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意义观看语义模糊性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意义观看语义模糊性收稿日期:2021-10-10基金项目:福建省.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义模糊的多值逻辑理论(SK10100)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爱珍(1978-),女,浙江瑞安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陈维振(1949-),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意义观看语义模糊性张爱珍,陈维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语义模糊性与语义的不确定性不同,它无法通过上下文得以完全消除。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意义观来看,语义模糊性不仅是语言对世界进行镜像反映和类属划分导致的结果。相反,由于语言是以不同方式和我们的生活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本质!偶性这一概念考察模式,并通过综观语言游戏中语词概念的家族相似性来探究语义模糊性问题。关键词:语义模糊性;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2021)010010060.引言语义模糊性与语义的不确定性不同,它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并不能通过上下文或其他相关语境因素得以完全消除。以青年这个词为例。很显然,一个20岁的人是青年,一个60岁的人则不再算是青年,但对于30和35岁这样的年龄,我们则难以对之做出明确的判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模糊性实际上是所有语词的一个性质,这个性质,反映了采取普遍名称的形式(或者更广泛地说采取普遍语词的形式)的一切分类所具有的相对性。(沙夫,1979:352)所以,长期以来,模糊语义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而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对当代西方哲学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后期研究活动中,他构建了一个由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和生活形式等一系列重要论题组成的意义理论体系。他指出,我们的日常语言尽管经常会出现模糊、歧义和含混等现象,但这些特质与其说是自然语言的缺陷,不如说是自然语言丰富性的表现,因为那种水晶般纯净的理想语言是远离我们的生活的,它就像是没有摩擦力的光滑冰面,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我们也因此无法前行。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维特根斯坦,2021:54)因此,本文试图在综观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意义观的基础之上,剖析当前模糊语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洞察模糊语义研究的哲学蕴涵和方法论意义。1.对语义模糊性的一般看法及其局限我国的模糊语义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当时引进了札德(LAZadeh)的模糊集理论,并于1979年发表了论文?模糊语言初探#,这是国内最早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文章。在其后近30年里,对模糊语言,尤其是模糊语义的研究,发展蓬勃、成绩显著。尽管模糊语义研究已经引起诸多重视,但就语义模糊性的性质而言,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仍是着眼于语义三角关系中所涉及到的所指物、符号和使用者这3个要素而展开的。1)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我们对语言的初级反思一般认为:语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而客观世界所遇到的客体,很多都是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的。(蒋有经,1991:4)而这种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以及客观事物的连续运动性就决定了语义的模糊性。例如,溪和河,多大的水流量谓之溪?多大的水流量才能谓之河?因此,溪和河二者在物理界限上的模糊性就决定了这两个语词的意义也是模糊的。再以颜色词为例,有学者认为:颜色词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构成一个连续体,各种颜色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伍铁平,1999:?1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ofPLA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第34卷第1期2021年1月141)例如,红橙黄等语词的意义是模糊的,是因为它们的波长有交叉重叠,所以这种临界状态(borderlinecases)的存在就导致了语词意义的模糊性。不过,在近年的研究中,虽然仍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决定语义的模糊性,但这一说法已经逐渐遭到人们的质疑。2)认识的模糊性。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对语义模糊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被动性的认识模糊,即尽管人具备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但总是要受到自身认识能力的诸多限制。相对于丰富复杂的客观世界,人们对客观对象类属的边界和性态的把握,往往存在某种不确定性,受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们在进行抽象、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时,往往无法精确地确定一定思维对象的内涵和外延。(蒋有经,1991:4)例如,绿色,它的概念意义是从诸如绿树的绿、翡翠的绿、湖水的绿和蔬菜的绿等各种各样的具有绿色性状的物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些颜色和绿色非常接近,各种绿色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人们在类属划分时难免就夹杂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因素。于是,由这种概括或抽象所得到的语义范畴,其边界都是模糊的。第二,主动性的模糊认识。从认知的经济性(cognitiveeconomy)角度来说,主体在以有限的资源来认识世界的时候,为了降低认知的复杂性,必须通过类属划分,把从客观世界中所获取的无限多的感性知识转化为有限数目范畴内的系统理性知识,这样才能使尽可能少的概念储存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又不至于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效果。因此,对于感官传送来的信息,人脑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进行筛选,抓住少量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形成一定的模糊概念,并从具有模糊性的整体印象中去把握对象的性质。