,这是困难的事。需要从上头来的光照,需要圣灵的引导。《.》里多次提到,人表面看来像模像样,但里面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译: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罗马书1:29-31)“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摩太后书3:2-5)编剧吕莳媛,在她的剧情里多次阐明,人是个有罪的“病人”,需要良医良药,需要得蒙拯救。
本文标题:《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6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