由于人类认知的这个特点,很多语词具有模糊的性质。3)语言符号的模糊性。这种观点认为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和复杂的,而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其语词数目是有限的,因此,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的时候,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性、收敛性与它所描述的呈无限性和连续分布状态的对象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和矛盾,语义的模糊性于是由此而生。(鲁苓,2021:160)例如,人眼可辨别的颜色数目不胜枚举,但语言中的颜色词名称却十分有限,用单纯词表达的颜色不过几十种,如红、黄、绿、蓝、紫、灰、黑和白等。此外,因为颜色词的贫乏,许多色彩采用了修饰语加颜色词的方式来表达,如浅红、深绿和天蓝等。还有许多色彩在自然语言中甚至找不到语词来表示。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个颜色词往往包括光谱上很长一段距离。(伍铁平,1999:273)。上述观点,分别从意义过程的3个方面来分析模糊语义,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如果把语义的模糊性仅仅归结为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显然过于片面。如果我们把语义的模糊性简单地归结为客观世界的模糊性,譬如说,如果我们认为之所以溪和河的语义是模糊的而花和草的语义是精确的,是因为客观世界里的溪的水流量和河的水流量没有明确差异,所以用来描述溪和河的语词也是模糊的;而树和草之所以是精确词,是因为这两样客观事物之间的形貌相差很大,所以用以描述它们的语词也是精确的。可是,这样的推理不免使我们产生疑问:究竟是溪的水流量和河的水流量没有明确差异,致使我们所使用的语词具有模糊性,还是因为在我们运用语词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所讨论的客观世界已经是呈现在语言界面上的客观世界了?换言之,在我们讨论所谓客观世界里的溪和河的模糊性的时候,我们所讨论的内容已经是进入人脑的认知活动和意识活动。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日常语言交流中,这种认知活动和意识活动是呈现于语言层面之上的,因此,我们是不可能脱离我们的认识基础和语言世界去谈论所谓的溪和河的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便是语言的模糊性是这3个要素同时决定的,是主体和客体发生认识关系的结果(陈维振、吴世雄,2021:84),这一看似较为安全的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诚然,为了能够认识世界和言说世界,我们必须通过范畴化活动对世界进行类属划分,这种通过概括、抽象和切分所得出的语义范畴自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上述诸观点最根本的局限就在于,它们的前提预设都是把语言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用来摹画世界、反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工具。这种观点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部分语词的模糊性问题,但它只能体现语言反映世界的那部分功能,以及由此部分活动所引起的语义模糊性,并不能解释模糊语义的根本性问题。我们以下列几组语词为例来说明:a)模糊限制词(hedges):about、sortof、approxmiately、orso、roughly、maybe、asif、inasense等;?11?第1期张爱珍,陈维振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意义观看语义模糊性b)代词:somebody、they等;c)副词:occasionally、seldom、sometimes;d)时间/空间词:现在、过去、将来、不久、以后、有时、偶尔、一会儿、这儿、那儿、前、后等;e)数词:一、半、三心二意、三番五次、四通八达、五颜六色、七嘴八舌、百炼成钢、千篇一律、万无一失等。首先,我们难以用反映客观世界或对世界做出类属划分这类的解释来说明a、b、c这3组词的功用,因为它们并没有确切的指称对象和划分对象。其次,就d组词而言,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现在过去将来这儿那儿等语词是对时间、空间所做出的切割和划分。但倘若我们试着深入考虑一下这儿这个词的意义,便会发现情况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这儿一词在把车停在这儿我不常来这儿和我们今天就从这儿开始学习这3个句子中的意义差别很大,不同人在不同场合说这儿,它的所指都不尽相同,我们很难用词物相对应的方式来考虑它们的意义,而在我们今天就从这儿开始这句话中,甚至很难说这儿是指某个地点。而就另一个常见的说法而言,即语词概念的形成就是把某一范畴中的物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提取出来,并把拥有这一共同属性的物体归于这一范畴之下,我们可以用d组中的前和后两个词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在汉语中,前既可以表示未来:如前程远大前程光明和向前进;但同时也可以表示过去:如前天前年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类似地,后既可以表示前面:如后天后辈后来后生和后果;但它同样可以表示后面:如抛在脑后甩在身后后排和后背等。把语言的功能单一化的局限性在e组的数词(尤其是含有数词的成语和谚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对数词的使用已经不仅仅是与外在的物理世界或人们的意识活动相关联,也是与人们的文化、惯例和习俗等密不可分。对于一二三这类数词,我们很难说清楚它们指的究竟是什么。例如,一个人喊道:一、二、三、跑!这里的一二三是对某种数量进行计算吗?其次,根据原型理论,一的概念意义应该为最小的正整数,可是在一屋子人一心一意这类词组中,一蕴涵的应该是多的含义而不是少的含义,否则的话,我们则可以说三屋子人四屋子人了。再以半为例,在实际的使用中,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二分之一,如在半空半山半壁江山一年半载这些词中,它都只能表示一个近似的概念。此外,它还可以提示多,如我一时半会才明白过来过了半晌,他才告诉我们原因;也可以提示少,如我对他全无半点怜悯之情;还可以表示正好,如偷得浮生半日闲等等。总而言之,从反映世界或类属划分这个角度来考察模糊语义,表明我们有把语词意义实体化的倾向。例如,把时间想象成隐藏着的一条均匀流动的长河、把空间想象成一口巨大的空箱子等。它同时也反映了我们重一般而轻个别的倾向。我们总是倾向于在异中求同,在差别中寻统一,在多中找一,在变化中看稳定,在模糊中求确定。但事实上,我们使用一般性的名词,使用类和属等概念时,纯粹是为了实际使用的考虑。把语词概念实体化和本质化,在某些情况下的确有助于交流,但这种单一化的思维模式把语言当成了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它仅反映了部分模糊语词的部分功能,但并不能使我们对模糊语义的性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反而还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混淆。以维特根斯坦的比喻来说,这就好比是偏食:只用一类例子来滋养思想从而导致了营养不良,而他试图要做的便是给苍蝇指出飞出捕蝇瓶的出路。(维特根斯坦,2021:185、120)2.语言游戏说:摆脱语言图像的束缚事实上,对语言功能单一化的理解(即对语言摹画
本文标题: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意义观看语义模糊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8077 .html